進入17年,剛好是自己工作的第十年。
感慨時間過得很快,也感慨自己在一個行業堅持了十年。
這是充滿變化和成長的十年。
自己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其實當時并不那么確定這就是我所想做的。在整個擇業過程中,我用的最多的方法,是根據自我了解采用排除法,就是說,從可選的方向里,去排除自己不想做的。
【 剛大學畢業時候的我 】—— 選擇城市
普通的不知名院校本科生,畢業時候在一個二線小城市。
在大學里屬于不起眼的類型,學業還算OK,也比較主動參加各種活動的類型,喜歡結交朋友,最后順利拿了各種證書,順利畢業。畢業的時候,也有在當地工作的機會,但是當時的自己,內心里不想在這個城市呆,一方面這個城市太小,即便有工作機會,也是那種感覺可以一眼看到老的類型,另一方面,感覺沒有融入到這里。
果斷決定,離開,去省城,起碼機會比這里多。
然后畢業就打包行李,直接奔省城。
【 開始找工作 】—— 選擇方向
在省城安頓后,開始找工作,期間最大的困難是找路。大城市確實太大,自己沒有很快熟悉起來,花很多時間在交通上,以及坐錯車。回想起來,還是很懷念當時的兩層公交,以及當時和同在省城的同學一起,每天頂著烈日,在諾大的城市奔波。
正式找工作,首要分析自己的情況:
大學專業是文科類,師范院校畢業,喜歡溝通,喜歡和人交流,不擅長數據類的工作,也不太喜歡過于奔波,因此初步排除了幾類自己不考慮的方向,一是銷售類工作,當時的自己對銷售工作充滿畏懼;二是專業度要求太高的工作,比如財務或計算機相關的方向,目前不具備專業知識,三是公務員類,這個原因就不多講了。
排除以上,那么還有哪些是我可以做的呢?
最快速了解的方法——去招聘網站上看,它幫助我們對工作做了最全面的分類。
拿歷史悠久的前程無憂舉例:
(數據只能用最近的來表示,多年前的前程無憂和現在的網站長得差不多呢)
第一步:篩選職能
根據排除法,排除了不想去的方向后,可以在職能類別里選擇三個方向:包括媒體類、行政人事類、教育類。
第二步: 選擇職能中的具體意向崗位 (這里也排除了自己不擅長的方向)
以跟所學專業貼近度最高的方向開始選,比如媒體類的記者,編輯。
第三步:選擇行業,結合行業,直接搜索職位
這樣的話,初步方向就呈現為:
地區+行業+崗位的篩選結果
第四步:選擇崗位,圈出崗位要求中的關鍵條件,對比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進行預估
由此,可逐步進行排除:
崗位要求中,如果有硬性條件不符的,建議不投,比如學歷要求是碩士;如果自己情況匹配一半以上要求,果斷投簡歷(這類崗位要求里,很多內容是偏軟能力,比如溝通、抗壓、責任心之類)。
第五步: 開始投遞簡歷,一開始盡量擴大范圍。
在最大的范圍里,你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到類似崗位在不同公司的基本要求,也大概對這個崗位具體做什么工作內容有一個初步認知。
第六步:及時調整方向
綜合以上五步,我逐漸從對崗位完全沒有概念,到基本了解這些崗位對應的工作內容和要求,所以繼續進行排除法,排除掉一些我不想選擇的公司類型。
當時我主要考慮了兩個方面的排除因素:
一是盡量不去規模小的公司,當時自己覺得大公司的發展更好;
二是有些要求中的硬性技能,是我段時間內不能補上的,就先放棄,因為我的首要目的是順利找到一份工作,以應對巨大生活壓力帶來的內心焦慮,典型的需要先就業后擇業的類型。
【 面試,最后一次排除 】
投遞簡歷到面試,前后經歷大概一個多月。
而面試,是最好的直接驗證自己之前對于崗位認知的方式。
通過面試,自己又進行了一次排除。
直到最后,我沒有選擇與專業貼近度最高的職位,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自己能力達不到,有些灰心。而讓我找到信心的是教育行業,拿到兩個offer,一個是民營機構的崗位,一個是一所省級院校的崗位。這也算側面幫助我認識到自己能力優勢吧。尤其第一個offer,經歷了筆試以及4輪面試。
【 選擇崗位,我遵循了內心的感覺 】
到offer選擇時,我遵循了內心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通過很多因素累積起來的,有面試的環節,接觸到的面試官給我的感覺,以及環境,我選擇了進入前一家機構。
就這樣,我用自己可能有些笨的方法,為自己找了第一個方向。
雖然最開始的幾年工作,期間也有挫敗和困惑,但如今我很確定,我選對了。
如果你遇到和當年的我一樣的困惑,
試試這個“不知道怎么選,就用排除法”的方法吧。
更何況現在你想了解公司信息和崗位信息比十年前容易多了。
「 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我們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 」
我是凱琪老師,10年職場人,助你求職路上,打怪升級!
微信號:kaiqilaoshi,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