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慢慢的知道什么是自我管理,剛剛開始接觸的時候自己是抗拒的,因為自由懶散慣了,所以要記錄時間要進行目標計劃,并且要求每日完成目標,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讓人激動的,但是做的過程卻讓人充滿抗拒之情。
直到我看到清晨三件事,格式為:#每天三件事#1/365今天第一件事+今天第二件事+今天第三件事+小確幸+幸福和成就打分+昨日收獲。只需要每天早計劃晚總結,就能輕松地實現自我管理。
寫三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寫的很簡單,也可以寫的很復雜,我是覺得如果你的自控力沒有那么強,把三件事寫的盡量的詳細一些更容易指導我們行動。簡單的三件事就是一句話表達,現在我來來說一下復雜的三件事應該是什么樣的。
用WOOP(愿望、結果、障礙和計劃)的模型來寫。
①寫下做一件事的愿望。
②寫下你做這件事渴望的結果,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做這件事的結果是什么?誰需要這個結果?(我需要把結果交給誰?他們覺得什么最有價值?)有什么方式能復制和放大這個結果?
③寫下你做這件事的三個障礙,連續問自己3個why,逐漸的找到你做不了這件事的阻力本質,一般有不接納真相、缺覺察、缺能力資源和缺知識資源。
④作出合理的計劃,可以用PDCA循環來做計劃。
用WOOP模型建立寫完目標,我們可以結合加減乘除的策略輔助我們更好的實現目標。加就是列碎片時間清單;減就是減少切換成本,列場景清單;乘是多線程疊加效應;除是主動把任務碎片化,我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思考,大片時間執行。
寫了這么多并不代表你真的會嚴格的執行你的目標,所以我們還需要寫一下執行意圖,就是針對某一個目標,我們用“如果??????那么??????”不斷造句,知道找到執行目標的微小行動為止,由于執行意圖可以讓我們預先知道執行目標過程中的困難、心理狀態,所以當我們真的遇到這樣的場景時,我們能快速的作出反應,因為一切盡在計劃中。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滲透了好幾天,那就得重視你為什么一直不做這個目標,找到你拖延的原因。
①如果是你不想做,心里不重視,請想想不做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你能接受嗎?其實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發現這件事一點都不重要,那就刪掉吧。
②如果是你重視了,但是能力資源有限,你可以再細分目標以降低難度,可以試著吃番茄鐘,一點一點慢慢來。
③如果是你的環境不允許你做這個目標,那就分析一下,如果是空間不允許可不可以換一個環境;如果是時間不允許,那就看看前兩點,時間不允許的本質原因就是前兩點造成的;如果是人不允許,那就直接拒絕掉,因為你不需要做一個爛好人。
世界上最簡單的自我管理工具,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