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古典老師講到了“三件事”這個工具。
“三件事”的格式很簡單,比如#每天三件事#1/100: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小確幸+昨日收獲,比如下面這樣的。
這樣,每天給自己定三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做一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情。
到了晚上,再對當天的生活進行一個復盤,看看有沒有做完,如果沒有,是為什么,明天還要不要接著做這件事情,再給當天的自己打一個分,比如這樣的。
計劃做好之后,可以發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微博等社交網站,請朋友進行監督,同時相互支持,不斷為自己加油打氣,比如,我之前采用的是微博打卡的方式。
為什么要發到社交網站呢?其實主要是有三個目的:
第一,公眾承諾帶來的執行力,自己裝下的逼,含著淚也要做好;
第二,獲得協作和資源,在這方面我得到的更多是來自于一起打卡小伙伴的支持,雖然我們從未見面,但會感覺到對方一直在那里,給你一個很強烈的支持;
第三是帶來領導力,因為行動就是最好的領導力,比如咱們現在的群主組織大家一起學習,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機制去鼓勵大家輸出,這就是他強悍的執行力,而這其實也在不斷鍛煉著他的領導能力。
我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接觸到三件事和古典老師的新精英的,當時他們舉辦了一個21天訓練營,很幸運,我成為了其中一員。
剛開始玩三件事的時候,我的三件事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你問我我希望達成的結果是什么?這個結果對我來說有什么意義?這個結果能對別人或者公司產生什么價值?
那我一定是一臉蒙圈,我只知道自己應該去做這些事情,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用古典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缺乏結果思維。
那結果思維是什么呢?
結果思維就是一種能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動轉化為價值的思維方式。
對于我們來說,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學到的東西才是結果。而且學習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技巧,而不是學習知識。
所以只有讓結果變得可以交換——只有可交換的結果,才是有價值的。
比如我們很多人訂閱了很多專欄,每天看了很多東西,但如果只是停留在看的階段,那最后我們只會覺得自己好像學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實際上這些知識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改變,我們自身也沒有得到增值。
所以結果的第一定律是:結果>過程
但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開始留言,或者持續記錄,整理,思考,行動,然后總結成文字,發表在各個平臺上,讓這些消息得以傳播,那么這些知識就有了更多的價值。
所以結果的第二定律是:有交付價值的結果>無交付價值的結果。
與此同時,我們會慢慢地思考,為什么在面對同樣一個問題的時候,其他學員是那樣思考的,而自己又是這樣想的,兩者之間存在的差距是為什么?別人能思考得更深入又是為什么?
畢竟,你要明白,人和人的差別,就在于對結果不同程度的思考深度。大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可產出的結果和價值卻是不同的。
而人的價值,不僅僅是體力、時間、精力管理效能方面的區別,更多的是對于結果的思考晨讀的不同
所以,結果的第三定律是:能復制的結果>不能復制的結果。
真正能夠決定一個人效能的,不是我們做了多少事情,而是把一件事做得有多正確,你能做出什么結果,結果背后的結果又是什么?如果你想的足夠深入,你會發現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有多么難。
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么你每天只需要安排三件事就足夠了。
比如我現在的工作是編輯,但是我的效能非常低,一個月8篇稿都特別困難。
這個時候,我最害怕的就是我的領導以及同事和我說,其實我已經很努力了,畢竟對我來說,努力再多,沒有結果,所有的一切都是白搭,因為思維方式和邏輯能力的欠缺,我似乎總是要付出更多,才能想到別人輕易就能想到的東西,而我要想寫一篇文章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是把一篇文章寫好了。
但是我又不能放棄,因為這樣的問題兩年前我就遇到過,當時我逃避了,可兩年后我依然還是要面對同樣的問題,因為很多問題就是這樣子,你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所以現在只能逼著自己不斷學習,不斷精進,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后還是會發現自己進步了蠻多的。
也慢慢地發現,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簡單”這回事,看似別人做得很輕松,但從來不知道別人背后付出了多少,所以不會再去抱怨自己曾經做了多少錯誤的選擇,失去了多少機會,而是活在當下,從周圍的每一個人身上去學習他們身上值得學的那些東西。
那么說回“三件事”,雖然每天只有三件小小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都會發現自己完不成,為什么呢?用古典老師的話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不想“,心里沒有真正地重視。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痛點,想學的太多,但是最后真正學到的太少。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學的東西,還是自己只是跟風,看見別人都在學,自己似乎也應該學一下。
但長期堅持下來,發現很多東西自己并不感興趣,學了也沒什么卵用,這樣的東西,就放棄不要學了。
之前朋友讓我學手繪視頻,說特別好賺錢,我說那研究一下吧,下載了好多資料,每天都把它放到三件事里,可是過了兩三個月,這件事還是沒有一點進展,我才明白,原來我內心深處根本不想學這個東西,所以后來就直接放棄了。
第二,“不能”,是你重視了,但是能力和資源不夠。
比如我要學習寫作,這件事關乎到我的飯碗,但是我的能力非常欠缺,一篇簡單的文章從找選題到整理資料,再到構思文章,編輯、修改文章我需要至少三天的時間,每次都不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怎么辦呢?我要告訴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所以我采用了“爛開始”的方法,先把我搜集到的所有觀點整理到一起,然后找出我認可的觀點進行構思,再去搜集很多案例和資料來佐證他,證明我說的是有道理的。
盡管這個方法看似拙劣,甚至是在自圓其說,但對我來說,它已是救命糧草。
第三,“不應該”,問題不在于你,環境不允許你做。
這種情況呢,可能是空間環境不允許,比如這幾天搶火車票、圣誕節、支付寶紅包,讓我覺得整天都好吵,整個人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工作,所以只能是戴上耳機,或者每隔一個小時就到外面呼吸一下,切換一下環境,也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
其次呢是時間不允許,當然時間擠擠還是有的,這就涉及到前面兩點,你有沒有重視,或者你的能力和資源夠不夠。
還有一個就是人不允許,如果你總是被人打斷,或者是你的想法得不到別人的支持,你就很難做成一件事情。
那回頭來說“三件事”,我一直堅持了167天,也有小半年的時間,它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動力,也讓我給自己喜歡的事情留出了很多時間。
現在也正好借著古典老師的講解去重新回顧一下三件事,也是希望自己能夠在2017年重新把它撿起來,去一步一步地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也希望每一位小伙伴能夠在新的一年里繼續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不斷改變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借此機會,祝大家圣誕快樂!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