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兩個周末公益課的時間,完整地看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
圖片發自簡書App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在她的講座中有理論、有實踐、有案例,深入淺出地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了分析。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問題?首先,孩子的行為問題往往是與父母有關;其次,孩子的問題都具有滯后性;第三,抓住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12歲之前是依戀期,父母對孩子具有一定的控制力。12歲到18歲是青春期,孩子逐漸走向獨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父母尤其要注重孩子早年的撫養。12歲之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情感發展、言語發展、社會性發展一環套一環。有愛的撫養是嘮叨的,聽得多的孩子說話早。
往往脾氣暴躁的人都是早年撫養虧欠,而平和的人則是早年撫養很到位。孩子12歲之前還要注重觀念和信念的培養。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春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
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主,會向權威提出質疑,發出挑戰,同伴的影響力會上升。
父母需要調整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用平等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朋友,讓他參與家庭大事,從孩子的態度來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充分給孩子信任感。
李教授針對性地對迷上網絡問題、早戀問題、生命意義等話題作了具體的解讀,并提出了解決措施,使家長們受益匪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長們邊觀看邊記錄,時而會心一笑,時而低頭思考,將對自己有感觸、有幫助的內容記下來,使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少走彎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雖然兩節課并沒有留多少時間供家長們討論,但著實干貨滿滿,值得反復學習。
對于我,引導家長的同時,自己在反復聆聽專家的講座;幫助別人同時,促進自己成長;作為一名公益課老師,同時也作為一名家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