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觀看了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談教育的講座,受益匪淺。尤其她的六歲前對孩子說"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給講座內容的精華做一個匯總,完整的講座視頻鏈接放在文末。
0.1 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安全感是人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對0-3歲的孩子而言,安全感的建立完全取決于他養育者。
有很多父母忙于事業,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或者為了省事,把撫養孩子的工作全權交給了保姆。卻不知這正是后期孩子跟父母不親,不愿意受父母管教的根源。在孩子依戀形成期間,父母的缺席,將是彼此一輩子的缺憾。
如果媽媽們知道孩子的安全感就在自己手上,知道第一年是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期,還會輕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或親戚幫著帶嗎?
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去克服,不要讓孩子來扛。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裝著工作和社交而對孩子的需求漫不經心,要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這回事,既然決定要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用心,把和孩子相處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來認真對待。
0.2 孩子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系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后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吹健叭四槨保牭健叭寺暋?,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這種嘮叨,盡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么反應,卻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后,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你們照顧他并讓他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系。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之一。
0.3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在家庭教育中,愛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礎。可是愛并且尊重孩子,與規則管教孩子之間的界限在哪里?
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我們都學習了太多關于“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然而,我們卻忘記了,有邊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規則就是這邊界。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自由與邊界,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帶有目的性,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系。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要平靜堅定的守住該有的界限。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后,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0.4 讓孩子學會用溝通表達需求
明白哭鬧不能達成目的后,我們就應該盡早讓孩子學會用溝通的方式來表達需求。
比如孩子在商場看上了一輛小汽車,但是家里已經有一輛類似的。你就可以引導他跟你溝通,孩子你為什么想要這輛小汽車呢,這輛小汽車跟家里那輛有什么區別呢?鼓勵孩子跟你表達。
交流通過的比例,教授給的參照是三比一,三次要求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又不是只要溝通就一定能滿足。這樣的關系建立好,第一,你說不行的事,他就不跟你鬧了。第二,如果孩子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這樣到了青春期,你們的關系就好處了。
0.5 幼小時的耳聞目染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經常會發現,做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徑庭,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與人的差距經常被人們視為“人的素質”,但這不是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的觀念差異問題。
素質一般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這種能力或潛質多源于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鍵卻在于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后會出現“于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于人內心的觀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沖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譬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寫篇表揚稿,經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類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會說:“我什么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彼f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后才會形成。但多數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后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后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脾氣。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后面對乞丐也會同樣做法的。相反,父親經常在家中拳腳于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沖突時一定有相關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后也會出現人際關系的相關麻煩。
0.6 結語
我們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復制撫養的觀念與性格,復制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后就是父親。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這也是李玫瑾教授反復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