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突然上熱搜:940年了,我最火的作品,還是那碗東坡肉



近日,微博話題#蘇軾最喜歡吃牛肉#登上了熱搜。

網友們紛紛認為,假如古代有朋友圈,蘇軾一定會成為圈內美食達人。

他真是一位這樣的“吃貨”嗎?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常州城里有一戶地主鄉紳,家里的廚子特別擅長做河豚湯。

一日,他聽聞文壇大咖蘇軾路經此處,特邀其上門品鑒此湯。

蘇軾登門時,鄉紳家中的男女老少齊齊躲身于屏風背后,希望能聽得其在品湯期間的言語反饋。

一屏之隔外,蘇軾在主人的陪伴下落座,端起碗,拿起筷子和勺兒。

眾人屏息豎耳。

可誰知過了半晌,他們聽到的卻只有蘇軾牙齒、舌頭和嘴唇高速運動的聲音:餐桌上,蘇軾一言不發,只顧將手中的筷子舞得像飛車一樣。

眾人聽不到只言片語,不覺一陣失望。

正此時,忽然“啪”得一聲響,那雙筷子被撂在桌上。

蘇軾仰天長嘆:“太棒了!今天就算毒死在這也值了。”

隨后不久,蘇軾作詩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為了嘗一口鮮,他不但將時人認為“河豚是賢臣孝子不能吃的不正經食物”這一理念拋諸腦后,還對河豚含有劇毒的風險進行了選擇性無視,向同事們極力夸耀河豚的美味。

正有一種為了美食不怕犧牲的敢死隊精神。

林語堂曾說過: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未能道出其全部,也許恰恰是因為漏掉了蘇軾最重要的特質之一:

吃貨。

蘇軾曾在《老饕賦》中調侃“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也曾于《初到黃州》中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

乍看之下,相較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等光輝頭銜,他自詡的“老饕”身份雖然沒有那么醒目;

但細觀之后不難發現,這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吃貨”特質,其實才蘊藏著蘇軾對生活、對人生的核心態度。



何謂“吃貨”的第一層境界?

——遍嘗天下山珍海味,對美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要達到這層境界,充足的見識與閱歷是必不可缺的。

好在蘇軾作為“一門三學士”的蘇家長子,從小與小伙伴們玩著“對句(詩詞創作接龍)”長大,該見的世面、該學的知識,他一項也沒落。這也為他日后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堅實基礎。

6歲那年,他已經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天,私塾里的劉巨老師正在教小朋友們吟詩作賦。

只聽一聲輕咳,劉老師念出了自己創作的范文《鷺鷥詩》:

“漁人忽驚奇,雪片逐風斜。”

寥寥數字,描繪出了一幅冬江雪景圖。正當他得意于自己的文采時,只見人群中有個小腦袋瓜子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劉老師問其何故。

“老師啊老師,依我看,你這詩寫的很不錯,可惜漫天的雪花沒有歸宿,不好。如果能將后半句改成‘雪片落蒹葭’,使雪花與蘆葦交相呼應,效果更佳。”

劉老師聽了,仔細看清這小孩的樣子,伸手指著他叫道:“你姓蘇是吧?你爸蘇洵我認得,我當不了你老師。”

可蘇軾小朋友非但沒有因此而收斂,反而更加勤奮地向老師請教。又一日,他見幾位老師正聚在一起觀看歐陽修、范仲淹等大賢的著作,便湊上前問:“這都是些什么人寫的呀?”

老師們揮揮手,對他說:“這不是小孩子能看的書。”誰知小蘇軾卻理直氣壯地挺直了身板:

“如果這是天人寫的,那我不看也罷,但如果是平凡人寫的,我為什么不能知道?”

幾位老師為這小朋友的學習主動性感到嘖嘖稱奇,遂給他講解了當朝幾位文豪的故事。追隨著這些偶像的背影,蘇軾從小博覽群書,不到20歲便與弟弟蘇轍一起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程。

作為首次從四川入京的鄉巴佬,蘇家父子三人不出意外地遭到了本地人的嘲笑。當號稱過目不忘的益州知州張方平從蘇洵處得知蘇軾又在看第二遍《漢書》時,他大言不慚道:

“但凡是書,看一遍就行。為什么要看第二遍?”

蘇洵連連稱是,可毛頭小子蘇軾卻沒有被對方的權威嚇倒。他不以為然:

“看兩遍怎么了?我還要看第三遍呢,每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獲。”

事實證明,蘇軾的堅持己見收到了顯著成效:那年科考,他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一舉奪得了北宋科考史上的最高分,成為了全民偶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閱卷人梅堯臣看了蘇軾的這篇文章,覺得牛逼極了,但其中有個“皋(gāo)陶殺人”的典故,他自己卻并不知道來歷。

為了不露怯,梅堯臣還是給了此文高分。后來他專門問起蘇軾這典故是從何而來,誰想蘇軾答曰:“何必知道出處!”

其實是他自己編的。

那年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也是蘇軾從小崇拜大的人。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考官錄取了一個考生,就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身不渝的關系。

于是,蘇軾登門拜訪了歐陽修,并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

身為彼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的一字之褒貶都能決定一個人的榮辱成敗。可縱使文學功底深厚至此,當他在拿到蘇軾的信之后,卻不禁說了一句: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轉過頭,他又對兒子說:“三十年后,肯定沒有人再談論我了,因為大家都去談論蘇軾了。”

憑借著歐陽修的大力舉薦,蘇軾在22歲時便名聲大噪。每當他有新作出爐,立刻就會傳遍京師。弱冠之年,他已訪遍了天下名士,也嘗遍了天下美食。

朝堂之下,他最愛做的事,就是和朋友炫耀食譜。

有一次,他對友人說:“你可知什么才是最高境界的吃飯?”

友人說:“不知。”

蘇軾道:“我告訴你。我給你列一個單子——

第一道菜:爛蒸同州羊羔肉。將杏仁茶和香菜攪拌后灌入羊羔的身體里再蒸,營養又美味;

第二道菜:蒸幼鵝。必須是幼鵝,大了的太肥膩;

第三道菜,鲙魚。必須是號稱‘海雞肉’的上海松江鲙魚,味道才鮮美;

吃完這桌烹調得法的海陸空全餐,還要喝茶除膩。

這茶須得是用那個蘆山玉簾泉瀑布的水,沖泡福建曾坑斗品茶。茶葉是上貢的貢品,一兩茶的售價約為一兩黃金……

美味當前,一卷而盡。吃完后敞開衣服躺在石頭上,露出不合時宜的大肚皮,吟詩一曲,豈不美哉、快哉?”

然而那時的蘇軾還不知道,這般“吃遍天下名菜”的豪情壯舉,還只不過是他作為一代名垂青史的“吃貨”所經歷的初級境界而已。



何謂“吃貨”的第二層境界?

——即使面對普通、粗糙的食物,也能將其變為人間美味。

蘇軾在22歲名震京師時,當朝皇帝還是宋仁宗;然而當他經過幾次地方任職,以及兩次服喪期后重返汴梁之時,皇帝已經歷經三朝,變成了宋仁宗的孫子宋神宗。

此時的蘇軾已經33歲。

時年21歲的宋神宗任用了一代名相王安石改革變法,而彼時僅任八品小官的蘇軾卻為了貫徹心中的政治理念,大膽上奏了一封萬言書反對變法,將皇帝的錯誤決斷批得體無完膚。

其措辭之犀利,連同樣反對變法的當朝前輩司馬光都自愧不如。

反對變法的“守舊派”失敗后,蘇軾自知無法在中央立足,主動申請被外放到杭州等地。元豐二年,45歲的他又因“烏臺詩案”被貶斥到了湖北黃州。

經過連日的車馬困頓,飽受了獄卒的冷言冷語,好容易抵達黃州之后,蘇軾在朋友圈里發的第一句感嘆卻是: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初到黃州,這江里面的魚啊,走在岸邊都能聞到香味;山里面鉆進去,就能聞見竹筍的香味,我跟著味走就行了。

緊接著,他又有了一個驚喜的發現——這里的豬肉真是太便宜了!

彼時的豬肉并不是百姓的常用食材,因為富貴人家不肯吃,貧窮人家不會煮。而蘇軾卻別具慧眼,研究出了能讓豬肉變得美味的烹飪方法,并且將它作為食譜記入了《豬肉頌》里,為后世演變出的“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美食做好鋪墊:

“凈洗鐺,少著水,

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時他自美。”

(注:罨 yǎn)

煙火氣中慰生平。不斷探索美食的精神支撐著蘇軾度過了他在黃州的6年顛沛流離。據說在中國菜的歷史里,有至少66道菜都受到了他于此期間創制的食譜影響。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王安石去世。新主宋哲宗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重啟了司馬光等舊部。當初因反對變法而遭受打壓的守舊派咸魚翻身,蘇軾也重新被朝廷啟用。

回京赴任路上,蘇軾遇見了曾于烏臺詩案時對自己態度極不友好的那名獄卒。獄卒惶恐不安,掩面不敢直視蘇軾。

蘇軾見狀,開口講了個自己現編的笑話:

“從前有條蛇咬死了人,見到了閻王爺。閻王爺要它下地獄,蛇忙說:我雖然咬死了人,但我也有貢獻,不要讓我下地獄。閻王說,你有什么貢獻?蛇說:我有蛇黃,可以救命。閻王同意了。

沒過多久,一頭牛頂死了人,也見到了閻王爺。牛效仿蛇,對閻王說,不要讓我下地獄,我也有貢獻。閻王問,什么貢獻?牛說,我有牛黃。閻王同意了。

這時來了一個人,因為殺了人見到閻王爺。其人見狀,急忙道:不要讓我下地獄,我也有黃。閻王問,你是個人,你有什么黃?那人說:我很惶恐,我有倉皇。”

說罷,他哈哈大笑,用自己的幽默輕松化解了對方的局促與恐懼,以德報怨。


抵京后的短短一年零五個月時間里,蘇軾從沒有品級的“團練副使”扶搖直上到三品大員“翰林學士”。正當諸人認為蘇軾必將后福無窮之時,他仗義執言的性子卻再一次為他惹禍上身。

由于堅持著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為百姓謀利益的根本出發點,他很快與司馬光提出的“保留差役法”等政治觀點唱起了反調,從此也成了守舊派的眼中釘。

“雖然我與司馬光的私交甚好,而他亦對我有提攜之恩,但這事關百姓福音,我不能盲目追隨他的一切政治態度,那樣違背良心的事,我干不出來。”

司馬光去世后,59歲高齡的蘇軾再度被貶,而且是被貶到了比上次更遠的廣東惠州。


他的好友道潛和尚擔心他的身體,著信對他說:聽說那邊多瘴氣,你年事已高,要多注意身體,當心回不來了。

而蘇軾的回信卻將他豁達的態度展現無疑:

“謝謝關心,我來這半年,很多事沒法細說。但我有種感覺,那就是自己已不再是當年的翰林學士,而是杭州天竺寺退休的老和尚。在小院里,我用斷腿的鍋煮糙米飯吃,過一輩子也很好呀;

至于瘴氣,我只覺得,就算在北方也會得病。每年死在京城御醫手里的人還少嗎?所以,在哪呆著都會有死亡危險,在這里死亡的幾率也未必高出多少。這么一想,我覺得我在這待的也挺好。

倒是你,年紀大了,更要照顧好自己。”

心若定,自清寧,此心安處是吾鄉。

惠州環境艱苦,無肉可吃,蘇軾便找人借了半畝地,親自種菜,并為此賦詩《煮菜》一首:

“秋來霜露滿東園,

蘆菔生兒芥有孫,

我與何曾同一飽,

不知何苦食雞豚。”

一到秋天,我的園子里綠瑩瑩的全是菜。即使再有錢,到最后不也都是一樣獲得“吃飽”的效果嗎?何必追求雞鴨魚肉呢?

由于菜園地處東坡,他也因此喜提了“東坡居士”的雅號。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的“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個真正的“吃貨”,既能吃得大餐,也能嚼得菜根:大餐不放過,菜根不扔掉。

因為他心中知道,所謂“美食”的重點并不在“食”,而是在“人”。

但這仍非“吃貨”的最高境界。




何謂“吃貨”的最高境界?

——連菜根都沒有,卻依然能夠保有食客的風范。

62歲那年,剛從惠州回京不久的蘇軾再遭貶謫,這下直接被貶到了位于海南島的儋(dān)州,幾乎處在了古人對地理認知的邊界。

四野望去,一片荒蕪,連個棲身的席子都沒有,更別提各種美食了。

惡劣的條件下,蘇軾曾像當地人一樣以蛤蟆、老鼠充饑,但他很快就發現了一項人間美味——生蠔。

曾幾何時,同樣出身摩羯座的韓愈也在廣州吃過生蠔,但他只能勉強吃進一點,并且嚇得汗都流了下來,因為“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什么東西”。

但蘇軾就不一樣了。在給兒子的信中,他詳細介紹了生蠔的烹制方法:可以跟酒拌在一起,放在鍋里煮,也可以放在火上燒烤,并稱自己從未吃過如此鮮美的食物。

末了,又似幡然醒悟一般,連連囑咐兒子這是秘密,不要在外頭亂說;因為他怕那些朝中大員知道了,都要爭先恐后地被貶到海南來和他搶食。

后來,他親手搭建茅屋,并且克服了語言不通的困難,將中原文明傳遞給了海南的黎族百姓,教會了他們以農為本、勘察水脈、種田耕作,親手培養出了當地的第一批“吃貨”。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事實上,在蘇軾屢遭貶謫的一生中,常常會面臨食物奇缺的境況,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也并不少見。

回首看來,到底是怎樣的精神理念,支撐著他在種種逆境下成為千古第一樂天派的呢?

也許正是他作為“吃貨”獨有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當他為自己開墾的土地作規劃時,絕不忘從朋友處要點茶樹種子,在小麥、瓜果之外種上幾顆茶樹。

因為他擔心自己在飽腹以后會消化不良。

“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

——雖然還不知道能不能吃上飯,但我已經按照會吃的太飽來準備了。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太飽”的場景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然而縱使到了無米下鍋的地步,他也依然有著自己對“吃”的道理——“節食”。

具體的表現,就是每天早晚只吃一塊肉和一杯酒,并為此總結出了三大好處:

安分養福氣、寬胃養神氣、省錢養財氣。

將道家“辟谷”修行的那套說辭拿來偷換概念,即使挨餓,也餓得很有道理、很有神采。

如果沒有好酒,那就“酸酒如齏(jī)湯,甜酒如蜜汁”,把酸酒當酸湯、甜酒當蜜汁喝,不然挑三揀四,是難求一醉的:“我如更揀擇,一醉豈易得?”

在濕熱的嶺南,他曾把“一啖荔枝三把火”理解成“日啖荔枝三百顆”,因而暑熱相疊、犯了痔瘡;

可他不但不為此忌口,反而根據道家經典的記載,用胡麻飯、茯苓與蜂蜜制作出一道“東坡茯苓餅”。

據他自己說,這餅既有治痔之功,兼有修仙之效。“如此服食已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

當然,他的痔瘡后來又復發了。

蘇軾的66年人生,有12年在流放中度過,可他不論身居何境,始終都懷有一種樂觀與無畏的精神。


反正在他眼中,人間時時有美食、處處有美食,不論遇見何種艱難困苦,都可以在美食的陪伴與慰藉下走過去。

而這美食的范疇包羅萬象,既有粗茶淡飯,也有山珍海味。只要用心品嘗,再普通的飯里也有美味,可如若麻木不仁,再美的飯也寡淡無味。

即使生活再難,如果能夠用心吃飯、用心做人,人活的就有味道;反而觀之,如若天天活的了無樂趣,那么飯和人,也都沒了意思。

作為千古第一“吃貨”,蘇軾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我們:只要能夠珍惜每天的口福、珍惜每頓飯帶來的心情,那么每一餐飯都可以是美味、每一天都可以是美味的時光、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美食家。

這一天,蘇軾閑來無事,與好友劉貢父貧嘴。

“回想起來啊,我當年考科舉的時候,過的可真是清貧,每天都吃‘三白飯’——白蘿卜、白鹽和白米飯。

不過回想起那時的三白飯,倒是真的好吃。”

劉貢父聽了,暗暗一笑,說:“明天我請你吃飯。”

第二天,蘇軾興沖沖來到劉家,赫然發現桌上擺著的正是三白飯。

蘇軾大失所望,問道:“這是什么呀?”

劉貢父得意洋洋:“你不是說三白飯好吃嗎?這就是我請你吃的——皛(xiǎo)飯。”

蘇軾呵呵一笑。


第二天,蘇軾也請劉貢父來家里吃飯。可他拉著劉貢父從早聊到晚,愣是沒端出一粥一飯。

劉貢父實在扛不住了,開口問道:“咱們什么時候吃飯呀?”

蘇軾拉開簾子,只見整齊的餐桌上空空如也。

“這就是我請你吃的——毳(cuì)飯。菜也毛(‘沒有’的方言),酒也毛,飯也毛,什么都毛。”

劉貢父哈哈大笑:好小子,你行。

吃中自有學問,吃中自有趣味。

吃貨的世界里,沒什么坎是過不去的。

人生苦短,其實當個吃貨也挺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247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2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36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0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4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9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87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62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0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56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5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77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6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7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8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8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16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畫外音(預告)】: 蘇軾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然而,屢遭貶謫的蘇東坡很多時候食物奇缺,...
    斷橋隱殘雪閱讀 1,848評論 0 0
  • 【畫外音】:在前面的節目當中,康震老師從不同的側面為我們解讀了蘇軾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運多有不幸,但與李...
    情淺自不知閱讀 1,456評論 2 14
  • 什么是斷舍離? 「斷舍離」的概念最早出自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的著作《斷舍離》。而人們看過此書后,調侃評價道:...
    纖云拂袖閱讀 967評論 0 4
  • 《人間詞話》的高雅處不需累綴,我們且看王國維詞論原稿: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宴同叔之“醉夜西風凋碧樹。...
    北國異鄉人閱讀 3,148評論 0 7
  • 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小說作者:滄海一漠 【一】 程皓趴在教室第四排靠墻的角落里,悶悶不樂。 今天是四月的...
    藝小創的聽說鋪子閱讀 6,622評論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