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顆顆由絢麗色彩包裹的棒棒糖被精心陳列,琳瑯滿目,讓你既垂涎欲滴又無所適從;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如此豐富、艷麗誘人。知識分享如一陣陣熱浪席卷而來,不斷升溫,我們都裹挾其中,未能幸免。
這當然離不開技術和資本的助力——各種知識分享的工具和產品風起云涌,從一對一到一對多,從文字到語音/視頻直播,從單一話題到系統化、產品化的課程。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下最活躍最大多數的8090后正承受著全所未有的成功、成長焦慮——時代機會少、生活壓力大,這些焦慮轉變成學習動力,是知識分享火熱的根基。知識分享者的“覺醒”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些人在某個領域或者就某個話題已經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可描述、復制的認知路徑),出現認知盈余;過去沒想過“變現”或者沒想過通過分享“變現”,隨著一波先行者用事實證實知識分享已經成為繼廣告、內容電商之后變現的第三大產業,認知盈余者不再矜持、不再猶豫,紛紛擼起袖子入局。
以上都是廢話,被卷入知識分享浪潮的普通人并關心這些,只是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習慣了為知識買單,掏了不少錢卻還是沒有收獲,沒有成長,為什么呢?
要想學習有收獲,首先要明確自己想學什么、想解決什么問題,問題越具體越好,切忌沖動消費。作為一門生意,每個課程都極盡包裝之能事,有分享者的超凡履歷,有過往分享的盛況,有大佬的加持,全方位的刺激你,誘惑你下單。但是請記住是否需要才最重要,才是否要下單支付首要考慮的,確定需求之后再選擇更優的課程;與需求無關的課程都是無效信息,買了就是浪費,浪費錢更浪費時間和精力。
道理很簡單,無需求不下單,否則就是為課程的包裝、宣傳買單,也不是沒有收獲,至少焦慮感得到了舒緩,獲得了花錢的快感。就像你在路上聽到商販吆喝“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個店”,結果你買了個看似超值的東西,結果發現并用不上,是個雞肋。
知識分享不同于傳統教育,主要是分享見識見解,解決“怎么樣”“為什么”,那么在學習之前就應該自己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包括這個領域/話題會涉及到的概念、分享者的基本情況等等,相同的經驗、認知有利于快速理解,get到分享者的點。這其實就是上學時,老師每次上課前要問的,大家昨天晚上預習了嗎?
人唯一的差別在于認知,分享者在自己所分享的領域通常至少做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就是結合自身實踐抽象出了規律、方法論。作為學習者要清零,擺正心態,先順著分享者的思路,帶著孩童般的單純與好奇去最大限度的理解、吸收她的思考結晶;而不是懷著挑刺的心態,發現一些值得商榷的信息就開始質疑分享者能力。這其實很無知、無趣的做法。用句大俗話總結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必須提醒的是,有些工具不太適合當做學習的渠道,比如小密圈、飯團,這些工具更多是提供給分享者,用于連接粉絲/擁躉,更有參與感,但是分享的內容缺乏系統性,質量也很難保證,更多是靈光一現的思考;這對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慎重選擇。
回過頭說說怎么衡量有沒有“收獲”?最粗暴有效的方式當然是有個統一的標準,比如考試,拿了高分收獲就大。沒有統一標準,評價就成了個人體驗,哪怕同一個知識分享產品,評價可能有天壤之別。需要警惕“感覺有收獲”,知識分享已經進入產品化階段,產品提供者從開發到推廣、發布所有流程都會充分考慮體驗,努力讓用戶“感覺有收獲”。從知識分享的發展看,產品化是好事,但作為用戶要設定自己的評價之錨,能條分縷析。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學習完成之后,試著輸出,可以跟朋友講自己的收獲,或者寫下來。
所以,知識產品消費要明確需求,要預習,要清零,要警惕感覺有用,要輸出。
作者為前媒體人、在行市場營銷行家,現為友金所市場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