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完紀元的著作《哪有沒時間這回事》,里面有很多干貨,看完后想分享出來。
這個時代讓我們分心的事情太多了,碎片化時間占據了我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所以我們得知道怎么高效使用碎片化時間。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放寒暑假前把假期規劃的很充實,一天之中哪個時間段該做什么事都寫的很清楚,可每一次假期結束后任務單上幾乎沒有一件事完成了。這是我們自制力太差導致的嗎?曾有一個哈佛高材生做過這個實驗,上課期間在學校里每天過的很充實,臨近假期時給自己規劃了一個完美的計劃,可最終除了看了幾部劇,其他什么也沒有完成。這也是因為他自制力太差嗎?其實,我們一開始就做錯了!任何太完美的計劃最終的結果都逃離不了失敗。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機的世界里,影響我們的隨機事件太多了。我們也不是機器,我們的內心狀態也是時刻在變化的。所以整理事情之前,先整理心情。
1、列出你的日常事務清單
把你經常重復性事務列出來,不需要寫具體完成時間。列出來避免你焦慮,在執行任務時不是從大腦中提取,而是從清單中讀取。我認為習慣性行為就沒必要再列出來了。
2、將一天劃分成若干個時間段
我們是基于時間段做任務而不是時間表,因為時間表很容易被一件隨機發生的小事給摧毀。而且時間表上到了時間節點,但是前面的任務并沒有完成,這很容易影響后面的時間里我們做事情的狀態。
優化時間段的六大要素:
時間、地點、他人、物品、環境、身心狀態。在制定任務時分析這六個因素,可以不斷優化任務清單。
3、建立時間段任務清單
在做好了時間段劃分后,我們就需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時間段任務清單了。方法是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來思考,不需要寫具體的時間點,只列事情即可。在書中,作者舉的例子中所列的事情我覺得太過瑣碎,連起床刷牙這種事都要列出來,而我認為這種習慣性的行為并不需要寫出來,只需把第二天的空閑時間想想該怎么安排,在哪一個時間段內該做什么事即可。我是一個學生,一天一中很多時候都被上課占用了,而這些時間則不用再把上課這種任務給寫進去,因為這是很明顯的事情,不管寫不寫都要去上課,寫與不寫并沒有影響。我們要做的,就是規劃好自己的空閑時間,不讓這段時間過的渾渾噩噩。
4、早起,讓一天的時間變得更多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睡懶覺,早上自然醒,睜開眼睛已經八九點鐘了,起來這折騰那倒騰,好了,該去吃午飯了。什么,早餐還沒吃呢,那就算在午飯里吧。吃完飯后刷刷微博朋友圈,該睡午覺了,下午三四點起床,背著書包上自習去,教室里玩玩手機,該去吃晚飯了;晚上了才真正開始學習!一天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這樣浪費了,而且還沒有意識,總感嘆一天時間都去哪兒了?!
主要原因在于睡懶覺,這就像是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前面會對后面造成一連串的影響。也許有人說早起很難,這一點我沒有較深的體會,因為我大學三年來上課期間基本都在七點前起床,早已成為習慣。早起也許比較難,不過可以借助一些小技巧來幫助你早起。
1)睡覺前確定明天幾點起床
根據自己當天的身體狀態來對第二天的起床時間進行微小調整。成為習慣后一天的起床時間應大致在一個范圍內,但也應該有適當的變化。
2)設定雙鬧鐘
據我的經驗,兩個鬧鐘最好。我一般設定兩個鬧鐘的時間差是十分鐘,第一個鬧鐘響后關了繼續睡,第二個鬧鐘響后立馬起床。這樣滿足了我睡十分鐘回頭覺的欲望,讓我感到滿足,所以在第二個鬧鐘響后我能立刻起床。
3)不要熬夜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仍舊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管不顧。這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重點是熬夜會嚴重影響我們第二天的早起計劃。最重要的影響是思想上的,在熬夜后第二天該起床時我們會在心里對自己說:“再睡一會兒吧,這么早起來反正也很困,做不了什么事,還不如睡會兒覺呢。”于是,我們就心安理得的睡了懶覺。
4)睡覺前安排好起床后要做的事情,不應該是困難且乏味的,而是我們想做的
在假期里導致我睡懶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起床后不知道該干嘛,所以醒了也不想起床。如果是這個原因導致你起不了床,那你就應該在前一天睡覺前想好起床后你應該做什么,做的事情應該是你喜歡做的并且容易做到的。當然,你應該在睡前決定第二天該穿什么衣服褲子,并且拿出來放在一邊。
我想,只要做到了這四點,早起應該不是什么難事。當早起已成為你的習慣后,你會發現生活多美好。有時候周末我早起去打羽毛球,打了兩個多小時后回到宿舍已九點多了,而我的室友們還在睡覺,那時心里一種我又比他們多活了兩個小時的感覺油然而生,非常舒暢。
5、碎片化休息
中午睡不睡午覺,不睡的話下午是不是沒有精神做事,不睡對身體有沒有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人應該都想過。有些人睡午覺睡了幾個小時起來還是感覺很困,提不起精神;而有些人不睡午覺仍精力充沛。這要切合自身情況,合理做出安排。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一種合理方法,那就是碎片化休息。當身體告訴我們該休息的時候,只要條件允許,立刻休息,不要過于在意地點,趴在桌子上,躺在沙發上都可以,一次十八分鐘左右足夠,就算這期間睡不著,也要閉著眼鏡什么都不想;鬧鐘一響,立刻起來,就算沒睡著精神仍然會比之前要好很多。一般中午一次、傍晚一次就足以讓自己一天處于精神飽滿的狀態中。
6、建立碎片清單
碎片清單和碎片化任務清單的區別是前者只是把生活中的一些不會重復性發生的零碎事情記錄下來避免忘記,而后者是對一天的各時間段進行任務規劃。碎片清單是大腦的緩沖池,是你的隨身大口袋。大腦應該用來記一些有意義的、重要的、值得記憶的事情,而不是被這些雜碎的事情給填滿。
(1)往碎片清單上記錄碎片的原則及要點:
1)what:記錄一切未做的事情,包括要讀的信息、要干的事情、要實踐的想法。
2)when:念頭產生后立刻忘記。
3)where:選擇你用起來最方便的的工具,手機軟件符合這點。
4)how:無須過多思考,用最簡短的詞語忠實記錄原始信息。
5)why:騰出大腦空間,避免忘記。
(2)處理碎片清單時需問自己的六個問題:
1)可以不做嗎?
如果可以就刪掉,不用擔心太多;如果以后又想做了,它會再次出現在你的清單中。如果不能刪掉或猶豫不決,就留著。
2)可以以后做嗎?
可以的話就暫時把它放在一邊,不要去想它。
3)可以找人幫忙嗎?
為自己省出時間。當然這里的找人幫忙不是總去麻煩別人,而是把任務委派給別人做(領導),或是求助于專業人士或專業服務機構,雖然這樣做需要花錢,但這樣會更高效,事情也會做的更好,而且也節約了自己的時間。
4)可以現在做嗎?
對于那些相對簡單輕松的事情,你可以在處理時順手把它搞定。
5)有明確的時間點嗎?
6)接下來我能做些什么?
(3)用碎片時間處理碎片清單
書中給出新的時間管理“四象限”:執行計劃、隨機之事、制定計劃、發呆。我認為我們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在我的任務清單中,我借用todo這個軟件來完成我的清單的建立,但我只是按照我的方法在使用,我在第一象限里列出第二天的時間段任務清單,第二象限里列出長期重復性任務清單,第三象限里列出近期任務清單,第四象限里列出碎片任務清單。
7、你為什么總完成不了任務
你做了時間段任務清單后,是不是發現經常完成不了任務?下面,讓我們來找出阻礙我們完成任務的障礙:
1)眼大肚子小
在做任務清單時很興奮,計劃著自己一天要完成很多事,可一天結束后總結時,看到任務清單上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又會很沮喪。很多人反思的不是下次少安排點事,而是自我抱怨:“唉,自己執行力太差了”,然后又在心里給自己打氣:“下次要更努力”。卻沒有去思考在規劃階段就已經出問題了。
2)未嘗盡酸甜苦辣
有些任務我們估量不到需要用多久時間去完成,很有可能會超出你心里預計的時間。只有在不斷規劃與執行后,經驗豐富了才會做出更合理的任務清單。什么事情都是在不斷積累與改變中逐步完善的。
3)葷素搭配不合理
計劃里的任務類型不能太過單一,老做困難的任務我們會頭大,意志會被消耗殆盡;老做小任務又會繁雜忙碌,疲于應對。所以,在任務清單里要搭配好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
4)意外的干擾
隨機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控制,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出現了意外干擾,心態要平和看待,適當調整一下任務就好了。
5)變化多端
計劃總趕不上變化。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理性做計劃,執行時充滿感性。
任務清單必須包含有效思考,任務要想被切實執行,需要在列任務時思考細化,需要你的大腦提前預演。有效的計劃一定是包含了對于任務執行過程的思考。
8、如何建立自己的各種清單
雖然前面講了日常任務清單、碎片任務清單、每日任務清單,但我們并不需要每一個清單都單獨列一遍,這樣太不方便了,占用的時間也過多。任何麻煩、占用自己過多時間的事情都難以一直堅持下去!只有將事情簡單化才更容易堅持。三張任務清單只需融合到一張清單上,但必須有明確區分。我在前面說過我的任務清單建立方法,就是借助四象限但完全按照自己方法來記的那一段,忘了可以再去看看,但僅供參考。
書中介紹了一種方法,叫“A、B、C”法。下面是這個方法的說明:
A:這些任務是你今天要完成的,優先級最高。
B:這些也要很好地完成,但如果你今天沒完成可以改天完成。
C:這些任務往往沒有緊迫感,優先級最低,但有時間也得完成。
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摸索出符合自己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9、碎片化專注、碎片化日志
自控能力不強,總刷微信怎么辦?你可能會采取極端的方法,去自習把手機放在宿舍,直接把手機關機等等。其實當我們越抵觸一件事情時,它對我們的影響反而很大。面對這種情況,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件事情來代替它。具體什么事就得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自己摸索,但必須是你感興趣的。還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學習時將手機調成靜音,并且翻過來放,實踐發現這樣效果不錯。
總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做一件事中去,思想經常會出差,而且還是不定期的。思維阻力是一個讓我們注意力渙散的因素。因為人本能上都是傾向于逃避困難的。碎片化專注可以應對這種思維阻力造成的注意力渙散。我之前采取的一種方法就是每走一次神就記錄一次,看一段時間后自己走了幾次神。次數較多的話也不要氣餒,提醒一次少走點神就好了。當走神的次數少后,就在心里給自己獎勵,自我肯定。幾天下來,分心的頻率較之前低了。
記下那些值得你記憶和紀念的事情,記錄下你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你的思考,記錄下你的進步和得到的教訓,記錄一切值得記錄之事!
如何記碎片化日志呢?
1)對事件的記錄:補充你的大腦記憶。
2)對于思考與感受的記錄:對于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到了哪些?今后碰到這類問題怎么處理?你的下一步行動是什么?你如何進行改變?
3)基于特定領域的記錄
4)成長與成就:可以記錄自己的進步,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情,增加自己的積極體驗。
5)對于日程安排的記錄
記錄方法舉例:
你可以按照“愿望、人際、鍛煉身體、創意、當天、快樂的事、情報、工作、今日驚喜”九個方面來記錄,每方面只需要把當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用一兩句話記錄即可。只需要記那些真正對你有價值的事情即可。將日志結構化,你就不會不知道該怎么記錄,也不會記成流水賬。
10、行為改變的階段性理論
1)無意識狀態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什么問題,并不打算培養某項習慣。
2)探索嘗試期:這個階段需要多嘗試,努力地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行為固化期:你的習慣行為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你的任務是要讓它更加穩固,把它對你個人的意義放大。
4)習慣穩定期
碎片化時代的情緒管理:
經常做出微笑表情;經常用愉悅的語調說話;經常舒展自己的身體;經常關注自己的呼吸,加深、放慢。
最后總結一點:任何習慣都必須把它定義成可操作的行為,這樣才能開始,才能觀察,才能打卡,才能堅持。而且整個習慣培養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線性重復,而是在有機地變化,需要你不斷地自我調整,環境改變了你不變,肯定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