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給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克勞秋
這句話來自《幸福的方法》一書,緣起,今年2月9日參加格格讀書營,格格老師推薦了此書,從書名感覺是雞湯,不是因為老師要求用它來完成作業,可能我真不會去買這本書來讀。幸虧按照格格老師的閱讀方法開始讀書,做了許多筆記和標記,也按照書里的反思做了練習,特別有感觸的幾點跟大家一一分享。
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的人生模式,對工作和生活有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從而了解幸福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幫助你過得更幸福;它是人人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幸福課??赡芤驗槲覀€人工作的原因吧,我特別希望家長和中學生們都能閱讀此書,或許你對孩子的學習狀態、情緒有更多的理解,對你自己每天辛苦打拼以及對孩子每天的碎碎念也有一些理解,在家庭成員間理解就是愛,愿我們都在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過程中更加快樂和幸福。
本書作者是泰勒 本-沙哈爾,沙哈爾教授是以色列人,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他教授的積極心理學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他從東西方的智慧當中去尋找令我們更幸福的思維方式。因此這本書中你既可以讀到西方典型的工具式的表達方式,也可以讀到孔子或者禪宗的高妙意境。
一、我們首先來了解“人生的四種漢堡模型”:
第一種:口味誘人,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是“享樂主義型”,及時行樂,逃避痛苦;注重眼前的快樂,卻忽視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后果。
第二種:口味很差,但富有營養,可確保健康。知追求未來的快樂,承受著現在的痛苦,是“忙碌奔波型”,他們認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獲得未來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種:既不好吃也不健康。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待的“虛無主義型”。他們沉迷于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這一類人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在安靜中絕望。
第四種:既好吃又健康。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思考:回顧你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你經常處于哪一個或者兩個象限呢?
回想我自己,從小學開始,我就認為,只要我讀書好就會有一個好的未來,好的未來就是好人生,一定會是幸福的?。ó斎?,我喜歡讀書,并不覺得讀書有多苦。)
我出生在70年代,那個時候家庭普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所以,家里希望我能早點參加工作,有個鐵飯碗,就是比較踏實的、安穩的,那時可能更多的安穩、踏實就是父母認為的幸福。所以,按照父母的安排,高中畢業我就參加了工作,成為一名國企的質檢員,那時,我不知道工作對我有什么意義,如果說有,可能只有一個:為父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所以,不到一年我丟掉工作,是丟掉,不要了!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做服裝生意---做音像制品---做保健理療師---心理咨詢師。
在沒有結婚之前,我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了賺錢,給家里減輕經濟負擔,希望爸媽不那么辛苦,爸媽好我就好了!在同齡人眼里,我算是前行者,物質基礎建設早,自由??墒俏腋杏X沒有什么可開心的?只有一個支撐我的信念是:現在辛苦一點未來一定會好!所以,當我仔細閱讀這四種人生模式后,發現自己之所以總是讓自己很忙,是因為自己不由自主的重復著“忙碌奔波”的模式。當然,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婚后,好在我總感覺哪里有些不對,也一直沒有停止學習,直到我學習心理學之后,我的人生開始逆轉,從“忙碌奔波型”逐漸轉向“感悟幸福型”,找到了我人生的意義與使命,享受當下我所做的事情,每天早晨醒來我都特別感恩有這樣一份工作,有那么多信任我的人;關于生活,可能會有一些不如意,我也會不斷地接納、面對、成長,不懼未來。正如作者書中所說:幸福應該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在人生的全程中,即使有時經歷痛苦,人總體上仍然可以幸福的。就算是有意義和快樂的事,也不能不停地做。作者用“千層餅模型”讓我們明白每個人享受不同活動的能力有限,也是獨特的。
二、設定幸福目標:
對自己的人生模式有一些了解后,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幸福目標。
一個目標,一個明確的承諾,可以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幫助我們找到達到目標的路線。如果我們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人生中每一個岔路就會變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是錯,也不知道終點。目標是獲得幸福的必需品,并不是全部。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愿望并且對它負責。
讀到這里時,真感覺相見恨晚!回想那些我不斷轉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尋求那份內心需要的過程,無論做哪一種生意,我都不覺得快樂。當我們婚后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的時候,我也并沒有感覺到開心,而且整個人幾乎是抑郁的狀態,如果沒什么事情我絕不會下樓,也不愿意跟同學、朋友們見面,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我也忘記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多久?后來我開始喜歡看《心理訪談》節目,看著看著我感覺自己有問題了,然后,開始買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學習一些心理學課程,逐漸我好像有活過來了。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朋友們知道我在學習,也感受到我的變化,所以,當她們遇到問題找我傾訴時,我會給到她們一些不一樣的陪伴和支持,每每這個時刻,我會有些不一樣的喜悅生出。源于在一次成長課上,做練習時,老師的一句話:“這位同學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催眠師!”天生就適合做助人者這個職業,所以,我依然決然的走上了做一名專職心理咨詢師的道路,從實習到做志愿者,到專職,十多年的時間里,雖然有時候并不那么順利,但是內心那份篤定,那份平靜、喜悅是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找不到的感覺,今天我才知道這就是我真正喜歡并且是內心里真正需要的。雖然,找到這個目標的路有點曲折,還好它已找到!
三、幸福工作法:
有些人之所以不開心,并不是因為真的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將物質于財富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讓他們不開心。熱情是幸福的動力。沒有熱情,動機就會削弱;有了熱情,不但動機會堅定,連效率也會提高。
心理學家埃米? 瑞斯尼斯基指出,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
1.把工作作為一種“任務”及賺錢手段,不期待有任何自我實現,上班是因為必須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節假日了。
2.把工作作為“職業”,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也會關注事業的發展,比如權利和聲望等。會關注下一個升職機會。
3.把工作當作“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標。薪水和機會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力量源自于內在,在工作中感到充實于快樂。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恩典,而不是折磨。
這部分內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我之前所做的生意,就是一種任務!就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做的感覺,難怪賺不賺錢都不快樂呢。讀到這里,你對自己有一些新的理解了嗎?
四.尋找使命,需要努力和清醒的頭腦。
如果你希望在這里有更多的學習,作者提供了MPS法,幫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其他生活領域中做出重要決策。例如:學生在學校選課,去選三圈交集的課程,即可帶來未來的意義,又能快樂且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的選擇;或是管理者幫助員工發現和從事他們自己即有興趣又有意義還能發揮個人優勢的工具。
MPS模式,指的是意義(Meaning)、快樂(Pleasure)和優勢。
MPS方法給我們的另一個提示就是:人們有選擇工作的權利,但如果實際情況是選擇不多,或者根本沒有選擇呢?又或者由于一些外來因素而導致無法找到一份符合MPS標準的工作呢?
無論你是首席執行官還是職員,醫生還是汽車銷售,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使命感,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讓工作變成我們的使命而不是簡單的打工。瑞斯尼斯基和簡?達頓說過,“即使是在最受限、最乏味的工作中,員工一樣可以為工作賦予新的意義。”
在一項針對醫院清潔工的研究中,一組人覺得他們的工作就是打工(無聊,也沒有意義);另一組人則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工作時很投入。第二組人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創造性,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把醫院員工和病人的舒適看成是自己的責任。從整體上來說,這些清潔工看待工作的高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義:他們不只是倒垃圾和洗衣服,正是他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康復。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們對工作的認可有時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幸福并不取決于我們得到了什么或身處何種境地,而取決于我們選擇用什么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無論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們還是感覺不到幸福,但他們仍然不斷地欺騙自己,認為外在因素可以最終改變內在體驗。
愛默生所說:“對于不同的頭腦,同一個世界可以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蓖耆粯拥氖?,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同;我們選擇去注意什么,往往決定了我們做事情時的享受程度,無論是人際關系、學習還是工作。舉個例子,一個悶悶不樂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學習專注于他事業中那些與人生意義及快樂有關的事情來提升幸福感;如果他看中的只是數字,就很難在自己的事業中找到幸福。信念的改變可以帶來巨大的差異,就像那些發型設計師、醫院清潔工以及工程師所表現出來的一樣,當我們關注幸福的時候就更容易發現幸福。
哈姆雷特說過,事情沒有好漢好壞之分,只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它。
幸福是內外因素,結合的產物,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以及我們所專注的工作本身。
沙哈爾教授的學生艾伯尼 卡特的看法:“與其去關注我們需要什么才能生存,不如去關注我們沒有什么就無法生存。”尋找使命感“,是去回應自身內在的呼喚——那個能引導我們走向幸福的聲音。
大多數人都會經歷“幸福饑荒”。作者說他從未碰到過喜歡考試的學生,就算最有活力的工作也會有比較無聊的任務。你可以為自己創造一些“幸福催化劑”。可能是周末與孩子共處的時光,或是與朋友溫馨的小聚,也可能是每周做兩個小時的社區義工等等,你能感受到幸福的小事。拿紙筆寫下你的“幸福催化劑”吧!按星期列一張催化劑的單子,然后按照上面的計劃去做。它可以包括一些日常的安排(和家人或朋友相聚、閱讀、健身等),以及一些有新鮮感,可能改變生活的活動(比如去爬山、當義工),然后看看這些事情能不能成為你改變生命的動力。最好能把這些活動養成習慣。
全書不僅詳細講解了人生的模式與幸福的聯系,還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感知力,一種能力,一種可以通過練習培養的能力。還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告訴你:幸福,你可以學會!
那改變生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沒有捷徑,你必須把它看作是一本練習冊,通過練習反思和行動實現改變。
無論你處在何種生活狀態,你都要明白自己對生命負有的一個重要責任——“讓自己更幸?!薄?/p>
希望它也不要與你擦肩而過,它絕對是值得你去買來閱讀學習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