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為大家薦書,一本《花田半畝》,愿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這平凡生活的珍惜。
重溫了田維的這本書,每天靜下心來讀一些,每次都是滿滿的感悟與感動,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同時也希望能推廣這本書,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如花如水若明亮果實般的女孩子。
我是在高中一次文摘里面看到的這本書的簡介,很感興趣,就跑了很多地方買到了它。隨后一直到大學,《花田半畝》和《席慕蓉作品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成為床上永遠會陪我入睡的三本書。這個21歲的女孩子的堅強,她的隱忍,她的快樂與悲傷,銘刻在我的生命里,反復敲打我的心房,讓我一遍遍扣心自問,自己是否配得起所得到的一切。
死亡給人以絕望,也給人以力量,它讓你在夾縫中一次次尋找絕地反擊的機會與信仰,它讓人在無止盡的黑暗中脆弱,也讓人在無止盡的脆弱中堅強。
重讀這本書,距離上一次完整的閱讀應該有3、4年了,那時候的自己唯一的感覺就是田維的筆風柔美而善良,它讓我在青春期也漸漸改掉了寫作45度角的憂傷,一個正值最美年華的女子自晨風中走來,踏著溪流,裹著銀裝,睫毛上還掛著冬日的水晶,輕輕挽著死亡的手臂,然后跟我說,她是有多么熱愛著這生命,她讓我反思,讓我羞愧,也讓年幼的我決心改變。
4年后再看這本書,依舊是為這樣一個堅強美好到不可思議的生命膜拜。要怎么做到每天看著自己沒有血色的雙手,然后寫下:萬物美好,我在中央?要怎么做到,每天看著媽媽隱忍的淚水,蒼老的臉龐,紅腫的淚眼,然后寫下:媽媽,不幸是我們共同的命運,幸福,卻是更深切的主題?要怎么做到,在最后的盡頭,還能寫下:不因丑陋而自卑,不因病弱而哀傷,不因困頓而絕望?我想象不了,也無從想象。
人長大了,也會了解很多知識,也會明了很多道理,也慢慢看清,這個女孩的文筆并不如我印象中以為的那般雋秀而深富內涵,但是我依然喜歡著這個如水般柔軟,如月光般皎潔的女孩子,她的書只是她的日記,因此,她的故事也就只是她的故事而已,不為了感動別人,不為了折射別人,也不為了讓任何人動容。我恍若看到,靜靜的橘燈,安靜長大的水仙,披著一頭烏黑長發的她,在漆黑的夜里,寫下喜怒哀樂,寫下寂寞憂愁,寫下欣喜感動,寫下慢慢走向終點的一生。
她就那么簡單,簡單地感受著生命給的每一份溫存,簡單地回應著生活給的每一個感恩。
隨便翻開一頁,就看到她在紙上慢慢地寫:像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那樣,幸福與苦難,都是精彩的情節。
這樣的田維太常見,也太罕見,如果她在整個日記中都在反復地說著生命的樂觀與健康,或許,我會更傾向于把它看成一種心理暗示而非自然流露,但是,更多的時候,她只是在說生活。
在說水果攤上那顆明亮亮的蘋果,在說她悉心照料的花菜,在說樹木的香氣,在說泥土的色澤,我常常會在看書的時候質疑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一個臨近死亡之人的作品,如果是,她怎么會比我還熱愛著這生活?熱愛到令我都羞于袒露自己那悲天憫人的心聲。
或許我們都是這樣,每個人在認識別人之前都有定位,即使我們從未見過對方。就像當初我看《被時光掩埋的秘密》,在我很郁悶地寫書評時,我突然意識到,其實并不是我以為的男主不是男主而是男配,而是自始至終,桐華就沒想過把這本書寫成一個一家歡的結局,我所糾結的一切,其實只是源于自己在最初的設置。
我以為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子在最后的生命里,不然就是一蹶不振,像所有走向死亡的loser一樣淡漠而絕望,不然就是創造一個自強不屈,堅強樂觀的形象,讓所有人涕泗橫流。但是事實是,她仍舊在安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安靜到忘記身體上的痛苦,安靜到在最后還在耐心照顧自己的鮮花,安靜到看到婚紗仍舊想想自己美美的模樣,安靜到我們自己都懷疑,得了絕癥的其實是我們而不是她。
田維的書就是在寫而已,她的文字就像是優秀的記者報道,我只是在說事實,如何聽,如何想是你自己的事情。在這個太多書都以取悅和打榜為目的的當下,她的故事會被掩埋,卻永遠不會被遺忘。
最后,用開書的那段小詩來結束,讓我們來看,這21歲女孩雋刻下的人生:
倘若,這世上從來未有我
那么??又有什么遺憾
什么悲傷
生命是跌撞的曲折
死亡是寧靜的星
歸于塵土
歸于雨露
這世上不再有我
卻又無處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