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不開心、甚至重大挫折,比如失業、失戀、重病......當我們遇到這些不如意,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為什么這事就我攤上了?為什么不是別人偏偏是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錯了?
人遇到挫折的第一反應用就是對抗、逃避,因為挫折一般來講都是會逼迫你脫離原來的習慣,讓你離開原來的舒適區,人離開舒適區就會感覺不安全,所以,對抗和逃避是最自然的反應。
但如果我們愿意站在更高的緯度,去讀懂“挫折”中攜帶來的信息,我們面對他們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總過重地看待從一年級到讀大學這一場場考試,卻忽略了從出生到死亡的更大的“生命考場”。
這個考場將伴隨我們一生,這個考場決定了你的靈魂是升級還是降級,是修“圓滿”了還是需要“重修”?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同的功課,誰也逃不了。
這些功課就是我們所謂的“挫折”或“不如意”。我們的功課無非就是情感、財富地位或健康,這是你靈魂來前早已“簽訂”過的協議,你無法逃避,這個地方躲過了,下一個路口仍然等著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如你工作中與領導難以相處,以為是領導的問題,選擇換部門換單位,會發現原來的難以相處問題仍然存在。于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其實這里面隱藏著你與權威相處模式需要改變;
比如你因為婚姻問題選擇離婚,卻發現下一段婚姻又出現同樣無法繼續的問題,于是認為自己總遇不到真愛。而真正原因是自己內在的需求的認知有問題,需要探索和學習。不找出其中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只會重復出現;
又比如健康問題,出了身體問題,看過病吃過藥救認為一切完事,卻不知道身體生病是提醒你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改變你對待身體的方式,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以,對待生命中不如意的逃避態度,會讓你失去來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那個課題是你自己設定并承諾此生完成的,它跟他人無關,明白這點非常重要。
你便不會把這些“挫折”私人化,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才有這樣的“懲罰”。這無關乎他人、無關乎外在,這只跟你自己有關。
于是,當你遇到挫折,你會珍惜這個機會,你會知道:功課來了,這件事到底攜帶什么信息過來?到底想讓我從中學習什么?也許是讓我學習寬容、忍耐、界限,學習自我約束、真實真誠......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好學生是不怕考試的,越難的題越能體現他的水平,只要考出眼前的“題目”,他便跳躍式讓自己站到更高的人生高度。越過一個“挫折”便生一個智慧。由此,你還會去對抗和逃避嗎?
感謝生命中的“挫折”,它不是來干擾你,而是來成就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