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帶嘟嘟來幼兒園體驗。這幾乎成了我們周六的必修課。一是為適應幼兒園生活,希望到時候不會太突兀,另一方面我想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小朋友,學會和人相處。在做手工的環節中,嘟嘟好像根本沒什么興趣,只對旁邊的小鍋小碗著迷,于是他開始征得我的同意。(這似乎成了定式:我同意他就會手舞足蹈,我不同意他就會嚎啕大哭。)我默默地點點頭,他迫不及待地玩起來。這時一個女孩湊近嘟嘟,表示想要,可嘟嘟自我意識太強,抱著懷里的東西不散手,女孩得不到東西就想搶,嘟嘟看向我,似乎在尋求幫助,但我故意不看他,我知道這種常出現的狀況需要他自己去處理,媽媽不能總幫他,我看到嘟嘟把其他的玩具快速塞到那個孩子手里,而他喜歡的仍抱著不放,可女孩不依不饒,非搶到手不可。女孩的奶奶這時發話了:你倆一起玩。聽似很不錯的主意,我也隨聲附和:你倆一起玩。這時嘟嘟嚎啕大哭起來。我把嘟嘟攬在懷里安慰他。園長走過來耐心地告訴我:孩子這時候的自我意識很強,因為他在區分你的我的,所以家長不必太緊張,慢慢的孩子就會好起來。其實園長這句話不應當和我說,應當和那個女孩的家長說。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我當媽的能理解,人家的家長理解嗎?
? ? ? ? ? 記得暑假里的一天,我帶嘟嘟去滑滑梯。有個女孩湊過來非常友好地說:小弟弟,我想和你一起玩玩具可以嗎?嘟嘟置若罔聞。我站在一旁默不作聲,靜觀其變。女孩很執著,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思。小弟弟我們一起玩好嗎?女孩不停地問,嘟嘟不停地跺腳,因為他不會說話,所以急得跺腳。我蹲下來,耐心地和嘟嘟說:好東西我們一起分享吧。嘟嘟急得皺起眉毛,拼命搖頭。我歉意地看向孩子父母:不好意思,孩子現在自我意識很強,希望你們理解。但看得出家長眼中的不滿意:走了,我們去找別的小朋友。家長的話就像針一樣刺痛了我。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他不和你玩你就找別人玩。雖然人家家長沒明說。我不想妄意揣測。但如果換成我我會說,咱們再等一等吧。因為孩子們能夠很快地融到一起,一旦他們熟悉了,我想即便是再好的東西,再強的自我意識,他也會分享,孩子需要時間,關鍵就看大人怎樣引導。問題的問題是我能理解兒子的發展軌跡,其他人不理解,其他人不會等。
? ? ? ? 孩子的相處是個大問題,也是門大學問,這個尺度不好拿捏。兩周多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生,他們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死死的,絲毫容不得侵犯。怎么辦?我遵循的原則就是尊重規律。外出時必須拿一件玩具,嘟嘟一旦看上了別人的玩具,就會去交換,但也有兩種情況發生:一,人家愿意換,那萬事OK,如果人家不愿意換呢?這時就需要家長引導: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等等。但這時家長的做法就千差萬別了:一,直接帶走孩子,留給你一個白眼,二,置若罔聞,裝作沒看見也沒聽見。面對這種情況嘟嘟就會嚎啕大哭。因為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東西不容侵犯,別人的東西必須給他。因為這種理念是姥姥姥爺在疼愛中無意識灌輸的。姥姥屬于百依百順型,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嘟嘟變得又自私又自我。姥爺是置之不理型,自己的東西自己玩。他們的理念里根本沒有分享。我的理念只占嘟嘟教育的四分之一,勢單力薄。因此教育嘟嘟,必須做家長的工作,但要改變父母的觀念太難了。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學會分享,學會與其他人相處,對于這么一個小人來說的確有點難,但是難也得學會這門藝術,別人不能幫他,只有現實才能磨煉他。現在我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又能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媽媽不可能總陪伴在她身邊,一年以后他就要脫離母親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我想哭是必然的,怎樣快讓嘟嘟會與人相處,媽媽還要繼續研究!(寫了這么多關于學生的文章,突然感覺心里有一種缺失感,可能對兒子的關注少了些,兒子和學生就像是我心里平衡的兩端,寫完這篇文章,心里踏實了很多,但是心里思緒太亂,寫得也亂,自己也沒說清,但研究兒子的發展規律,還是我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