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知:只要是壓力,就是不好的,就想擺脫,就想化解。我們想要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最好工作的時候沒有deadline,沒有老板的奪命連環call,考試的時候沒有排名、也沒有及格不及格,年終的時候沒有各種考核,只需要發我們獎金就好。
曾經的我也是這樣想的。我是個特別害怕有壓力的人,有壓力的第一反應是逃,逃不掉的時候就盼望著這段給我壓力的時間能趕快過去,甚至幻想我手中有一只仙女的魔法棒,輕輕一揮手就能讓我把這個時期跳過去。
很幼稚的想法是吧,確是我的真實寫照。而且一旦壓力解除,我就會徹底放松下來,想著以后再也沒有煩心事來打擾我了,心情特別好。可過段時間就會發現,總有麻煩在發生,總有問題需要解決。人生就像玩游戲,需要不斷升級不斷打怪,想停止,除非你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這樣說很令人沮喪是吧?之前我也這樣覺得,直到看到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3:與壓力做朋友》,我才改變了我的固有認知,學著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壓力。
凱利·麥格尼格(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一名備受推崇的健康教育專家。關于自控力的著作,她出了三本,分別是《自控力》、《自控力2:瑜伽實操篇》、《自控力3:與壓力做朋友》。
《自控力3》就是講人們應該如何看待壓力并處理壓力的。全書邏輯清楚,主要包括兩大部分:重新思考壓力和轉化壓力,每一部分分別包括三部分內容。
1、《自控力3》告訴我們,壓力并不都是負擔。
這幾年非常流行說“壓力山大”這個詞,現代社會的人們面對壓力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是絕大多數人的固有認知還是:壓力就是沉甸甸的包袱,是通向輕松和自由的阻礙。
真的是這樣嗎?《自控力3》告訴我們:你期望的結果,就是得到的結果。書里面介紹了心理學家克拉姆做過的一個有趣的實驗:打掃酒店是很辛苦的,所消耗的能量能讓人達到做運動鍛煉一樣的效果。可是在克拉姆招聘的服務員中,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有規律地鍛煉身體,有的人則說自己從來不運動。他們的身體狀況,體重、身材等,正好和他們的想法,他們就像久坐的人一樣,好像從來沒勞作過。
克拉姆告訴服務員,她在服務員工作時貼上每項工作消耗多少卡路里的標簽,告訴他們勞作的效果等同于鍛煉。后來,她回訪了這些人,發現他們的體重和脂肪比例都有所下降,甚至有的人喜歡上了工作,而他們私下里并沒有進行額外的鍛煉,僅僅是他們對壓力的觀念改變了,把工作當成是一種鍛煉,就真的取得了鍛煉的效果,而把工作當成是一種折磨的人,身體健康狀況也不怎么令人樂觀。
通過實驗,凱利博士認為,在壓力情境下身體分泌的腎上腺素里有兩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和DHEA,兩者的比例取決于你怎樣看待壓力,也影響著你的健康狀態。
過高的皮質醇,會使免疫功能受損并導致抑郁,而高水平的DHEA則會降低焦慮、抑郁、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對壓力抱有積極樂觀態度的人,荷爾蒙里的DHEA更多,身體和心理也更健康。
并不是積極樂觀的人面對的壓力不夠大,而是面對壓力的不同態度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對壓力深惡痛絕的人往往想逃避,而接受壓力的人往往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2、壓力是可擁抱的資源
現代壓力科學研究的基礎來自匈牙利內分泌專家漢斯·塞利的小白鼠實驗,塞利曾在全世界傳播“壓力”這個詞,并最終使“壓力”這一概念深入人心。可是,也許是因為小白鼠實驗是以折磨小白鼠為前提的,人們由此認為壓力就是身體遭受到折磨或者虐待,是負面的,是會損害健康的,可實際上,塞利對壓力的定義要廣泛地多,不僅僅包括創傷、暴力和虐待。可是,人們對于壓力的恐懼已經形成,再扭轉觀念變成了一件特別困難的事。
實際上,人類反應的全貌要復雜的多,逃跑和戰斗不是身體所能支持的唯一策略。對于人類而言,壓力反應早已經進化了,能激發出生理系統的不同應對策略。
壓力能給人帶來緊張的感受,但同時也能給人應對挑戰的力量。來自壓力的能量,有時候能夠創造奇跡,比如危急情況下,人忽然變得力大無窮。
壓力還鼓勵人們與他人產生聯結,從事社交活動。這是因為處于壓力情境下,腦垂體會釋放催產素,催產素會調節大腦的社交本能。
壓力使人越挫越勇,因為經歷過壓力后,大腦會留下印跡,幫助人們處理未來遇到的相似壓力。
面對壓力時,當身體有反應,比如出汗,心臟砰砰跳,你可以把這視為緊張,但也可以認為這是身體在準備好了迎接挑戰。選擇何種壓力反應、如何看待壓力反應,是自己說了算的,聚焦于你想怎么反應,這種想法也會轉化成生理能量來幫助你。
3、有壓力,意味著有意義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面對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雖然解決問題的過程很棘手,可是事情過后卻感覺很有成就感。比如我當初考駕照,整個過程都讓我覺得緊張而痛苦,可真正通過考試后,卻覺得這是我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過去之后,我感覺自己的抗壓能力變強了,我更有自己的主見了。
《自控力3》就提到了壓力悖論這個詞,也就是說,壓力在帶來痛苦的同時也能帶來幸福。幸福生活不是沒有壓力,沒壓力的生活也無法保證幸福。雖然很多人認為壓力有害,但壓力卻與我們想要的東西并肩而行,比如說愛,健康及生活滿意度。
《自控力3》認為,反思并牢記價值觀能幫助人們更好的應對壓力。壓力無法掌控時,尋找到壓力背后的意義,讓價值觀引導你應對壓力。
和親近的人討論壓力,以積極的態度講述感受,也會讓人找到壓力的意義。
壓力其實沒那么可怕,越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壓力越能促進壓力更快更好的解決,而越是企圖逃避壓力,麻煩反而不斷。逃避壓力,會讓人覺得一點小問題也是天大的問題,壓力成了個人失敗的標簽,而不是生而為人的證據。
4、擁抱焦慮,會更具有挑戰性
你有沒有特別害怕去做的事情?面對這樣一件事,你是逃避去做呢,還是迎接挑戰、正面應對呢?我是逃避型的,比如我覺得自己手腳很笨,特別害怕去做需要做到精確的事,例如給手機貼膜,或者在一堆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廚藝,我是不敢做的。
不過,現在的我,比以前更自信了些,因為我通過了駕照考試。在我的認知里,對我來說,學駕照比我需要做的大部分事都難。既然這么難的事都做到了,別的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我覺得我比以前的自己更能接受挑戰了,就像《自控力3》里提到的這一點:逃避與否,都在付出害怕的代價。那還不如選擇害怕,但是去做,不逃避。
面對壓力時,選擇挑戰反應比恐懼反應的人更長壽,心腦血管能更健康,更少得新陳代謝疾病。
面對挑戰時,人們通常會評估一下環境的要求和擁有的資源,以求得出結論:是否能應對。《自控力3》認為,如果你認為環境的要求超過資源,就會有恐懼反應;如果專注在資源上,相信有資源幫助達到成功,就會有挑戰反應,挑戰反應能給人更多能量,使人更健康。
面對挑戰時,告訴自己:我能做到。這一信念會讓你發現更多資源、獲取更多勇氣去應對困難。
5、壓力使人更具關懷性
《自控力3》認為,照顧別人,會改變人們的生理化學過程,激發大腦產生希望感和勇氣的系統。通常我們會認為時間本來就不夠用,照顧別人還不如關注自己呢,可是研究證明,照顧和友善反而比較不容易讓人有時間匱乏感。照顧和友善,不但不會耗空我們,還能賦予我們能量。慈悲不是輕松生活的人的奢侈專屬品,也不僅僅是圣人和殉道者的職責。關愛能創造韌性,提供希望,甚至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關愛他人,還能減少孤獨感。因為別人的痛苦很少被我們的雙眼看到,我們就得出結論,自己很孤獨。可是通過與別人交流后你也許會發現,原來他比我孤獨得多。還比如說,你失戀了,你覺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孤獨無人愛的可憐蟲,可如果你知道你認識的某某某也失戀了,甚至他比你還痛苦,你是不是會感覺好一些,甚至會有想去安慰他的沖動?
現代社會,人們更愿意把時間花在瀏覽社交媒體上,這也是人們感覺到比以前更孤獨的原因。
關愛他人,進而能做到與更宏大的目標聯結的人,能夠發現到工作背后的意義的人,感覺更好:有希望、好奇、關懷他人、感恩、有動力、更興奮。相對比,關注自我目標的人,更容易感到困惑、緊張、生氣、嫉妒和孤獨。
6、壓力使人成長
經歷過壓力后,你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內心力量比以前更強大了,可是經歷過沉重創傷的人呢?比如說被強暴,被虐待,難道還要對施暴者、施虐者感恩,感恩他們讓自己有成長的機會嗎?
不是的。《自控力3》認為,創傷后成長的科學,不是說苦難本身有好處,也不是說每個創傷事件都能帶來成長。有些痛苦或者傷害,是一定要去逃避的。人們都不是受虐狂。而是說,一旦創傷發生,該怎樣去看待。
苦難里有好處,指的是成長的源泉是你自己-你的優勢,你的價值觀,以及你選擇如何應對困難。
為什么看到好處會有作用?最大原因是看到痛苦的好處改變了人們的應對方式。在困難中發現益處的人,覺得更有意義感,對未來更有希望,對處理當前的壓力更自信。進而,他們更愿意采取積極措施處理壓力,更好地利用社會支持。
但并不是說最有效地思維就是盲目樂觀,把所有壞事變成好事。確切地說,它是在應對困難時,注意到好處的能力。
“那些打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壓力真的沒有那么可怕。轉變思維觀念,接受壓力與人生如影隨形這一事實,你會發現,一切都變得有意義了,這大概就是《自控力3》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