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就想寫完這篇回復大家的文章,我剛到新公司,這幾天正加班熟悉業務流程,所以一直沒有騰出時間回復,在此表示真誠歉意。
有幾位朋友問到在此前的文章中寫了在初創公司學到了那么多,為何還是那么短時間就離開了?
看到這些問題,我仔細思考了一番。當然,并不是我沒有什么理由,胡亂離了職。而是我希望總結一些最根本的原因,以供大家參考。
回家路上,我大致有了一個答案。
其實我們常忽略一個事實:當我們選擇一家公司時,其實我們已經在投資這家公司。理解了這個概念,你大概也就知道我為什么選擇離職?
你也許沒有用錢投資公司,不是名義上的股東。但你用了時間、花了精力、貼上了機會成本、甚至有時候還要頂上你的人脈,這些同樣是資本投入。為什么大家會選擇離職?是因為,你發現,投入產出比沒有平衡、沒有產生溢價,你從心里就會開始質疑你所選擇的公司。
有人會認為,我所說的這些投入,公司不是已經用工資福利回饋你了嗎?
的確是有工資福利,但是相信我,工資福利只是公司回饋你的很小的一部分。
如同買東西的成本,不只有標簽上的價碼一樣,你需要算上你選擇的時間、對比產品的精力等;所以除了每個月你獲得的工資,你還希望獲得的報酬其實包括:你在公司的成長性、你想要的項目經驗、你看到的未來期望、甚至于你能獲得的尊重和情感等。這些都要算成你的報酬和收益,也是你該得到的(當然這些也是需要你自己有意識去收獲)。
盡管這些內容,并沒有明碼標價,但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部分報酬是和那份工資同樣重要,甚至從人生的角度看,甚至會更加重要。
首先,對我這樣的應屆生而言,成長性無法滿足是我離開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我認為這部分報酬可比工資重要得多。前文我曾說了不少在公司所收獲的內容,大體是關于個人綜合素養,對這些內容我是感激的。不過,于我而言,專業素養在我未來的六七年之內會更重要。素養被啟蒙了,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和積累;專業素養則很難,不專業則無所立足,我所在的公司里面,比較難收獲這些內容,所以我選擇換了一個環境。
其次,我對公司的未來發展的判斷看不到希望,不抱有太大的信心。接下來,我會同大家討論下我的看法。我沒辦法告訴你說,什么樣的公司會很偉大,但以下三點,能告訴你這樣的初創公司百分九十會死掉,謹慎謹慎。
初創公司像一顆種子,有些病癥、缺陷如果埋在種子里,那么就已注定了它沒有破土拔根的機會,這種情況下,不去選擇、選擇離開都是明智的。
(一)如果一家公司沒有專注的核心業務,而是追著錢跑,那么請謹慎選擇。
很難相信,有些創業公司真的只是在做小生意,而不是真正的創業。我對把做生意和創業區分開的說法是嗤之以鼻的,我認為大家都是出來賣的,不用那么冠冕堂皇,反正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利潤,創業就是在做生意。
但是創業和做小生意是有必要區分的。
什么是小生意?此處小生意的內涵更傾向一種態度:沒有專注、沒有藍圖、沒有主線、盲目逐利的經營態度。
村口小賣部算是一種小生意、校園周邊小吃擺攤算是小生意,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輕,沒什么投入也沒什么太大的利潤。做麻辣燙的,聽說煎餅好賣,第二天立馬上煎餅,后來聽說奶茶不錯,立馬買奶茶粉。這種經營狀態就是小生意。
一個初創公司如果以這種心態創業,滑鐵盧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初創公司的資本,本身并不算多,比如我所在公司,用了業務拆分的手法,爭取融資。但是撐破了天,也只獲得了五六百萬的天使輪。按理說,這是不錯的開始。可問題是,領導層手握資金后,會覺得這也能做,那也能做。于是,我們公司從立足的傳媒,分人馬做起了軟件,軟件沒做半年,開始招人做起電商,電商還不怎么起色,轉而做起了餐飲(其實是創業咖啡廳,但我覺得就是餐飲,不要裝)。
這種情況基本就是把公司往火坑里面推。
當項目拆分得比合伙人還要多的時候,其實領導層并沒有辦法供給到足夠資源來發展。我認為公司管理層會如此運作,大概只有兩種原因:
第一、無知者無畏。人是會狂妄到認為,互聯網把一切行業都打碎了,任何行業都可以讓新手快速學習,創出一片天地的。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年內想拉我做四個創業項目,主題從音樂到金融平臺、從金融平臺到社交軟件、從社交軟件到化妝品微商。多維度發覺固然有必要,但是看到什么火,就盲目計劃做什么業務,這是……,難聽點說,是有點神經病!!!
一點都不尊重行業,那么行業也不會尊重你,各行業可都是有深水區的主兒。
第二、無頭蒼蠅亂飛。這是年輕的大學生創業公司容易出現的情況,大體是因為主業沒有頭緒,領導層束手無策,員工都是嫩雛,也提不出建設性的東西。所以就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求死般的嘗試。
我所在的公司屬于第一種,而是領導層比較固執卻沒有藍圖,因此很多精英都流失了,漸漸連我這種不算精英的,也出走了。你很難想象,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在我幾次建議下,公司都沒有開過項目會議,方向感全無。而我也是嫩雛,憑借我的個人力量,很難貢獻出什么來,情景也自然就每況愈下。
(二)不關注用戶的(初創)公司,都是愚蠢的傻叉
民間有句老話:“你追著錢,越追不到錢;錢追著你,躲都躲不掉”。這話聽著很氣人,但背后是有道理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類比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也可以解釋初創公司為什么不關注用戶就是傻叉。
請問各位,如果一個鎖頭上有一把鑰匙,那么這個鎖頭對你來說,還會是個問題嗎?所以,當你打不開一個鎖頭的時候,關注點絕對不是在鎖上面,一定是多維度地去鎖頭以外的地方尋找鑰匙。比如,因為你偶爾的習慣,常落在車里、揣在屁股兜里,總之鑰匙不會在鎖上。
初創公司的運作也是如此。你想要賺錢,就越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錢上,否則很容易出現第一點那種找死的情景。而對于大多數(初創)公司而言,用戶是打開這把鎖的關鍵鑰匙之一。
初創公司本身錢少、資源少、名聲小、行業關系也弱,能夠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和這幫信任你的用戶。假設公司不認真對待用戶,不針對業務跟進用戶的需求,那么相當于在最孱弱的時候,自斷臂膀。
我在的公司就是如此,拆分業務太多,領導層基本是以甩手掌柜的姿態進行所謂管理,各種看不懂的忙碌。原本每兩個星期就應該認真探討業務情況、用戶反饋,以求精進,各個項目卻好像汪洋棄子,自生自滅。你很難想象,一家創業公司,連續半年沒有領導層主持或者參與過哪怕一場用戶需求的討論。
所以,不關注用戶的(初創)公司,都是傻叉,這句話并不無道理。
不知道會不會得罪人,不過我所知道的,可以不關注用戶的公司只有兩種:一種是不上進的國有公司,這種今天我們假裝不知道,這樣得罪了,就用無知者無罪開脫;另一種就是傻叉公司了,得罪傻叉,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對吧。
反正沒人會認自己是傻叉公司。
(三)前員工是初創公司的照妖鏡,不會處理前員工關系的公司,基本不會是偉大公司
這是我從《聯盟》這本書學到的一個概念。此處聯盟的含義,是指公司能處理好公司與優秀前員工的關系,爭取與前員工們達成經濟協同和合作。
為什么如此強調前員工?
無論是否創業公司,我認為前員工都是公司的一塊寶藏,所以無論是華為、騰訊、阿里、寶潔一系列的偉大公司都對前員工聯盟十分看重。因為公司知道這些優秀的前員工,他們的工作狀態、所思所想。很難說,誰知道未來這些前員工中,會不會也有人做出一個華為、一個騰訊、一個中興。
退一步說,優秀的前員工在行業里,在社會上都會慢慢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一個前員工提到老東家,滿臉憤恨,甚至提都不愿提。那么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的老東家是有問題的。
所以,處理好前員工關系,一者可能達成經濟同盟,就像中興和一家叫航天691的軍用國企一樣。中興的創始人侯為貴原先在一家專門生產軍用設備的國企叫航天691工作。侯為貴提出離職時,當時的公司處理很好,該有了補貼、薪資全部齊全,甚至后來侯為貴創立中興時,航天691還提供了第一筆資金,作為入股資金幫助其創業。現在的中興如日中天,而航天691每年都坐等分紅。誰能說這不是一種人情、一種度量,也是一種度量呢。
處理好前員工關系,還能幫公司做口碑宣傳、人才引入等等,寶潔就是很好的例證。眾多寶潔人即使離職了,還很可勁兒逮住機會就推薦寶潔產品,可想而知寶潔公司的前員工聯盟有多成功。
最近的熱點“18周年的騰訊大肆發福利”,報道中一筆帶過了一個細節:“騰訊發紅包和股票,離職員工也是有份的”,所以你看,但凡情商高的公司都知道要如何處理前員工關系,但是很多初創公司為了省幾百塊錢,總是把這種關系弄很不愉快,我們公司是這樣,而最典型的就是前陣子那個很神奇的“神X電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成功有不同的成功,失敗的原因卻大體相去不遠。對于應屆生來說,如果你有機會選擇一家創業公司,最好先體驗一下這家公司如何運作。那怕是先入職兩三天,且不簽約,覺得風頭不對,就是一時壞了信譽,也要跑開,畢竟離了學校才知道時間有多么的寶貴。
嘿嘿,我也只能幫你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