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教育不論何時都是一個大課題,古往今來的各個教育家都在嘗試作出對它的一種完美的詮釋,就像一首歌一樣,不同的人詮釋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于是就有了各種各樣教育方法。
而我作為一個后輩,讀書不多,才疏學淺,經驗更是極少,不敢在各位大師面前班門弄斧,只是作為一個愛好者談一點自己的想法而已,敬請大家賜教。
何為教育以及教育的目的
鄙人認為:教育是一種藝術設計,是啟發人尋找自我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選擇
是的,人的一生都在進行著選擇,小到今天晚飯吃什么,現在要不要喝水,出門穿哪件衣服等等,大到選什么專業,與誰結婚以及最重要的我這輩子最想要做的事是什么等等。選擇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眾多方式之一,選擇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特征。因為只有人才具有自我意識,并能理解和改造環境。
人在世上,無外乎兩件事:
1.探索自我(往內),也就是對自我的認識,即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2.探索外部世界(往外),是對世界的認識,即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其中探索世界包括對自然的認識和社會的認識。
這兩方面貫穿了我們一生的選擇。
思想決定選擇,眾多的選擇決定個人性格,而性格和人在逐漸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選擇,這樣在多次反饋迭代的過程中人慢慢成長,逐漸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你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慢慢成熟起來,知道什么的適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適合自己的。
選擇主要有兩方面:心的選擇和做的選擇。即這兩句話:
1.關鍵是你怎么想(心態)。
2.關鍵是你怎么做(解決問題)。
心態與角度
人們常說要保持一個好心態,而心態即是心的態度。總所周知,態度就是你對世界的看法,你對自己的看法,你對某一人,某一事的看法(注:在這里的“態度”一詞并非嚴謹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態度,而僅僅是大眾所知道的最淺顯層次上的態度)。態度僅僅是看法而已,而一個理性的人,不會讓看法影響自己,而會從多信息多角度看事情,并始終觀察自己,平衡自己內在的各種反應和狀態。在教育層面上,我們所要教孩子的就是面對一件事情,盡量啟發他從積極的多角度的方面考慮問題,而不是消極的單一層面的考慮(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多種角度的解讀,每種解讀的過程也是開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杯水、半杯水、沒有水,哪個好
解決問題
人的一生中要面對很多問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教他如何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他慢慢地從任性地、情緒化地解決問題變成成熟的、客觀的分析問題,最后理性地解決問題。
而人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逐漸認識自我與世界,最終發現自己要做的事。這是一個方向,也是一個目標,在尋找的過程中可能產生迷茫與無聊,也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結果,但是不要著急,只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并不斷嘗試和試錯,當某一時刻它突然浮現于你的心底的時候,并且你越做你的內心越歡樂,越有激情,你就知道它來了。接下來只要堅持做,堅持做,再堅持做,成功就不遠了。就像足球之于貝利,籃球之于喬丹,音樂之于貝多芬等等。再比如Facebook的誕生,就是靠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同學們為了解決哈佛的學生花名冊問題而想出的點子,然后馬上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改革,最終成就了Facebook帝國。
上述是人生之大目標,現實生活中要教育孩子確定一些小目標(比如一些好習慣等),然后圍繞這個目標分析暢想可以用什么手段解決,最后進行實踐。如果實踐不符合預期目標,就要適時調整,加以改進,最終實現目標。這也是做科學的方法:圍繞一個目標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信息意味著什么——開啟自己的無限可能性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世界交換著信息,甚至我們本身就是信息。對于一件事,我們只能通過我們已有的手段去所了解,這就與事物的本來面目相去甚遠,于是就造成了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上文所說的態度(即看問題的角度)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曾在《讀者》上看到過一個故事,大概是說作者在一個國外的地鐵上看到有一個30多歲的男人帶了3個小孩進地鐵,但是這3個小孩非常鬧騰,還邊吃邊亂扔東西,但是這個男人也不管,任由他們胡鬧,反而迷茫地望著窗外,后來作者終于忍不住,憤怒地指責了那個男人,結果男人說,他們的母親剛剛去世了。作者這才了解事實,于是剛才的憤怒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好意思,趕緊跟男人道歉。
在上面的例子中,關鍵是作者沒有了解到“男人的妻子已經去世”這一信息,于是就對他的行為產生誤判,造成誤會。
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們要盡量的擴大自己的信息,不僅為了客觀地分析問題,而且在解決問題中你所能想到的各種工具,各種方法也來源于你的知識儲備,即你的信息量。
而龐大的信息最終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件事,很簡單的道理,就像那句口號:要想富,先修路!路就打開了山村的信息,假設一個山村的地底下有豐富的煤礦,原來村民們都不知道,只有等路修好了,地質專家才能進來勘測,結果整個村子才能因此而富有。人也是一樣,如果我的本性就是搞計算機特別厲害,而且做的時候特別舒服流暢也不覺得累,那如果我不去了解計算機這個東西以及其他信息,我就不可能找到我自己最想做的事了。
一些鏈接:
如何訓練自己擁有像福爾摩斯一樣的觀察力?——知乎
福爾摩斯的知識構成有哪些?——知乎
貧富人家的孩子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這些差異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改變這種差異?——知乎
網絡的重要性——開啟可能的另一扇門
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又叫賽博空間,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發表于omni雜志的短篇小說—《融化的鉻合金》(Burning Chrome)中首次創造出來,并在后來的小說《神經漫游者》中被普及。
在現代社會,網絡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像菜刀一樣,你可以用它來做壞事,也可以用它來烹飪美味的佳肴。實際的決定權始終在你的手上,所以我們要學會自主決定如何使用網絡而不是讓網絡控制自己。
網絡確實能辦好多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擴大你的信息量,盡量縮小信息不對稱。其次是使用搜索引擎解決問題。在這里,有無數潛在的信息就靜靜地躺在那里,等著你去發掘,去探索。下面只是網絡空間小小的一隅。
公開課:中國公開課(小學)網易公開課
知 識:維基百科自然志中華語文知識庫果殼
教 育:教育大發現幾分鐘在線兒童科學實驗
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缺乏游戲性地設計學習過程
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因為學習不好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聚焦注意力的方式。為什么孩子愛玩游戲,因為游戲能讓孩子覺得愉悅,甚至能達到“心流”體驗。
心流(英語:flow),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來自心流理論_維基百科)。
產生心流的條件(來自《游戲設計原理》):
1.一個挑戰性的活動;
2.清晰的目標;
3.清楚的反饋;
4.不確定的情況得到控制。
那為什么不把課程設計成游戲呢?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到了知識,又創造了自身有趣的體驗。關鍵是你抓住了他的注意力!
舉個例子,電視臺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精心制作了一款電視節目,比如《爸爸去哪兒》或者《中國好聲音》等等,而你每月只需交幾十元錢就能享受幾十個電視臺的上百個節目,你不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還能集中在哪?另外電視臺要保證收視率,他們的根本目標就是在抓住你的注意力,于是瘋狂地采用各種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
教育也是一樣,課程需要改革,變成藝術設計的游戲,極盡手段來吸引注意力的游戲,同時把相應的知識以直接的或隱藏的元素合適地嵌套在里面,游戲就變成了學習,學習也是游戲。
為什么越來越多大學生沉溺于游戲中?——知乎
瘋狂的麥咭——湖南衛視打造的綜藝節目,把游戲和學習結合到了一起
自然教育
現代自然教育確實是一個好方向,問題是何為自然?孩子的天性(本性)又是為何?個人以為,自然無處不在,你身上也有,它就藏在你的鼻孔以下到上嘴唇以上之間,也許你已經知道了,沒錯!就是呼吸!可是當你注意到的時候就不自然了(觀察者效應),而實際上自然其實也是一種規律,它反映在方方面面,萬物都有其本身的規律,而人的成長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尊重成長規律,順其而為,才是自然的。孩子一出生是懵懂未知的,而且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世界之于他就是個巨大的玩具,孩子的本性應該在不斷地嘗試中去尋找,只有去嘗試,去試錯,才有可能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向。
所以我的教育觀的大概的框架是在早期讓孩子盡可能多的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讓其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同時如果可能的話讓其安靜下來,回顧已得到的信息,沉思自己,反觀內心,必要時可以寫下心得日記(相當于知識管理)。孔子也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像一個陰陽系統,陽系統負責探索,陰系統負責沉淀。人往往在沉淀中能夠領悟到一些新的東西,好像一杯渾濁的水,靜置一段時間后水和土自然就分開了,此所謂明心見性。長此以往,讓孩子有非常廣闊的興趣廣度,但更重要的是引導其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東西,然后深入下去,挖掘開展興趣深度,最終引導其發現自己要什么。
發現你的內心
為什么老是強調人最終要找到自己最喜歡最適合自己做的事,一方面因為現在的教育有些缺點,它使得學生從幼兒到高三就只有一個目的,即考大學,而到了大學一下又太放開了,于是導致現在很多大學生以及畢業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職業規劃、人生規劃也是稀里糊涂的。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人終歸是要融入社會的,是要依靠社會系統的某一個職業來養活自己,而現在社會分工如此之細,又是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所以個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獨特性和自己的興趣完全自主選擇職業,甚至創造職業!而這就要靠你所掌握的信息以及你不斷反思所悟到的你的本性!
至于如何發現自己的內心,我還在探索中,前文所述也只是一個方向而已,希望與大家多多交流,共同進步。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高中科學老師Tyler DeWitt的TED精彩演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