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關(guān)于教育,我們在焦慮什么?
既然是分享,那我就從我自己的案例開始聊起。我自己有兩個孩子,雖然我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我的第一個孩子進入到學齡段的時候,我也非常焦慮。還沒開始讀一年級就已經(jīng)和孩子媽在商量她小學畢業(yè)第一次游學是去日本好還是去美國好。正式開始讀了又想孩子成績好,又怕毀了孩子童年。既希望她能早上五點起來背英語單詞,又希望她能夠保持好的睡眠身體能夠有好的發(fā)育。在與家長們的接觸中,還很難的遇到不焦慮的家長。我在接受四川大學陳智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培訓的時候,陳教授總結(jié)了三點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我很認同,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看一下各位家長有沒有也是因為這些原因焦慮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不愿意承認生物多樣性。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別的孩子可以,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反正我是有過,在成為教育工作者后。看到很多案例我才明白,孩子跟孩子本來就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一定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家庭因素也會占很大一部分。
我以前在少兒英語補習機構(gòu)的時候遇到一個這樣的案例,在一個八人的學習班里面,有位叫小周的小姑娘,因為媽媽是英語主持人,小小年紀就有了非常好的口語能力,而且自己的性格也非常外向。在每次與外教的交流中就完全無障礙,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是率先回應(yīng)。很多時候考慮到全班的學習進度,老師都會要求小周不要急著回答問題給其他小朋友機會。小周這樣上課肯定非常愉快,但是卻苦了其他小朋友。其中有個叫阿南的小男孩就慘了。
阿南的媽媽是公務(wù)員,在家里是比較強勢的,也不會慣著孩子。阿南本身就是比較乖巧的孩子,性格也比較內(nèi)斂。阿南的媽媽每次下課很積極和老師溝通在家里要怎么做才可以提高阿南表現(xiàn)。而念叨最多的就是剛才那句名言“別的孩子可以,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在家里不停要強制要求阿南用英語交流,自己也每天花很多時間陪著孩子一句一句的練。每次上課都會在玻璃外面盯著孩子,只要老師一提問題,這邊媽媽就很積極的舉手以企圖孩子能跟著一起舉手積極的回答問題。結(jié)果阿南每次上課神經(jīng)就很緊繃。每次問題都第一個舉手,被老師點到后卻磕磕絆絆的回答,越磕磕絆絆越緊張。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回答老師的問題,結(jié)果反而越來越不自信。而阿南的媽媽就更加認為阿南不努力,于是擠壓更多的時間去要求阿南練習。結(jié)果反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dǎo)致阿南越來越不愿意開口。
平心而論,阿南的詞匯量其實在同齡人中已經(jīng)算不錯的了。只是語言環(huán)境和性格使其不愿意更多的表現(xiàn)出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特點,興趣,領(lǐng)悟力,家庭環(huán)境等等。很多家長不愿意承認這種區(qū)別。更愿意相信的是孩子投入的努力和時間不夠。從而更多的去要求孩子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時間。卻又發(fā)現(xiàn)投入與產(chǎn)出不成正比。孩子越來越焦慮,自己也越來越焦慮。
第二大原因呢,則是無時無刻的侍奉。
沒錯,用的就是侍奉這個詞。我在帶中學商業(yè)項目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真的是讓我嘆為觀止。這個英文叫湯姆的小男孩,走路真的有一種皇帝的氣勢。上課的時候是媽媽開的門,湯姆就走進來。坐在位置上,自己也不動手。媽媽幫著把文具拿出來擺好,關(guān)注孩子渴不渴,資料有么有缺失,交代上課注意事項等等。直到感覺孩子完全沒有問題了,才離開教室。下課了湯姆媽媽還會事無巨細的詢問上課的內(nèi)容和布置的作業(yè),以及需要完成作業(yè)的注意事項。然后再去幫助湯姆收拾物品,跟著湯姆回家。回去了還要手把手幫著孩子找資料,做論題。經(jīng)常問湯姆問題,湯姆都會說不知道,這是媽媽找的資料,這是媽媽說的要這么做。這樣的后果就是湯姆的自主能動性非常差,不會自己主動去思考,不會主動的學習,因為所有的事情媽媽都會幫助他做好。
這樣的家長竭盡所能幫助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巴不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好,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用去操心。他們焦慮的原因就是:為什么我?guī)秃⒆影阉械氖虑槎甲鐾炅耍耆珱]有后顧之憂,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學習,不聽我的話呢?
第三大原因則是將傾注了太多心血在孩子身上。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些家長對孩子特別關(guān)注,孩子做作業(yè)就守著孩子身旁,思考要管,拿筆姿勢要管,橡皮擦用力過猛了要管。還有家長希望在學習上多幫助孩子,學習孩子的課本,復(fù)習自己忘了的知識。做到對于孩子的問題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最夸張的是有不少家長把自己的后半生壓在了孩子。我是親眼看到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星期一到五放學都都有不同的補習班要上。每天結(jié)束學習要8點鐘才回家,周末更不要說了全天補習,英語,舞蹈,繪畫,機器人,都學。媽媽是全職太太,就跟著孩子學。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里,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超乎尋常的競爭力。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做到優(yōu)秀。為此很多家長愿意付出任何代價。
各位不要覺得以上的現(xiàn)象就只有中國家長有,在邏輯思維有一期介紹過,美國的家長一樣焦慮,美國的孩子雖然不用像我們的孩子做這么多的作業(yè),有很多的課外活動時間。可以學高爾夫球、擊劍、鋼琴、畫畫、演講比賽、計算機比賽、去社區(qū)醫(yī)院去照顧老人、孤兒等等。
但是他們其實并不是自愿去做這些事的,這些都是常春藤名校的招生要求,要各方面發(fā)展修夠?qū)W分,才能上名校。美國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魯有三條路:要有特長;家長得是校友;捐款。這三點足夠很多美國普通家長摳破腦袋。
2016全球教育水平排名第八,亞洲第一的日本教育一直以來有個有趣的說法叫四當五落。簡單來講,所謂四當五落就是:假設(shè)考生每天睡四小時,就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每天睡五小時的話,就會名落孫山。前段時間有部日本電影叫做《墊底辣妹》相信很多家長都看了,里面的媽媽為了讓女兒考上大學,不惜四處借錢讓女兒上補習班,錢不夠晚上還去兼職打工賺錢。而里面的爸爸為了讓兒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棒球運動員。竭盡全力的去為兒子創(chuàng)造條件,陪著練習,買最好的裝備,吃最有益的食物等等。沉重的壓力最終逼得兒子放棄學了很久的棒球。沒有看過的家長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媽媽很多做法其實值得我們借鑒。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原因歸根結(jié)底無非是因為家長的三種心態(tài),最普遍的就是希望孩子未來能夠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所以使勁拽著孩子往前跑。這種心態(tài)比較好理解,為人父母嘛。而另外兩種心態(tài)就比較可怕了:一個是自己的虛榮心,另一個是彌補自己的缺憾。如果是因為這兩種心態(tài)焦慮的家長我只能希望能盡快調(diào)整,不然毀了你自己的人生是小事情,毀了你孩子的人生就是大事情了。畢竟孩子和我們一樣,是一個獨立的人,并不是為誰而活,他們也需要感受到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今天主要聊聊因為第一種心態(tài)焦慮的家長。我自己曾經(jīng)是這樣的家長。我當時焦慮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現(xiàn)在給到孩子的教育能否在二十年以后真正的幫助到孩子。我相信只要解決這個問題,應(yīng)該可以緩解大多數(shù)因為這個原因而產(chǎn)生的焦慮。
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要接受教育?大多數(shù)家長的回答都是為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這樣說是沒錯的。教育本質(zhì)就是提高能力和改變社會地位。
這里的能力不是考試能力,不是英語、舞蹈、繪畫能力,而是社會生存能力。這里的社會地位也并不是指很多人以為的財產(chǎn)、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的擁有情況。是指一個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及其對社會的貢獻。二者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無論孩子希望獲得什么樣的社會地位,都必須先保證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二者也是有區(qū)別的,社會地位高的人生存能力一定強。而生存能力強的人卻不一定社會地位高。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因為社會是分層級的。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幸運的家庭環(huán)境。”每個階層的孩子本身就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從而提高能力和改變社會地位。
美國的KIPP項目,中文名是知識就是力量項目。主要針對的就是其實就是美國的貧困區(qū)的孩子,他的五大核心支柱各位家長一聽肯定覺得很熟悉:
,1、高期望:要求所有學生都要為上大學作好準備;
2、選擇與承諾: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必須簽《卓越承諾書》;
3、更多教學時間:包括每日延長課時,周六和暑假上課;
4、強有力的領(lǐng)導(dǎo):校長擁有學校的人事權(quán)和財權(quán);
5、用成績說話:成績的依據(jù)是標準化考試和其他客觀評價工具。
是不是和我們的應(yīng)試教育感覺很像?KIPP的目的就是有讓貧困家庭、少數(shù)族裔的孩子也能上大學。英國教育大臣約翰遜在一次會議上也高度贊揚了美國的KIPP,并打算把它的成功經(jīng)驗引入英國,因為英國也在進行類似美國特許學校的獨立信托學校試點。
“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國家貧困兒童的前景。”這是約翰遜大臣的心愿,也是KIPP的辦學初衷。
他們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xiàn)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獎懲分明,家長、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出全力以赴的承諾;他們把教學時間延長,周一到周五的教學時間為上午7:30到下午5:00,周六補課4小時,暑假開1個月的暑期班,學生每天晚上的作業(yè)時間為2小時。要知道一般美國中小學都是早上8點多開始,下午3點結(jié)束。
KIPP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芬博格說:“我們相信,每個學生應(yīng)該有能力選擇他們的生活,我們力爭確保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選擇。”
現(xiàn)代教育體制其實最擅長的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其中唯一改變了自己的社會階層的Nicolas ,一個農(nóng)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后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他有了選擇自己生活的能力。對底層來說,應(yīng)試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為至少可以讓他夠上一個飯碗。讓孩子能夠努力考上大學,能夠基本獲得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
那為什么應(yīng)試教育卻越來越受到詬病,因為中國的中產(chǎn)階級越來越多。但是他們能選擇的教育資源卻依然稀缺。大多數(shù)的中產(chǎn)階級的家長并不滿足于自己的孩子單單獲得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多選擇自己生活的機會。但是,這個期望并不是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能夠完成的。
要實現(xiàn)這個期望,就意味著都在學校學習背誦文言文時,應(yīng)該在此之上為孩子提供文言文背后的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fā)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qū)Ρ龋蛊涞玫轿幕驼軐W的啟蒙。英語死記硬背應(yīng)對考試以外,還需要學會用英語講故事,會看簡單的原版書籍。數(shù)學除了基本的公式以外,還要學會使用數(shù)學思維去解決問題。對于中產(chǎn)階級來說,必須是家庭和學校聯(lián)手合作,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
而對于上層階級而言學校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環(huán)境,再好的私立學校也只能提供基礎(chǔ)教育環(huán)境。人脈、財富、思想觀念、教育資源等等。他們需要的教育無非就是怎么樣去利用這些資源,怎么樣在不同的方案里做決策。剛才更大家分享這么多,其實就是引出下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應(yīng)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其實,很多人提到的是教育公平,不愿意把教育和社會階層聯(lián)系起來。其實這是自欺欺人的,在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階層。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是最適合的教育,而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看到這里其實大部分的家長心里都清楚。無論孩子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我們都應(yīng)該明白:教育的真正意義——片面的追求成績、追求金錢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扎克伯格可以從哈佛大學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yè)輟學,但是成立了facebook,其他的孩子可以嗎?英國一個男子7年敗光970萬英鎊大獎,重新當上了中獎之前的垃圾工,靠揀垃圾為生。
我認為無論是什么教育,都應(yīng)該讓孩子擁有獨立自愛,并以此把握自己的生活。具體來說,主要應(yīng)該實現(xiàn)這三個方面:
獨立思考:今天大多數(shù)的家長殫精竭慮,希望永遠把孩子放在保護罩里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犯錯,從來不給孩子自己試錯的機會,也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但是,一味的封堵,有時反而會激發(fā)孩子對于危險事物強烈的好奇心。教育應(yīng)該給到孩子試錯的機會,使其能夠現(xiàn)在犯小錯,以免將來犯大錯。聽話、乖都是雙刃劍,如果孩子能夠毫無理由的聽你的話,也會不假思索地跟著別人走。
悅納自我:是指個體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礎(chǔ)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fā)展。當孩子能夠懂得重視自己、了解自己、完全接納自己、認識自己的價值、永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他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尊重了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也許這個選擇看起來不是我們認為最好的,最應(yīng)該的。但這個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選擇。還有什么樣的人生能比自己選擇的人生更幸福?
自主選擇:如果能夠獨立思考、悅納自己,那么我們的孩子才可以不會被繁雜的信息左右,不會成天忙著羨慕別人,不會逆來順受地過別人希望他過得生活。這樣孩子才有能力做出合理的選擇,決定生活的取舍,留住自己想要的東西。要讓孩子知道最好的成功就是內(nèi)心對自己選擇的肯定。
最后想要說的是,如果家長真的重視教育,就不應(yīng)該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學校或者補習機構(gòu)上,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都不在學校之下。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學校的作用非常有限,學校只能做學校該做的事情,而每一位家長應(yīng)該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如果你都是買一堆書不看,有時間就抱著手機或電腦哈哈大笑的,你如何指望買一堆書就讓你的孩子喜歡閱讀。如果你制定了鍛煉計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如何指望孩子可以對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當然,只是單純的做到言傳身教是不夠的,因為家長應(yīng)該從內(nèi)心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人,而不是附屬物。家長不愿意多費周折,干脆仗著自己高大威猛直接采取威逼利誘的管教這才是最可怕的。
結(jié)束前和大家分享一個我非常認同的一個理念: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