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聽相聲,漲知識|郭德綱教你輕松學習轍韻 - 簡書后,不少朋友發信息希望再補充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
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節拍稱為板眼。一板或者一眼均作為一拍。在一般情況下,因于強處擊板,故稱強拍為“板”;于弱拍或次強拍處以鼓簽敲擊板鼓,統稱為“眼”。
今天這期,咱們跟著郭德綱老師再學一下板眼吧!
視頻教學
基礎知識:
(1)中國傳統音樂中節拍形式的通稱。其種類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 一拍。
一板一眼的節拍形式,稱為“一眼板”(相當于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節拍形式,稱為“三眼板”(相當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頭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
有板無眼的節拍形式,稱為“流水板”(相當于1拍子)。每拍皆為板位,但不能理解為每拍都是強拍。
無板無眼的節拍形式,稱為“散板”。亦即自由節拍形式。
(2)板有“實板”、“虛板”(“腰板”)的區別。打在樂音發出同一時刻的板稱為實板;打在樂音未發出以前、或樂音發出后延續過程中的板稱為虛板(腰板);打在自由節拍樂句音末的板稱為底板。同樣,眼也有“實眼”、“虛眼”(“腰眼”)的區別。
在傳統的聲樂曲中,還有以兩個三眼板組成的節拍形式(相當于8拍子),稱為“贈板”。
進階知識:
(1)板眼的符號,在工尺譜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頭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把輸入法調到智能ABC,在鍵盤上按字母V+數字鍵(1到9,每個數字鍵都對應著一些符號)。
(2)工尺譜:
工尺譜是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很廣泛。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由于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
它的歷史悠久,從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后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曲譜》(所用譜式即唐以來的?樂半字譜)起,經過宋代的俗字譜(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張炎《詞源》中所記的“管色應指字譜”、和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指法”譜),一直發展為明、清以來通行的工尺譜。
補充知識:
(1)太平歌詞:是一種從屬于相聲的曲藝形式,約形成于清代初葉,從北京的民間小曲演變而來,在京、津、冀廣為流傳。20世紀20年代就有藝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紀30年代較為流行,后來逐漸被埋沒。它一直被作為相聲的四門基本功之一,也是相聲藝人招攬觀眾的主要手段之一。作為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中"唱"的重要組成,太平歌詞與常用作"墊頭"的開場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聲段子中,也可以獨立演出。
(2)西河大鼓:是北方的鼓書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內并流傳于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創始人一般認為是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表演形式為一人自擊銅板和書鼓說唱,另有專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非常獨特。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東北大鼓:東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國東北地區(黑,吉,遼)的漢族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在民間傳播的歷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京東大鼓:發源于河北省的漢族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附:郭德綱太平歌詞《老虎學藝》(帶歌詞)
附:郭德綱京東大鼓之《隋煬帝下揚州》
更多行話及相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