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今日批注閱讀:
13.怎樣引導學生從了解事實到認識抽象真理
14.教材的首次學習
15.理解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階段
心得:
今日讀到這三條建議,關于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正如書中所說:總體來說,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取決于學生是以何種方式記住知識的。如果這些知識不是通過理解、分析事例和現象來記憶,那學生就不會運用。
會不會運用知識與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有沒有思考事例的關系,在學習語法時體現得最為明顯。不要讓孩子在剛開始學習時就犯很多錯,要讓他記住規則,并準確表達出來,但這個任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
常言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對于學生來說,面對新知識時,一定要記準確,才能盡可能地避免之后出現錯誤,假若第一次就記錯了,就很難改正過來。
第一次學習是從不知到知道,從不懂到理解事例、現象的實質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因此作為老師,關鍵是幫助學生找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線,也就是因果關系,特別是面對困難學生時更應如此。
作為語文教師,工作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課堂寫作練習時就已經犯錯了;而教師的錯誤在于,沒有給學生提出不犯錯的目標。因此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口令要細化、要求要明確,耳濡目染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2.7)今日批注閱讀:
16.怎樣使家庭作業的檢查成為有效的腦力勞動
心得:
建議中提到的現象:剛提問到一位同學,其他同學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這真的是很熟悉的場景。建議中使用草稿紙的方法指導性很強,之前在高年級的時候經常用到,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思考并書寫,自己在巡視的過程中已經基本上了解了學生的掌握程度,再有針對性地提問,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現在面對一年級的小朋友,對于這種方法還沒有嘗試,現在想來,只要開始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不斷地練習中熟悉并熟練掌握。下個學期將這一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特別是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時,這種方法效果會很好。
書中說:不要把給學生打分作為檢查作業的唯一目的。盡量把對知識的評定和其他目的相結合,首先就是知識的新思考、發展和加深理解。學生在動筆寫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很好的自我檢測,當然了,老師的關注度和關注點也很重要。
17.評分應當有分量
心得:
不應該把知識的評定作為教育過程中某個孤立的東西。只有當教師與學生是相互信任、保持善意的關系時,評分才能成為積極腦力勞動的刺激因素。
書中的評分很有分量,真正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讀過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努力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哪怕在邊緣地帶也要盡力發掘,給孩子的評分不是隨性的,而是真正的有理有據有期待,是對孩子知識水平的肯定,更是對孩子人格的贊賞。非常值得我學習。
18.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后娘
這一部分重點提出了不同學科的復習方法,例如理科類的以實踐性作業為主;人文學科的復習應將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內容上,訓練整合能力。
方法有效了,帶著學生復習的時候就有了抓手,不會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雙減”下的復習計劃和作業設計更是巨大的挑戰。
19.怎樣減輕批改作業之苦
心得:
這一部分闡述的重點是要努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就是要努力把學生從書本和思想引向活動,再從活動引向思想和語言。在活動體驗中學生所掌握的詞語會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發生聯系,協調好技能與知識之間的聯系。
建議中指出減輕檢查作業本的負擔涉及一系列教學根本問題,但這種減壓有一些前提條件。第一,要在語法課上留出時間來記錄和記憶那些可能會有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做家庭作業之前要進行詳細、周密的準備,避免錯誤;第三,可以說,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老師都有自己檢查作業本的方法。經驗表明,最合理的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時才要檢查所有人的作業。
定期抽查的方法還是要做好鋪墊和準備工作的,并不適合于沒有前奏的隨意抽查。
20.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活動內容
心得:
這一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們:如果你想讓學生們成為會思考的人,讓學生能夠通過清晰的說明、嚴謹的闡述、有邏輯和連貫性的思想,就請你引導他們去進行充滿思想內容的勞動,在勞動中掌握知識體系的關系和聯系。請記住,勞動不僅僅是實踐能力和技巧,首先應該是智力發展,是思維和言語的素養。
不禁讓我想起了帶著學生一起養蠶的經歷,那確實是一次充滿思想的勞動,不僅對蠶寶寶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養蠶的注意事項也了如指掌,在記錄觀察日記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新的收獲,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