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分享初學攝影心得的文章里提到新買了一本關于攝影基礎的書籍,這幾天我就在看這本書。
因為有一定的攝影經驗,所以書里的一些基礎名詞我比較容易理解,當然也歸功于作者簡單易懂的用詞。就如同前言里所說的,市面上一些攝影書籍并沒有太好的邏輯將攝影這一龐雜的系統梳理起來,所以我一直在猶豫究竟買怎樣的書來補充我缺少的部分理論知識。但自從在某公眾號上看見這本《攝影筆記》的連載之后,我毫不猶豫地下了單,把書買回來了。
從書名上來看,就可以感覺出些許不同,之所以叫做筆記,自然不單單有技術流的內容,還有作者本人的感悟與總結,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更實用,也更“親切”。
因為是自學,所以做一些筆記是必須的,結合自己的理解做一點標注,然后為自己設計課題鞏固理解。這篇《攝影筆記》的筆記初衷就是如此:一來為自己總結,二來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方便和其他喜愛攝影的小伙伴學習探討。
作者寧老師把攝影分為了幾個部分來敘述講解,我的學習筆記也跟著這幾個部分來記錄。寧老師在開始講述之前特意為我們解釋了什么是攝影,怎樣的照片才算好照片。
一張照片被創作所需要做的3件事:
1、到達并發現某個場景。
2、熟練操作相機。
3、用自己的攝影技術將這個場景盡可能地表達好。
(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攝影需要讀3本書:
1、相機說明書。
2、《攝影筆記》。
3、人生。
(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好照片雖然難定義,但是都有3個共性:
1、有明確的主題。
2、有鮮明的主體。
3、簡潔的畫面。
(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我們需要讀的3本書對照的正是創造照片的過程。先來說說這3本書,第二本暫時先跳過,因為正讀著呢。第一本相機說明書,可能很多人都會跳過。我也不是購入相機后的第一時間才看的,由于要找某個功能,很久之后我才補看了說明書。好好學習說明書其實是很必要的,因為可以幫助我們熟練掌握相機的操作,并不遺漏任何一個隱藏功能。了解我們的攝影工具,才能為以后的攝影練習提供更好的服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關于最后一本書“人生”,真是需要窮極一生的時間來閱讀了。為什么同樣一個地方,有些攝影師能夠發現獨特的視角?記錄抓人眼球的一瞬間?這些為什么的答案都與“人生”這本書有關。這也是寧老師在《攝影筆記》中提到的:攝影真正難的是“到達并發現某個場景”(語句摘自《攝影筆記》)。而“人生”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閱歷的積累,豐富的經驗,開闊的眼界,等等。
至于好照片的3個共性,之后我的學習筆記中會提到。所以,接下來就正式進入《攝影筆記》的學習筆記部分。
攝影需要考慮的4各方面:
1、取景。
2、曝光。
3、虛實。
4、構圖。
(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取景被寧老師放在了第一部分,自然就是最最基礎的。寧老師在最先給我們介紹了市面上最常見的3種相機類型:單反、微單(無反)以及數碼相機(小DC)。很多打算開始學攝影的小伙伴都會糾結是買單反還是買微單,我總結寧老師的筆記,得出如下經驗:
1、不差錢的可以買全畫幅的單反。
不管今后會不會朝專業的方向發展,全畫幅都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因為它很貴,所以小伙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決定。
2、實惠一些的可以買尼康APS-C畫幅的單反,或是奧林巴斯、松下的微單。
寧老師也在書里說了,其實微單的優異畫質與單反沒有什么差別,大多數攝影師已經完全可以用微單來滿足自己的攝影需要。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如果只是滿足興趣愛好,那么不用在微單和入門級單反之間糾結,兩者其實是差不多的。
那么我為什么推薦的是尼康的單反和奧林巴斯或者是松下的微單呢?我自己明明用的是尼康的微單啊。因為我看了寧老師的書才知道傳感器的大小尺寸直接影響了鏡頭的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又是什么東東?和鏡頭上標注的焦距有什么區別?
鏡頭上標注的焦距一般是實際焦距,而等效焦距簡單來說就是鏡頭連上我們的相機以后,拍攝時所呈現的有效焦距。找個其他領域的來做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兩者間的關系就好比房間的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
建筑面積=鏡頭上標注的實際焦距。而使用面積=等效焦距。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根據不同傳感器的尺寸大小,鏡頭的焦距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截取。
以下是寧老師在書中列舉的普遍被使用到的傳感器尺寸與轉換系數。
1、全畫幅尺寸:36mm*24mm,轉換系數:實際焦距*1.0。
2、索尼、尼康、賓得APS-C畫幅尺寸:23.5mm*15.6mm,轉換系數:實際焦距*1.5。
3、尼康APS-C畫幅尺寸:22.3mm*14.9mm,轉換系數:實際焦距*1.6。
4、奧林巴斯、松下M43畫幅尺寸:17.3mm*13mm,轉換系數:實際焦距*2.0。
5、1英寸(比如尼康1系列)畫幅尺寸:13.2mm*8.8mm,轉換系數:實際焦距*2.7。
(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可以從以上轉換系數看出來,全畫幅的傳感器把鏡頭的實際焦距最大化,并沒有截取。這也是為什么不差錢的話,可以買全畫幅的單反的原因。
拿我的尼康J3來舉個例子,我現在用的是10mm-100mm的變焦鏡頭。10mm-100mm是鏡頭的實際焦距,但是由于J3的傳感器使用的是1英寸的畫幅尺寸,所以鏡頭的實際焦距需要*2.7來轉換,該鏡頭的等效焦距就是27mm-270mm。所以,看似廣角端10mm是超廣角焦距(焦距在24mm以下),但實際上呢?實際拍攝中是廣角焦距(焦距在24mm和28mm。)。這就是為什么我每次仰天拍樹林都不能把樹林拍得看上去很高的原因,學習了《攝影筆記》之后,我終于明白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自己用著尼康微單,卻推薦另外兩個品牌的微單。因為另兩家的傳感器尺寸比尼康大啊!坑爹的!
來補充一下廣角端和長焦端的概念。這是變焦鏡頭才有的兩端名字,廣角端就是鏡頭上標注的較小的那個數字,長焦端自然就是標注的較大的那個數字。
另外還要補充一個概念,就是35mm和135mm。
看上圖,有效視角約2.7倍,就是寧老師所說的等效焦距,轉換系數2.7,所以傳感器的畫幅尺寸便是1英寸(13.2mm*8.8mm)的。那么相當于35mm格式是什么意思?
35mm格式膠卷是德國人奧斯卡·巴納斯在其發明的徠卡(Leica)小型照相機上使用的,高度為35mm打孔電影膠片。從此,35mm電影膠片就成了相機膠片的一大標準。這種膠卷的高度為35mm,由于上下打孔,所以有效高度為24mm,單幅感光面積為36mm*24mm。1934年,柯達公司引進一次性的膠卷盒,稱為135膠卷。其中,1表示一次性,35表示采用了35mm的電影膠片。(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這下,我是徹底搞明白了。35mm是當時使用的膠卷規格,而所謂的135膠卷,其實是1次性+35mm膠卷。明白了這些,以后買相機就能看得懂重要的技術參數了。看懂參數,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挑選相機,不會花冤枉錢。
感謝寧老師用這么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們這么重要的只是。老揚以前也百度過35mm的含義,但是并沒看太明白,也有可能那個時候剛開始學拍攝,并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來讓我理解這樣的名詞解釋。
另一個被寧老師矯正的知識體系就是透視與畸變。透視最簡明扼要的說明就是近大遠小。而使用長焦鏡頭拍攝出來的照片,因為離被攝者遠,使用長焦端以后距離被壓縮,所以畫面會顯得扁平。
所以總結一下:透視和焦距沒有直接關西,只與拍攝距離有直接關西。離得近,透視強烈;離得遠,透視不強烈。
但是焦距與透視有間接關系。使用廣角將主體在畫面中拍攝同樣大小要離得近,因為離得近,所以透視效果強烈。使用長焦鏡頭將主體在畫面中拍攝同樣大小要離得遠,因為離得遠,所以透視效果不明顯。(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所以,我現在才明白那些超級大的月亮是怎么拍出來的,只需要有一只非常大的鏡頭!
畸變也不是只有在長焦端才會出現,廣角端同樣會出現。區別透視和畸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直線來判斷:畸變是讓直線變曲線,而透視只是讓豎線變斜線。(語句摘自《攝影筆記》)
以上這些內容,只是在為之后正式開始拍攝做基礎鋪墊。寧老師在這一節的最后安排的內容自然就是拍出好照片的第一步:取景。
寧老師介紹的取景的基本思路,首先是確定取景范圍,再來確定取景角度。
取景范圍我們要遵循的原則只有這樣一條:能夠明確你的主題,突出你的主體,簡化你的畫面。
取景范圍一定要為明確主題、突出主體、簡化畫面服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明確主題。
取景角度也是幫助我們達到“明確主題、突出主體、簡化畫面”這個目的的重要手段。(內容摘自《攝影筆記》)
“明確主題、突出主體、簡化畫面”這3點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是啦,就是“好照片”們的3個共通點嘛!要滿足前兩條原則并不難,難就難在第三條。其實攝影和寫作一樣,都是做減法。寫作中,和塑造人物無關的內容,刪!對主線發展沒有推動作用的刪!語句要求簡練簡練再簡練,總之無用的刪掉就對了。
攝影也是一樣,和主體無關的,刪!妨礙主體突出的,刪!各種刪,太難,太疼了!有過刪減經驗的小伙伴一定同意,做加法不難,難就難在做減法。但是,攝影比寫作好一點點。因為根據我們拍攝時確定的主題,適當的增加一些畫面內容也是可以的,當然是在為主題服務的前提下!無關的話,還是得刪!(哭死……)
所以,按下快門前,1、先確定我們要拍什么。2、然后再想想怎么拍能夠突出這個“想拍”的內容。3、將取景器里和“主體”無關的內容統統減掉,保留可以突出“主體”的輔助、襯托性質的內容。然后,按下去!
第一部分“取景”的理論內容就學習整理到這里為止了。我為自己設計了兩個課題,為了使我能夠充分理解以上的理論知識。
課題1:透視練習。
設計原因:初步看了一下我之前拍的一些照片,涉及到透視內容的并不多。是嘛!因為之前壓根就沒有這個概念。所以我特地設計了這樣一個課題,用我新買的32mm的定焦鏡頭進行練習。
課題2:取景思路的練習。(練習1:前期拍攝。練習2:后期裁剪)
設計原因:取景思路需要在拍攝的一瞬間完成,因為很多主題都不可能讓我們一一仔細想清楚了以后再按快門。所以,養成正確良好的取景思路相當重要。養成習慣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多練!當然,另一個練習思路的方法就是后期裁剪照片,理清哪些和主體無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