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蒸汽時代到智能制造,工業的發展看似是技術的一次次革新,但從整個文化層面來講,工業文化的發展也是人們對美、對時尚認知的不斷進步。
時尚,是與生俱來對美的詮釋,而時尚產業則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四川,有兩家在業內屹立數十年的企業,他們在時尚產業里經營著不同的領域,歷經風雨,他們見證了普羅大眾對于時尚需求的轉變,也讓我們看到了消費者對于時尚的新定義,看到了其背后不斷探索、激發市場活力的企業家精神。
“最近這幾天,我已經接受了十幾家媒體的采訪了。”“重回漢唐”創始人呂曉瑋最近特別忙,忙著新店開業,忙著漢服文化學堂的講學,還忙著接受一波又一波的媒體采訪。
2018年,國內漢服消費市場大面積爆發,據天貓《2018年漢服消費人群報告》,截至2018年末,購買漢服的人數同比增長了92%,其中,成都漢服購買力居全國第一。
2006年,由“重回漢唐”經營的國內第一家漢服實體店在成都誕生,從開店初期的僅十多套漢服,到2018年底企業的實體店已在全國布局20多家,今年一季度,銷售額已接近去年全年銷售總額。
漢服正以一種新時尚迅猛而來。
重回漢唐:由我們重新定義新時尚
十年蟄伏 只為一朝綻放
從國內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風音樂節》等電視節目,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白蛇·緣起》等大熱電影,國內掀起了一股“詩詞熱”及傳統文化的熱潮,傳統文化走入人們的視野,而其中展現的精美服化具,又為追逐時尚的年輕人帶來了新的靈感。據天貓《2018年漢服消費人群報告》顯示,95后成了漢服購買主力軍。
4月7日,第二屆中國華服日秀典啟幕,“第二屆中國華服日”話題自4月4日上線以來,即收獲了2.7億閱讀量。
5月1日,位于成都文殊院的四川漢服體驗中心開幕。四川漢服同袍(同袍一詞,來自《詩經·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終于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活動中心,不再是“聚”無定所。
“現在很多高校、高職院校都有漢服社團,甚至小學都擁有漢服社。”但在13年前,這是呂曉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少數民族大都擁有自己的服裝,我們漢族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衣裳,漢民族的服飾是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呂曉瑋最初是被丈夫孫異這番言論帶入漢服圈的。
2006年底,呂曉瑋懷著一腔熱血辭去電視臺的工作,開了第一家漢服實體店。“當時連專業的設計師都找不到,很多衣服都是我根據網上或者博物館的圖紙和裁縫摸索著制作。”開店初期,呂曉瑋和一位老裁縫就組成了“重回漢唐”設計團隊。
沒有設計功底,不會繪制圖紙,呂曉瑋就發揮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所有設計想法全靠口述,有時甚至在布料上貼便簽告訴裁縫怎么做。“當時很多衣服都是從裁一塊長方形開始的,然后我通過試穿和裁縫討論修改。”
就是這樣頗費心思制作出來的漢服,在當時并不被消費者認可。“你這是古裝?”“拍電視劇嘛?”“那我什么時候可以穿呢?”……呂曉瑋穿著漢服去推廣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問題,同時她也注意到想要推出她的漢服,首先得有市場需求,消費者要知道這是什么,才會購買。
2007年,呂曉瑋利用自己相對寬裕的業余時間,從以前的漢服推廣活動的參與者,逐漸變成組織者。穿漢服放河燈、穿漢服祭屈原……在府南河邊、浣花溪公園等眾多地方都留下了漢服活動的軌跡。
漢服活動人數也從最初的10個人發展到后期的上百人。2009年端午節,東湖公園漢服活動簽到人數已超200人。“這在當時,已經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漢服活動了,在其他城市根本沒有這么大的規模。”呂曉瑋說。
漢服活動規模上去了,組織形式也從最初的同袍湊錢到后來擁有專業團隊,甚至專業的企業贊助,一切都走上了正軌。但這距離呂曉瑋的目標還差很遠。“一次活動,也只能影響參與的幾百人,但我要把漢服文化推廣出去,就需要更多的人知道。”
作為曾經媒體的從業者,專業嗅覺給呂曉瑋帶了靈感。聯系電視臺專訪、與報社合作進行漢服宣傳的持續報道、接受各類雜志的采訪……呂曉瑋借助媒體的力量將漢服文化傳播出去。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漢服,甚至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也開始模仿中國俠士——一身漢服,手舞長劍。如今,呂曉瑋穿著漢服出門已不會有異樣的眼光追隨了。“有次過地鐵安檢,安檢人員還問我,你穿的是漢服吧,現在好像很流行啊,我看很多人穿。”
文化推廣出去了,漢服需求也上來了。自2014年起,“重回漢唐”每年的銷售額呈翻番式增長。用呂曉瑋的話說,有的時候,工廠甚至生產不過來。漢服已從過去的無人知曉,到現在的一衣難求。
借力新媒體 只為全方位推廣
“你看,這是我們漢服模特拍的抖音視頻,很酷吧!等會就會彈出購買鏈接了。”采訪的時候,呂曉瑋一直給記者展示手機里企業拍攝的漢服視頻。
齊胸襦裙、交領襦裙、大袖衫……為了更加直觀的告訴記者漢服知識,呂曉瑋直接打開了手機淘寶中“重回漢唐”店鋪頁面,通過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講述漢服故事。
現在,除了在全國布局實體店鋪,“重回漢唐”還擁有自己的5冠淘寶店和天貓旗艦店,旗下還有不同類型的系列漢服。
漢服穿搭教程、上新預覽、漢服圈新聞……呂曉瑋的微信朋友圈里幾乎被各類漢服相關咨詢占滿。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個渠道都可以直達企業的漢服購買頁面。“四川省服裝協會的人也說,我是現在新媒體推廣玩的比較好的代表了!”
漢服大熱,但呂曉瑋的漢服文化推廣之路并未停止。在采訪之初,她曾告訴記者:“我不覺得自己是服裝行業的人,我就是想把漢服文化推廣出去。”既然入了這一行,呂曉瑋希望能盡量做到專業。這幾年,她報了各種學習班,也請來專業研究人員挖掘更多歷史資料,對漢服的版型、工藝、設計等各方面進行改進。呂曉瑋坦言,無論外界形勢如何,我只想努力把漢服做得更好。
在她看來,漢服的熱潮勢必引來其他傳統文化的興起,穿著漢服也不僅僅是追求好看,人們會逐漸約束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逐漸對琴棋書畫甚至中醫等傳統技藝感興趣,傳統與時尚并不矛盾。“圈里的科技從業者,甚至在用AR體驗技術去復原漢服,讓大家不用試穿就可以體驗漢服穿戴。”
傳統與現代,在這一刻交融,國外的時尚秀場也開始出現漢服身影。“服裝本是消費者的一種選擇,現在的古典在過去也是當時的流行。我們希望把我們正宗傳統的東西拿來成為新的時尚,我們去創造流行,我們去帶動話語權,我們不用去跟隨西方時尚的潮流,去走一條他們已經在走的路,我們想要去走一條屬于我們自己新的道路。”
在這條新的時尚之路上,呂曉瑋和她的“重回漢唐”正昂首闊步。
本文轉載于“四川經濟日報”目前已與該平臺取得聯系。
(特別聲明:本號所發文章除注明作者為“重回漢唐”“重回漢唐漢服”或“重回漢唐某某”外,不代表重回漢唐觀點,不表明完全贊同其中所有觀點,讀者須注意,發布主要是為方便大家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