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關于親密關系的書,是時候嘗試來按照我的理解,寫一篇綜述了。
首先,讓我們來假裝“親密關系”是人生的一個課程。然而這個課程和“數學”、“英語”、“語文”這些課程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親密關系”這個課程如果不及格,你就永遠不能畢業(yè)。而且在整個一生里,它都和你息息相關。
什么的人會容易在這個課程上掛科呢?答案常常會追溯到我們的童年——那些無法和父母建立正確的關系——能夠親密也能夠分離的關系——這樣的人,最容易在親密關系中做錯題,甚至面對整張卷子都不知所措,空白地交卷過完一生。
通常,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其他雖然不是你父母,但是在你早期人生中起父母作用的人。比如說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是這樣子,那有比較大的可能你在親密關系上遇到問題:
a 漠視型。母親通常因為生的孩子的時機、性別不是自己的預期而對孩子冷漠,甚至恨不得孩子去死。父親通常因為不確定孩子是自己的而漠視甚至仇視孩子。如果父母沖突嚴重,也可能不定期地糾結在自己的情感沖突上,而周期性地漠視孩子。
b 控制型。父母把孩子當成彌補自己人生不圓滿的工具,對孩子的行為,思想乃至靈魂進行壓制和控制。
c 溺愛型。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只要孩子能夠滿意,父母會幫助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掉,滿足孩子所有即使是明顯不合理的需求。
d 爭奪型。父母沖突的時候,雙方或者一方爭奪孩子的愛。雙方同時爭奪,會造成孩子的內在分裂——兩個都是我最親的人,我該聽哪一個的,信哪一個的呢。一方爭奪,另一方逃避。通常會爭奪方的父親或母親會唆使孩子仇恨另外一方,把自己和配偶的沖突轉移到孩子和自己配偶身上。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會和一方父母強烈地畸形共生。同時,孩子也是分裂的,顯意識里仇視或鄙視疏離的一方父母,同時潛意識里極度地追求和其的融合。
如果你和父母的關系屬于上面的某一種,那你是時候認真思考下了。這會影響到你整個人生的親密,幸福和壽命。
如果這篇文章只是提出一個大問題,卻不給出解答,我會覺得作者是個傻逼。還好,作者只是半個傻逼。所以這篇文章會給出可能不那么完美,但是已經足夠有用的答案。
下面是必考的考點,請注意劃線:愛基本是人的本能。我們之所以無法愛,是因為由于童年和父母的愛的不順利的體驗,讓我們對待親密關系的時候,會有怨恨、反應過度、不信任而迫使對方證明、過于害怕對方離開而控制和極端依賴。
這些因素里,大多數是我們曾經為了讓父母不離開我們,而發(fā)展出來保護我們自己,尋求父母的關注和關愛的策略。但是在成人的親密關系里,他們不再合適,反而成了主要的妨礙?;旧?,只要我們能夠把這些不良的因素一個一個消除,我們就能夠順利地,自然地,溫暖而充實地進入平凡而神奇的愛情。
下面開始正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