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總是隔三差五地出現投票拉票的呼聲,更有甚者每天早晨喊你起床,請求投票什么的。最近《枝江發布》評選最美農家,幾年沒有聯系的微信朋友也開始冒泡,幾十百把個都一句話,拉票。
其實,很多人看微信,一是通聯,更多的時候是閱讀和開心。但一些公眾號肆意綁架,更有官方微信上升到任務,把拉票作為一項工作派發到干部員工,搞得人人玩微信,個個在拉票。發起拉票者要么直接在微信群里求投票,聲稱拉票好辛苦,請大家投票、轉發。要么默默轉發朋友圈,暗示大家加入投票之列并且轉發。拉票的名目五花八門,有為干女兒拉“最美護士”的,有評選最美寶貝的,有為上小學的侄女兒拉“微電影小演員”的,有聲稱只差10人轉發就能領到贈送的400元吉他班課程的……
微信圈里的朋友看見了,不支持一下說不過去,假裝沒看見似乎不夠義氣。于是,投票、投票,轉發、轉發。其實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所投給票的人究竟如何甚至最終得票如何,更不關心其他參賽者如何。如果稍有粗心,幫忙拉票的朋友還會驚奇地發現,自己轉發的投票微信大致成了這樣;“請為我的女兒投票……”本來是為一個不熟悉的人投票,轉發之間成了為自己的女兒投票!
大家清楚的是,你的朋友圈有一百人支持,人家的朋友圈可能有一千個、一萬個來頂。這不是比誰更優秀,而是比誰的粉絲后臺更大。究竟是粉絲最多才算最優秀,還是真本事最強才算最優秀,估計沒人說得清楚。比心靈美、比形象美,比服務好,那太抽象太漫長。比硬本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成,粉絲真的不起作用。就算拉粉絲也算本領,通常也不是參賽者自己的本事嘛。
看看眾多的微信投票活動,不難發現,活動會設一道門檻——先要關注活動主辦方的微信公眾號,或者以轉發為條件。有時沒有記住自己所投票的人姓甚名誰,但大致會知道活動的主辦方是誰。再看看活動的結果,多半敷衍收場,熱鬧一陣之后并沒為參賽者、投票者真正帶來什么,但是活動主辦方的廣告效應已經鋪天蓋地無孔不入。我們不知成了朋友的粉絲,還是成了主辦方的粉絲。
這樣的活動還在繼續喧囂,我們也還會百般應酬般幫朋友投票或轉發,盡管我們常常不是真心情愿。畢竟,我們對投票可以不真,但是朋友的請求很真。勉強去投票,那是因為活動本身對我們沒有吸引力。我們甚至清楚,參與其中就會成為活動方炒作的棋子,明明知道被人家娛樂了也無可奈何。其實,當一項活動觸及到我們的興趣點、利益點,我們同樣難以做到平心靜氣與世無爭,說不定同樣躍躍欲試,虔誠地參加活動,神圣地成為拉票的主兒,以為露臉出彩的機會真的來了,似乎五百萬獎金真的等著自己去領,即使沒有五百萬到手,得一萬也是個多么有成就感的體驗嘛。
網絡時代,我們見識過粉絲的巨大力量,目睹過土雞變鳳凰的神話,聽說過誰誰被炒得青云直上。微信時代,我們向手機低頭,不那么大費周章就能呆在家里參加一些活動,似乎是一件快事。但是哪些選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身炒作,哪些選秀是讓羊毛出在狗身上的賺錢手段?哪些選秀注定所有認真的參賽者幾乎與獎項和機會無緣?哪些選秀的主辦方本身就是空殼公司?我們真的有那樣的慧眼去分辨嗎?
微信,讓我們一點一滴地保持通信。微信投票,也讓我們一票一票地摧毀這個社會,不多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