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電腦中的文件,意外翻到這篇習作,是2010年給選修課寫的結課論文。時過境遷,重讀舊文,竟仍然能感覺到內心的澎湃與平靜,不禁微笑。分享于此,以共勉。
2016.08
何謂魯迅精神?
2010.12
題記: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提到魯迅二字,心中便會肅然起敬。可是,一直以來,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都是朦朦朧朧,從中學課本里看到的節選文字,或是從傳記書籍里窺見的傳奇生平,都是停留在幾年前的記憶里。若不是選修了這門“魯迅名篇賞析”,我想還是會保持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
其實并非不想細細讀讀魯迅的文章,只是在這個浮躁復雜的社會,即使作為一個大學生,也總是會因各種誘惑迷失,而忘了去叩問自己的內心——究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德國漢學家顧彬曾坦言:100年后我們還會看魯迅,但不一定會看金庸。是的,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魯迅先生的表面上相隔幾個十年,但是實質上關心的東西是相同的。就如方教授所言,人的問題有些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
那么,魯迅先生關心的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使得他的文章具有持久性并且歷久彌新?我想,魯迅精神正體現在前一個問題上,同時又促成了后一個現象。那么,何謂魯迅精神?
一.“立人”思想
首先,我認為,“立人”思想是魯迅精神的基礎。
在《文化偏執論》中,“是故在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
在我的理解里,“立人”立的便是——在對自我的認識上張揚自己獨特個性、成就生存價值——的人。
一個人若是無法自我認知,那么一切都是空談,人生這一遭也是白白度過,實在可悲。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不過是遵循著所謂的“標準”或是“應該這樣做”,卻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或者因著外界其他因素而被蒙蔽了,不清醒,不自知,到年老時才恍然大悟。但那一恍然,怎抵得過匆匆歲月彈指間灰飛煙滅。
魯迅在《墓謁文》中說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這便是一種難以自我認知,而這導致的必然是身心的痛苦。
魯迅曾稱贊尼采為“個人主義之至雄桀者矣”,也可以看出他是推崇獨特個性的。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獨立特行之人激起片片浪花。尼采和魯迅都是其中佼佼者。來看我們現在社會,“個性”一詞在某種程度發生了一些扭曲,于是芙蓉姐姐、小月月等等開始風靡,借著網絡這個新時代的武器張牙舞爪——但這不是真正的“個性”。有些人不禁惋嘆,大學里再也看不到“起舞的蘇格拉底”,但是我們看到大學生數量每年幾乎要成指數增長。大學生們都在做什么呢?不要急,他們會在SNS網站上發布狀態,告訴你今天又偷了誰家的菜,順便預告晚上要為游戲電影網絡小說通個宵。現在的絕大多數大學生們都在丟棄他們作為大學生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和財富,實在令人質疑他們今后是否足夠能力去創造私人財富和社會財富。
魯迅在看到族人的麻木之后,決定棄醫從文,從此拿起了筆桿子;尼采在大學瘋狂參加社團之后意識到人生絕非一場消遣,于是走上苦苦求索生命意義的道路。他們都在走了一點甚至談不上彎路的彎路之后,確定了自己的生存價值,并且用余下的生命揮灑熱情,譜寫自己的人生。而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游手好閑的無業青年,或是某些富二代、官二代,他們雖然在社會上的地位高低不同,但是看看他們空洞的眼睛,便知他們的價值是一致的——沒有價值——或許這是他們所以為的價值。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社會上不盡然是這樣的存在,仍是有很多人在堅定地做著關乎熱情、關乎意義的事情。
因此,在這個浮躁復雜的社會里,樹立好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對魯迅精神的一種延續。
二.批判精神
“看客”是魯迅筆下常見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與“被看”二元結構令人深思。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看客,關鍵在于——你看什么,如何看,看出了什么。而批判精神,正是在“看客”思想上的一個極好演繹。自人類擁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生命之火。正是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批判精神首先需要的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而在我們當下的教育體制里,應試教育仍是高踞主體,學生們的時間被大量重復枯燥的練習、補課、考試所占據,根本沒有時間去涉獵群書,更談不上思考。據報道稱,魯迅的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里的比重大大減少,甚至有銷聲匿跡的傾向,這不得不叫人哀痛。在大學校園里,政治色彩濃烈的必修課學分一個高過一個,而學生翹課的頻率更是一個甚于一個,這究竟是一種反抗還是一種麻木?倘若年輕一代被強加了意愿,被剝奪了思考的能力,那么他們今后能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呢?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生”,說的是每日對自我有多次反省。批判精神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自省。此外,我認為,自省的本質便是出于“愛”。魯迅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民族魂”,便在于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反思,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便是來自對這個國家深沉的愛。正是他在日本留學時親眼所見國人那一幕幕冷漠、麻木、混混噩噩的模樣,激發了他最深切的痛心疾首,由此立志用筆鋒激醒沉睡的雄獅。而正是因為愛之深,才有責之切。古今中外,不乏有與“懺悔”二字相關的作品,有些甚是發人深省,而這深省之后期待看到的便是如蝴蝶效應般的影響——救贖。
韓寒作為80后一個特立獨行的標桿,之所以比郭敬明更加受社會關注,正是在于他文字中的批判精神。而他出版的《獨唱團》之所以受眾人矚目,除了他個人原因之外,我想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這個社會對“批判精神”的饑渴。是誰奪走了我們說真話的權利,阻擋了我們表達深切愛意的渠道?
韓寒在序言里說道,“總有一個世界觀,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無論多少的現實,多少的打擊,多少的嘲諷,多少的鴿子都改變不了的。”“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愿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
正如他所言,在現在社會里,有多少真相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視而不見的,有多少批判文章是在“被”敏感、“被”審核、“被”和諧的?這個社會給了我們太多想說話的欲望,卻無情地將那欲望懸吊空中,或者干脆割斷喉舌,讓我們啞然失言,最終條件反射般不再有觸動——那便是麻木了。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這個說話空間狹窄的社會里,一個人還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閱讀,多思考,理性批判而不是盲從起哄。當思想中的聲音達到一定分貝,達成共識,必會穿越重重阻礙,令這個空間爆炸,從而涅槃。
三.反抗絕望
“反抗絕望”在魯迅思想中非常具有閃光點,同時也是批判精神中所必不可缺的。
對魯迅筆下的“過客”而言,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即在于“走”,在于一直不停向“前面”走。這同時也是魯迅對于失望人生的態度——艱難地行走。
魯迅曾說,“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己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魯迅的一生都在爭斗、反抗中前進,在安徒生的那條“光榮的荊棘路”上始終保持堅定而又悲壯的步伐。
正如他所認為的,“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斗者更勇猛、更悲壯”。所謂希望指的便是諸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希望的美好的確讓人有動力,但是卻不及絕望的嘶啞吶喊與歇斯底里那般猛烈、洶涌、決絕。“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因此即便是在批判時屢遭碰壁,也要保持反抗的姿態,在絕望之中自我救贖,至少那不至于麻木。
作為歷史中間物的魯迅曾悲嘆,“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百應者云集的英雄”,但是他仍是在荊棘路上堅持行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我想,正是魯迅先生始終關心的“立人”思想、批判精神、反抗絕望,構成了魯迅精神,使得他的文章具有持久性并且歷久彌新。
只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秉承魯迅的這種精神,健康地發展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至少臨終時可以坦然地說——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