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班里發了一本紅色的小冊子,里面寫滿了唐詩宋詞,同學們人手一本。終日搖頭晃腦,死記硬背卻不知所云。
初中的時候,語文課上總要背誦詩歌,有現代詩,也有古體詩。有再別康橋里作別西天的云彩,還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高中的時候,詩詞填空成了語文試卷的必考題,我們仍然不求甚解,只為寸分不失。課本中的詩讀到想吐,卻對《紅樓夢》里的“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情有獨鐘。
上大學后,到處充滿著青春伴著荷爾蒙的氣息,我們在校園的操場上,在散漫的教學樓里,在靜謐的圖書館中,在一次次的邂逅與騷動中,將詩歌忘卻在隨風而逝的年紀里,在浪漫的時光里度日成詩。
工作以后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才發現詩歌和冬天里案上的香茶更配哦。居然破天荒地去買來一堆汪國真、顧城全集,買來王國維傳世不朽的《人間詞話》,還有無數厚厚的唐詩宋詞賞析。
回頭想一想,讀書的時候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也許是因為彼時正活在如詩的爛漫時光里。長大后見識了象牙塔外的人情冷暖,體會了世間的酸甜苦辣,也許才更能體會到那些詩里的悲歡離合。
就像一個失戀的人,每每聽到療傷的歌詞,總會覺得每一句都是為他而做。也如一個郁郁寡歡的受挫者,讀到懷才不遇的詞章,會句句走心。
詩歌是最早的信息傳播者,也是最早的歷史記錄者。《荷馬史詩》記錄了遠古希臘的神話與英雄,游吟詩人成了最早的信息通訊員和歷史傳承者。一如《百年孤獨》里的好漢弗朗西斯科,把流浪途中的所見所聞編入他的詩歌,唱給更遠方的人聽。
我算不上一個非常愛讀詩的人,可是偶爾也會翻翻這些言語精煉的文字,體會一下越來越難尋的古人意境,找找生活的靈感。時而來了雅興,還會自己寫上幾句。
當然,詩歌作為一種主流文學或者說文藝載體,早已被封存在歷史的時空里。即使我們今天還能看到一些詩人,或者是一些文人有寫詩的雅興,也終究不是當年唐詩宋詞的盛世光景了。
今天的文藝表現方式有了太多技術的革新與發展。聲情并茂的多媒體技術讓影視成為普羅大眾欣賞文藝作品的主流途徑。畢竟小說作為單一的文字表現手段,在圖文聲像的影視作品面前,已經慢慢失去它昔日的光輝,更何況是考究格式韻律,帶著鐐銬起舞的詩歌了。
可是,人類的語言總有一些魅力是只有凝練傳神的詩歌才能表現的,即便它已不是主流文藝手法,可是那些被埋在光陰里的傳神之美,卻永遠都不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消逝。
畢竟,有許多“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是怎樣的鏡頭都難以企及的韻味。還有許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怎樣的畫面都難以渲染的微妙心境。
總之,詩歌就是這么感性而煽情,一首詩的時間不長,卻足以觸動我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