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談過,我們大多數小伙伴的水平僅僅來到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今天我們來分享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了解完第一階段的閱讀規則,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覺得自己沒有“真正”在閱讀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檢驗吧: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1、為什么需要對書進行分類?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規則。
例如:歷史類的書與哲學類的書,所提供的知識與啟發方式就截然不同。在物理學或倫理學上,處理同一個問題的方法可能也不盡相同。
2、如何對要閱讀的書進行分類呢?
①看書名或序言
書名和序言有時會讓書籍的分類變得比較容易一些,但不夠。
如果是按照書名,我僅僅會把書架上的書分為兩類:實用型的與娛樂型的。實用型書籍就是技能打造相關的,而娛樂型的就是小說散文之類的。
②心中有個分類標準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最怕的是沒標準。理清自己當前需要開展的主題閱讀后,我給自己的閱讀書籍設定分類標準,是醬紫的:
3、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認為書籍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①實用性書籍:
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
②理論性書籍
理論所關注的卻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歷史、科學、哲學等。
(不做詳細展開)
③理論書籍與實用書籍的區分:知與行的區別。
明智的行動就是來自知識。知識可以用在許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發明有用的機器或工具,還可以指導人類的行為,在多種技術領域中校正人類的運作技巧。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么。
例如:讀完《湯唯歷險記》這本書,整本書說的是湯唯為何能“一脫成名”以及她成名后遇到的障礙,她面對這些困難后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為她再次復出做了準備,以及促成她成功的性格因素和環境因素。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是:駕馭復雜的內容,列出書的大綱
方法如下:
(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四、分析閱讀的第四個規則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1、理論的書可以這樣問: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么?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2、實用性的書可以這樣問: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以什么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這前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有同一個目標的。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關于《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其他拆書文章可從以下鏈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