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3《竹夫人》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35
骨架=兩條線。謝瑛、女兒一條線。“筠姐”、兒子一條線,鄭醫(yī)生歸到“筠姐”這條線。
特點=
1.素凈。有賴于主要人物的性情設(shè)計,主要事件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
2.不疾不徐。沒有緊張的人物關(guān)系,沒有緊急的事件,寫一件事就寫透,其他讀者就自己腦補。
3.面柔,深黯。卻節(jié)制,點到即止。
比如這一句:“她正得意自己的記憶,突然覺出句里意味的不舒暢”,這“不舒暢”是有深意的。若她知道她與丈夫的關(guān)系,是會不舒暢的,卻也只能是不舒暢。一明一暗的雙關(guān)。
4.筆觸省凈,一筆勾勒神韻,不多費筆墨渲染。
比如講“筠姐”做事利落,就一句概括她疊輪椅。
比如講鄭醫(yī)生醫(yī)術(shù)醫(yī)品,先著筆的倒是看似無甚相關(guān)的生活細節(jié),而后才提及用藥、患者。
比如講“筠姐”與雇主家關(guān)系好,同一件事,“筠姐”向謝瑛、女兒兩頭說,不僭越,不隔,熨帖。
比如單獨抓住‘耳朵’的特點來表明二人的關(guān)聯(lián),其他也不多說。
還有其他類似的特點,互為表里,相生相成。
想法=
1.原本以為這篇素凈的文字,會以余韻結(jié)尾,結(jié)果卻落了惡趣味。這種巧合式的意外結(jié)局,我不喜歡。如果非要保留,也請在前文進行充足的鋪墊,僅提及他女兒是研究員、她兒子見過一個博士是不夠的。
如果這是在寫一個女人的完美與卑微,最末的巧合其實已經(jīng)離題了,一個無甚趣味的玩笑。
2.文中多以“女人”代這個“筠姐”,褪淡她的底色。
————
0.22《鉆戒》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30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那時-這時——
特點= 1.生活 ;2.穩(wěn)當 ;3.平凡中少有人能發(fā)現(xiàn)的溫暖
想法=
1.流年。
2.男主人公第一次進店的時候沒有買下鉆戒,而后買了一堆菜又回到店里,那形象其實是市井狼狽的。聊到空調(diào)漏水,付賬的小心,提袋子的傾斜,都勾勒他的不浪漫;而作者,就是能讓這樣一個不浪漫的人做了一件浪漫的事。【想起顧先生說的,雅救不了俗,唯有力能救俗。若不是他掙扎著在俗里做了一件雅的事;若是他本身就浮夸、裝模作樣,那買了鉆戒,也是俗不可耐。】
3.看到那些纖毫畢現(xiàn)的人心剖析、苦心孤詣鉆研用意的故事,會驚嘆原來人心有這么多被忽略的細紋,藏著深得不動聲色的內(nèi)褶。而這篇,卻是奇特的,它也捕捉到人心微茫的小九九,可是它不炫技般深鉆、飽取,而是僅那么幾縷心思下,用飽滿的場景去撐起全部的觸手,抵達讀者。
————
0.21《陌生女人的來信》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25
骨架=
1.明朗的雙線,丈夫和妻子分別敘述。
2.內(nèi)容上的思路:
丈夫的日常厭倦 - 抓住逃離的可能 - 沉溺 - 逃回 - 隱瞞
妻子的厭倦失落 - 決定改變 - 丈夫的沉溺使之難過 - 過往的懷念與現(xiàn)在的對比 - 思考與厭倦 - 算計與更大的失落
特點=
1.清爽。
之前一段時間看了幾篇需要多次重讀才能剝出紋理的故事,而后再看其他簡單故事,就覺得索然無味了。但則一篇,是一遍就能看懂的,內(nèi)容上將人心微妙刻畫到入木三分,卻能做到賾而不亂。
全篇的總體感覺保持了清爽。大概是因為故事的線索是明晰交到讀者手里的,只是內(nèi)容的層次深而豐滿——握住線索的根,每一條都能拎出大塊莖。
2.巧妙
丈夫出軌的對象是自己?這有什么好高興或難過的?還是自己嘛。但是作者就是能通過一個匿名信的形式,讓它變了味道。
開篇“我,是我自己”就是懸念。丈夫交代出軌在先,妻子交代自己的行動在后,有一個小小的時間差,懸念。
3.細致
丈夫和妻子的內(nèi)心起伏,通順連貫。以其豐實的想法細節(jié)去填補,那前后相反的情狀之間的鴻溝。
4.生活
不論是開篇的格子比喻,還是蝦,充滿了生活的味道。
想法=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
總有人更能窺見生活的內(nèi)核,或者說,總有人更能將散落在地板縫隙的塵土掏出來,捏成具體的玩偶。
————
0.20《乖,摸摸頭》http://m.wufazhuce.com/article/544?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呃,這個……
特點=放松隨性。語言有趣有畫面感。
想法=有一種老友聊天的感覺。
第一次讀到大冰起碼得有三四年前了吧。印象里始終氤氳著大叔一樣滄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不一定有夢,不一定棲身,如果說我有遠行的血液,一定有那么一些涌動來自大冰。
————
0.19《沒有賞味期限,只有來日方長》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96
骨架=兩線交錯。但這兩條線里有一個同樣的元素,馬美子,在起著勾連的作用。
特點=慢
想法=沒什么特別想說的。沒有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沒有費心的轉(zhuǎn)折,非常安靜的 一篇文章,記敘了流年,和流年中的人們。
————
0.18《白皮》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2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
從被動到反叛,可是最終還是走不出母親劃下的圈子。小時候不斷被留在原地,長大后不愿意被留在最后而不斷遠離。
是一個餃子一樣的結(jié)構(gòu),中間裹著厚實的餡兒,往事種種,鋪敘到如今。而被留下和不斷先離開,也是一個折疊的形狀。
作家用故事解釋世界,作者細致地解釋了一個人的軌跡。
特點=細致,真切。
想法=
沒什么特別想說的。作者是個有耐心的人,慢慢地敘述了一場往事,和期間的心路歷程。但我想,這并不是一個故事。
————
0.17《星期一,牛油果熟了》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23?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這時-這時……
牛油果與獨處、獨自探索的世界;16歲的喜歡和父母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的生活與來往的女孩。三條線索交錯,最終交匯。
但其實三條線索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自小家庭的不睦塑造自衛(wèi)的性格,成為文藝青年并且與語文老師走得近,但父親的干預(yù)使得主角放棄 了文學(xué),最終過上了現(xiàn)在這樣八面玲瓏但內(nèi)心孤僻冷漠的生活,卻又對女孩的示好有些留戀,渴望被了解和溫暖。最終吃著牛油果想起了父親,這一切似乎都是父親所賜,但也是自己的選擇,且父親畢竟已經(jīng)走了。有些事并不想年輕的腦中所想的那樣,并不是世界拋棄了自己,而是自己太過脆弱和防備,輕易地推開了世界。但這一切又從何說起呢,如果不是這樣,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就不是那個坐在車里、搜集牛油果做法獨自探索的自己了。
——但是如果按照這種順序?qū)懀粫惺裁床懀疫€容易流于煽情和自我憐憫。將同一條線索拆開三分并行不悖,就有了穿插的起伏,和結(jié)尾匯合的終于揭開。
特點=
1.層次。雖然是三條線,不同線索里的主角有著不同的面貌,但主角的性格色調(diào)始終保持統(tǒng)一,且有深淺、表里、因果關(guān)系。三條線非但不凌亂,反倒增加了主角的人物層次。
且交錯的伏筆讓三線并行仍自然流暢。
2.有條不紊。那些生活的概述,牛油果的做法,內(nèi)心的層析(尤其是主角對女孩子的態(tài)度和見解及相處時的內(nèi)心)都款款絮絮。
想法=
這思索并不算多深邃,卻紋理分明又細膩可感。
————
0.16《芳鄰》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5
骨架=這時-那時-那時-那時-這時
特點=輕慢,女性細微的心理。
想法=
作為故事感覺一般。前部分女性心理呈現(xiàn)充分細致。
中后部插入的情節(jié)感覺有些突兀,沒什么道理,像是只是為了有那么一個情節(jié),將兩人拉入同一池水里。
結(jié)尾看不懂。沒有結(jié)尾的結(jié)尾,也許就是生活一直如是延續(xù),即便有變動也是在久遠之后吧。
————
0.15《那個人的臉孔》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86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對同一件事情不同時期的解讀。自我的審視剖析。
特點=深邃幽遠。感敏啊感敏,能比較同一件事跨越二十年時間的心境對比,條分縷析。
想法=
1.“好像希望可以連這個裸體也當做犯罪證據(jù)一般,分毫不動……她凝望著這些證物,仿佛企圖以眼光將之凍結(jié)”冷靜到可怕的地步,卻又有著暗涌的不甘。犯罪還要按死傷程度去估量,但這就是事實。從這件事就可以折射出,讓她懂得這個世界、最終與這個世界妥協(xié)的規(guī)則。
2.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理解。當年偏激,就理解為因果;后來心態(tài)變遷歸于日常,就理解為偶然。——作者究竟是怎么跨越時空去獲得這樣的體會的?
3.末句比喻挺好,但并不能引起我的共鳴,我不相信記了那么久的描述,能那么突然地消散,即便是在這一刻,她頓悟般將這一切解釋為偶然。
————
0.14 特殊-《莫比烏斯結(jié)構(gòu)》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3
骨架=時間順序。我-他-我-母親-我-母親-我-他們-她-我。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站在一些畫片之后,就一個主題的自我挖掘和評述。
特點=抽象,執(zhí)念,真實,精準,自我深挖見骨。(如果這是虛構(gòu)的過往和思索,我只能說服了)
想法=
1.冷漠。在字里行間感到一種,即便不是敵意,也至少是冷漠。如果寫下的就是自己所感知的世界,那么作者不僅對世界冷漠,對世界核心中的自己更是冷漠。
形容母親時,是這樣的句子:“一個溫柔、愚鈍的傳統(tǒng)中年女性”。即便是盲目支持自己的母親,也未能免于作者筆下的冷漠。
2.精確。思緒被條分縷析地陳列。哦,不是陳列,是釘住,繃開,展示它們帶血的紋理。(深切懷疑作者有常年寫日記的習(xí)慣,不然這自我辨析度,太恐怖了)
3.“脆弱的人,總是容易被理想的火光灼傷。”——嗯,這句話抓住我了。說給自己:脆弱的人啊,總是容易被向往牽扯。以為這希冀明亮美好,實則盲目向自己妥協(xié)。即便清楚地看到,也要帶著僥幸繼續(xù)目盲下去。
4.去查了莫比烏斯結(jié)構(gòu),不知道作者想用它做標題表達什么,但這是個有趣的結(jié)構(gòu)。如果一開始就是扭曲的,就可以兩面都能經(jīng)過。違背與聯(lián)系,組織與個人,是復(fù)雜而微妙的系統(tǒng),看似兩面,其實沒有明確界限?
5.看這篇,頗費腦筋,但值得。
————
0.13《必須發(fā)生點什么》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4
骨架=我-他-我。 這不是一個故事,是一連串的思索。從生活中的恐懼,講到悲劇,講到重構(gòu)內(nèi)心世界,講到對自尊的駁斥,講到在痛苦中還能體會別人。
修正認知偏差-戲劇與人生的議論-匯合兩者(第二部分似宕開,但在結(jié)尾綰合)
特點=
1.第二人稱有種抒發(fā)的近。而內(nèi)容上,思索又有自言自語的純真,尤其是這思索的內(nèi)容還十分的深層。
2.敏感,細致,透徹,還有極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將生活中的和文藝不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交匯思索(比如談自己克服怕黑,與談?wù)摫瘎。@二者不是同層面的,且并沒有什么相關(guān),卻可以放在一起來思考)。
想法=
之前也看過蘇更生這個系列的文,覺得有意思,但并沒有什么印象。現(xiàn)在再看便明白了,因為這是思考啊,本來就是抽象的。看的時候,會驚嘆于這般透徹的深思,居然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手筆。
會深切覺得她的話都有道理,自己不曾這般細致地思考過那些,出現(xiàn)在生命里的平凡細節(jié),和曾經(jīng)接觸到的看似正確的思想。以至于都開始覺得自己是棵墻頭草,又被說服了。
部分觀點與作者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我認同她的議論和思考。
————
0.12《歸去來》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13?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順敘。最后插敘。
特點=
1.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不論是做菜的說頭,還是談及的地域,還是用詞透露出來的民俗古味、書法、生活中老一輩的手藝、人情世故……
連比喻,都符合全文的細致營造,如“我走過去,看板凳上擱著一只扁筐,筐里整齊地擺著包好的餛飩。在嶺南叫做云吞。模樣很精致,一行行地碼著,像含苞的芍藥”。芍藥,不是日常的花,不是人們熟悉的花,是帶點古舊意味的,以前的人才分辨得出的花。
2.不著急。這篇故事,不著急告訴讀者,它究竟是要講什么。復(fù)仇只占了篇末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前文都在鋪墊。鋪墊的過程中,就是兩個人物相依為命的惺惺相惜。不問人從何而來,不問信任從何而來,終究會說的,且等著慢慢看下去——這篇故事的畫質(zhì)繁復(fù),那些古舊細節(jié)的生活場景吸引了人的注意,對懸而未解的疑問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想法=
這篇是之前看過的,現(xiàn)在再看一次。大致內(nèi)容都記得,尤其記得的是,這是一篇不能自圓其說的故事。說它真實,但它又暗示了靈異的還魂。可是大仇得報,卻又留下了一點證明來過的小尾巴——小易沒有按照慣常故事里的失去記憶,還記得發(fā)生了什么,還默念。
這篇故事,跟生活非常貼近,所記敘的人和日常,都讓人感到熟稔。且最主要的復(fù)仇故事,也是等到人們老去,才報了仇——中間的幾十年,在發(fā)酵,也在無奈,這本來就像生活。你想快意恩仇,可并不能,唯有等到時過境遷。
這篇故事,又跟生活非常遙遠,沒有那么純粹的生活,也沒有那么純粹的人,起碼常人的日常里是看不見這樣的人的。
不明白:關(guān)于字體的線索我看不明白,為什么要特意提及字體。如果方頭方腦的字代表了真的小易,那為什么是真的小易列的單子,而不是雪燕的字。
————
0.11 看不懂-《月亮島上的人》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93?channel=singlemessage
這篇故事我記得我看過,但是再看一遍也完全想不起究竟在講什么。這是一篇我看不懂,也不喜歡的故事。也許最末那一段是作者的意旨所在,但是我并沒有從他前文里感受出他想表達的內(nèi)容。
————
0.10 反例-《驕傲的鴕鳥》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86?channel=singlemessage
抱歉,我的感受是,這是一個無甚趣味的故事。
我不喜歡的理由如下:
1.細節(jié)不夠,概括、結(jié)論式語句多。有人物感情浮淺勉強、畫面模糊的感覺。作者這么寫,但是讀者無法感受到,無法共鳴。
2.人稱不恰當。開頭反復(fù)讀了幾次,才明白“我”同時代表了影子和熊小力。而熊小力的那么多表露內(nèi)心的話,用第一人稱說出來,挺惡心的。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對自己的內(nèi)心這么清楚,又能有清晰的思路直接口頭表達出來的話,他就不至于愚鈍到將內(nèi)心的感情宣諸于口了。
3.牽強,拎不清。比如[為了影子一切都是值得的,等回過神來,“這是影子,想告訴你的。”說完后,朱茵茵流光四溢的眼神卻暗淡了下來。]這一句,究竟是誰的視角?誰看到她的眼神黯淡?如果是熊小力注意到她眼神從光芒到黯淡,那他還會如此笨拙嗎?朱茵茵的感情也是突兀的。
不分析了,沒意思,總之,我不喜歡這篇。
————
0.09《自殺者》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76?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時間順敘。地點始終在地鐵站,空間關(guān)系不復(fù)雜,讓讀者好接受。兩個人物的互動,推進了情緒的蓄勢。
特點=
1.默說。女人跳下地鐵的場景,就沒有明寫,而是通過完全的側(cè)面描寫,沒寫她跳下去,但就從“我”們的反應(yīng)、車的狀態(tài)、可能的聲音中得出接下來的情況。也沒有正面寫血液,但這種描述,就是在暗示,DRM效應(yīng),用一堆營造的詞語來讓讀者腦補出作者想說的內(nèi)容。
“我”的信息在二人的對話里逐漸勾勒出來,未知的部分,讀者會默認跟趙差不多。
2.對比。趙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有意思,他苦悶,他敢說出來不怕被人笑,這也符合他一直喋喋不休。他感受到了,看到了,說出來了,但是不會改變;他抱怨現(xiàn)狀,卻仍會為自己的現(xiàn)狀辯護。他自己不知道,“我”的話里透露的厭煩,表明“我”的嘲諷。
總說要自殺的人,會長命百歲的,而真的要自殺的人,就那么毫無預(yù)兆——這是我們所理解的,就像會叫的狗不咬人。只是,讀到故事最后,還是有點意外,因為主要的筆墨在趙身上,然后才回過味來。
想法=
最后自殺時,就這么簡短的兩句,交代了上文一切的情緒蘊蓄。
死的時候,還關(guān)心著無關(guān)緊要的事,因為他本人就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關(guān)緊要。消極始終貫穿了這個角色。
作者用的是真實的地鐵站名。
————
0.08《緩慢告別》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02?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
有同一條線索反復(fù)出現(xiàn)“人生總是這樣,我們都沒有選擇”,一開始就在預(yù)言,而后逐步兌現(xiàn)。
結(jié)尾的時候,分別交代了對人,對工作,“我”都已經(jīng)褪去期待。這篇不容易分析,慢慢看下來,才發(fā)現(xiàn),這篇其實是兩條線交錯的。人,和工作,常有重疊,也偶有分離。
也許,一篇融洽的故事,就是這樣,有多種角度的線索,無論走哪一條,都能走通。
特點=
濃縮的真實感。能將一段時間的概括成幾句幾段。語言信息度偏高。
筆觸不動聲色,淺灰色的幽默,不渲染,不聲張,均勻含茹。綰和鋪墊時,也是不揚不厲的。
想法=
1.終究是要告別的,只是,各種不舍留戀拖延了,但,終究是要告別的。
2.蓄勢,作者做得十分純熟自然。非常有目的性,卻又渾成地完成蓄勢。
比如“我”在這里不被任何人在意,卻又有那么一個人,能拍拍肩膀表示信任和理解,這就是告別變得漫長的原因。上文所有寫個人沒有存在感、被忽視、工作辛苦的語句,都是為男主的出現(xiàn)蓄勢,都為這拍肩膀的觸動小動作蓄勢。
而一切的曖昧和對峙,都為了最后的分別蓄勢。讀者按照作者給定的起伏路線,終于走完了一場猜心又躲閃的旅程,早已疲憊,最后,就順勢呼應(yīng)了那條反復(fù)出現(xiàn)的線索。
3.只是這篇故事的結(jié)尾,個人感覺不那么流暢自然。按前文男主父母離婚事件的發(fā)展,二人關(guān)系近了。且男主既然拉女主去蹭大家的歡樂,又為何拒絕得那么明顯委婉。
“回到我還沒被擊碎的人生中去”這句,我不是很明白。
————
0.07《他是我的一個朋友》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21?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
順敘,而以地點和活動的變換帶動故事,推進“腦補”和議論。偶爾插入的描寫,輔助更細的腦補和更深的討論。
“我們”二人的交互,是故事的主要視角,而“我們”的分歧,又是故事所要探討議論的關(guān)鍵之處。
特點=
1.人物情態(tài)細致,抓得住特點,而又溶于自然的日常細節(jié)。
2.細節(jié)特寫有力。比如寫目光的那一段——目光沒有交集,但卻是有意不交集,這其中細微的差別,呈現(xiàn)了女人的寂寥封閉。
3.“他是一個手捧鮮花無數(shù)次出現(xiàn)的男人……多少次出現(xiàn)就有多少次離開。“——這段描述里沒有具體的場景,片段卻拼湊出了無數(shù)的畫片,一眼望去仿佛洞悉了無數(shù)過往,作者的概括和拼接能力很強,比畫面感更高一個層次。
想法=
張晴說那個妻子說不定在落地窗向下看——這腦補,真敏銳。誰會想到一個不相關(guān)的陌生人此時在哪里看什么。而張晴想到了,說明張晴對這三人的關(guān)注度,無時無刻不在腦補。關(guān)于那個妻子,前部分作者沒寫,卻如影隨形。這是”沒寫“的力量,在其他人身上都得以折射。
每一次對女人的腦補,其實也是對“我們”的刻畫,完全文青的純粹。而作者也知道這過于文青,“我們”自己便將其點破,綰合了上文“自省、引以為豪”的預(yù)熱。
風(fēng)箏比喻那段,真是神奇的一段解讀,可作為全篇這三人關(guān)系的一段縮影。作者是長期浸淫于家庭關(guān)系的研究么,如此細致而隱澀的探究。風(fēng)箏的線,這比喻真熨帖,同時上文也剛剛寫到玩降落傘放飛,接受起來十分流暢
最后的分歧留下了空間,關(guān)于真相的,關(guān)于“我們”的。
讀這篇故事的標題,我想到了斷背山。而故事內(nèi)容看似不相關(guān),細想起來,都是不被允許的感情。若有若無中,始終綴連。
感覺作者功底深厚啊,古希臘戲劇的片段反復(fù)提及。美狄亞的寓意是什么,去網(wǎng)上查了,才知道跟故事也是暗合的。
————
0.06《似水流年》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75
骨架=事件:搶救——敘述事件經(jīng)過——回溯——繼續(xù)事件后續(xù)——遇到之前的回溯——繼續(xù)后續(xù)——結(jié)束事件
特點=細膩精致,那些幽邃的感覺,以普通而細致的細節(jié)自然呈現(xiàn)。伏線伏得自然明顯,后文自然綰合。
想法=看這篇故事,我想起了巖井俊二的《情書》,一個男人的逝去,將兩個女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終于可以走出這段感情去接受未來;一個,終于明白曾有人真的在生命里出現(xiàn)過,而后走得悄無聲息。活下來的人,是不是因為背負了兩個人的過往,所以活得沉重不堪?終于有理由掙脫,卻是因為對方曾經(jīng)的背叛,卻只是一種扯平而不是真的釋然。作者筆下,感情那么稠厚,讓人無法自拔,唯有被背叛才能掙開。
香煙盒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伏筆;第二次,綰合上文,也綰合兩個女人。
在胡同里徘徊半天,才知道對面有門。這隱喻也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我”終于可以從這段過往中走出。第二次,走出。
————
0.05《敗犬革命》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37?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兩條線索并進。最后并沒有什么結(jié)論,也無所謂結(jié)局,但因這個故事本就是講進行中的生活的,那么讀者就默認參照自己的生活,將故事補充完整。
兩條線對比,又相生相成。這本來就是一篇不斷對比,而后不斷推進的故事吧。開篇就將兩性做比較了,后文路徑延續(xù)。
特點=
1.有種歡脫的氛圍,話語淺顯,又切實準確,有功底。
2.幽默里藏著現(xiàn)實。讀起來的確是現(xiàn)實的,但并沒有沉重的壓抑。
3.議論多,都是一些相對應(yīng)的思索,故不覺得脫離故事。
內(nèi)容=
【結(jié)尾二人在陽臺上的默契靜默,有了那么片刻的殊途同歸之感。只是,接下來的路還是要走下去的。每個人有他的路,也許沒有那么好,但也沒有那么差,總不要違心吧。】——這篇故事,對現(xiàn)下的年輕人來說,大概是頗有共鳴的。畢竟優(yōu)秀和墊底都只是少數(shù),中間的大多數(shù),就像故事里的人物一樣,折騰著,有著所謂初心,也迷茫著。其實這篇故事有那么點雞湯的味道,最終的“漫無目的”“心無雜念”的片刻,安撫了人心,但事實上,讓人規(guī)避了去面對和追問。
————
0.04《量子姑娘》http://www.lxweimin.com/p/cd8639f6586c
有趣的故事,“頂著脖子滿世界找腦袋”——梗的深挖,作者自己一定非常喜歡這個梗,所以會有搞笑的設(shè)想。
第7部分,有結(jié)合對現(xiàn)實的思考:如果與一個人相愛,是否可以完全不計他身后一路如何走來,只愛他的現(xiàn)在和將來?
(我寫的,想深沉,卻總是無法輕松明了地表現(xiàn)出來。但這篇故事,示范了如何將思考融化在人物的抉擇里。)
如果要說有什么不足的話,以我的水平,看不太出來。勉強說一兩個,不知對不對。
一,結(jié)論性語句比較多。這就是第一人稱的短處了,敘述人不能看到太多確切的。如果男主自己都想得那么明白了,那其實就已經(jīng)脫離人設(shè)了。
二,人物形象略感單薄。
————
0.03《再見永無島》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19
飛機先生自述+場景引出“最好的朋友”→雙面敘述,“我”與朋友“偶然”的相處:有趣的無趣的,大事小事→單面敘述,只寫“偶然”角度→敘述從回憶接軌當下的現(xiàn)實,暗示“我”已經(jīng)不在了。“偶然”才是我。
亮點=
1.往日時光的敘述細致感人
2.對面落筆,將對方的視角作為第一人稱,最后再接軌到當下,自然揭示這敘述的巧妙角度
3.將對方的視角當做自己在敘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愧悔和深切追思
主要伏筆=
小木劍、龐加萊重現(xiàn)、看手相的生命線
————
0.02《超人之子》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49
類型=灰色,虛構(gòu)
骨架=
多種內(nèi)容交替:“害怕變成自己不喜歡的那種人”、空虛迷茫、孤獨到滿足于游戲中的交流和跟小偷短暫的交流——感覺有些雜亂。
人物僅有的那一點超能力,像是酵母一樣,將人物情緒發(fā)酵。
也算一個“兩次弄拙反成巧”的例子,只不過用得比較無趣。
想法=
無甚趣味。
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影射、夸張和嘲諷(不過并不高明。讀起來有趣而令人思細恐極脊背發(fā)寒、生怕自己也是被嘲的人,才是嘲諷高手)。
————
0.01《成年的側(cè)面》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57
類型=灰色,現(xiàn)實向
骨架=離婚——生活、房間等方面的對比,人物的敘述剖白——二人離婚后典型活動描述——將局外人也繞進局里,也是一種補充。
想法=
伏筆:真的要分析起伏筆來,真的是太多了,通篇都是。是因為全文上下都十分連貫統(tǒng)一吧,不論是人設(shè)還是事件,于是會覺得到處都都是伏筆,后文都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視角:全文大部分是從羅喻角度敘述的。但這是一個上帝視角的故事。羅喻是兩位主角的朋友、家人,夾在中間能看到兩方面的情況。而故事的最后,將羅喻也兜進去了,引出了最初的齟齬。但其實,兩位主角的人設(shè)已經(jīng)十分鮮明了,給讀者一種感覺:不論這件事是否發(fā)生,這兩個人都是這樣的思維和性情,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走到今日的地步。由頭不重要。
人物:羅喻這個角色其實一開始是局外的,就連故事的后來講到他開著別克車去村里的事,其實也跟他無關(guān),是李祿成解讀偏頗。但在此文最末,羅喻表達出來的冷漠,作者已經(jīng)成功地將這個局外人繞進去了。每個人都有保持自身、遠離下陷的權(quán)利,但,不伸出援手,但其實也可以選擇保持悲憫,但他沒有。
感受:兩位主角的人設(shè)是有代表性的,讓人讀起來不會限于故事,像是能看到他們在這段文字之前,和這之后的生活的樣子,沉悶潮腐。
<section class="normal markdown-section">
————
0.23《竹夫人》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35
骨架=兩條線。謝瑛、女兒一條線。“筠姐”、兒子一條線,鄭醫(yī)生歸到“筠姐”這條線。
特點=
1.素凈。有賴于主要人物的性情設(shè)計,主要事件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
2.不疾不徐。沒有緊張的人物關(guān)系,沒有緊急的事件,寫一件事就寫透,其他讀者就自己腦補。
3.面柔,深黯。卻節(jié)制,點到即止。
比如這一句:“她正得意自己的記憶,突然覺出句里意味的不舒暢”,這“不舒暢”是有深意的。若她知道她與丈夫的關(guān)系,是會不舒暢的,卻也只能是不舒暢。一明一暗的雙關(guān)。
4.筆觸省凈,一筆勾勒神韻,不多費筆墨渲染。
比如講“筠姐”做事利落,就一句概括她疊輪椅。
比如講鄭醫(yī)生醫(yī)術(shù)醫(yī)品,先著筆的倒是看似無甚相關(guān)的生活細節(jié),而后才提及用藥、患者。
比如講“筠姐”與雇主家關(guān)系好,同一件事,“筠姐”向謝瑛、女兒兩頭說,不僭越,不隔,熨帖。
比如單獨抓住‘耳朵’的特點來表明二人的關(guān)聯(lián),其他也不多說。
還有其他類似的特點,互為表里,相生相成。
想法=
1.原本以為這篇素凈的文字,會以余韻結(jié)尾,結(jié)果卻落了惡趣味。這種巧合式的意外結(jié)局,我不喜歡。如果非要保留,也請在前文進行充足的鋪墊,僅提及他女兒是研究員、她兒子見過一個博士是不夠的。
如果這是在寫一個女人的完美與卑微,最末的巧合其實已經(jīng)離題了,一個無甚趣味的玩笑。
2.文中多以“女人”代這個“筠姐”,褪淡她的底色。
————
0.22《鉆戒》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30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那時-這時——
特點= 1.生活 ;2.穩(wěn)當 ;3.平凡中少有人能發(fā)現(xiàn)的溫暖
想法=
1.流年。
2.男主人公第一次進店的時候沒有買下鉆戒,而后買了一堆菜又回到店里,那形象其實是市井狼狽的。聊到空調(diào)漏水,付賬的小心,提袋子的傾斜,都勾勒他的不浪漫;而作者,就是能讓這樣一個不浪漫的人做了一件浪漫的事。【想起顧先生說的,雅救不了俗,唯有力能救俗。若不是他掙扎著在俗里做了一件雅的事;若是他本身就浮夸、裝模作樣,那買了鉆戒,也是俗不可耐。】
3.看到那些纖毫畢現(xiàn)的人心剖析、苦心孤詣鉆研用意的故事,會驚嘆原來人心有這么多被忽略的細紋,藏著深得不動聲色的內(nèi)褶。而這篇,卻是奇特的,它也捕捉到人心微茫的小九九,可是它不炫技般深鉆、飽取,而是僅那么幾縷心思下,用飽滿的場景去撐起全部的觸手,抵達讀者。
————
0.21《陌生女人的來信》http://wufazhuce.com/article/2725
骨架=
1.明朗的雙線,丈夫和妻子分別敘述。
2.內(nèi)容上的思路:
丈夫的日常厭倦 - 抓住逃離的可能 - 沉溺 - 逃回 - 隱瞞
妻子的厭倦失落 - 決定改變 - 丈夫的沉溺使之難過 - 過往的懷念與現(xiàn)在的對比 - 思考與厭倦 - 算計與更大的失落
特點=
1.清爽。
之前一段時間看了幾篇需要多次重讀才能剝出紋理的故事,而后再看其他簡單故事,就覺得索然無味了。但則一篇,是一遍就能看懂的,內(nèi)容上將人心微妙刻畫到入木三分,卻能做到賾而不亂。
全篇的總體感覺保持了清爽。大概是因為故事的線索是明晰交到讀者手里的,只是內(nèi)容的層次深而豐滿——握住線索的根,每一條都能拎出大塊莖。
2.巧妙
丈夫出軌的對象是自己?這有什么好高興或難過的?還是自己嘛。但是作者就是能通過一個匿名信的形式,讓它變了味道。
開篇“我,是我自己”就是懸念。丈夫交代出軌在先,妻子交代自己的行動在后,有一個小小的時間差,懸念。
3.細致
丈夫和妻子的內(nèi)心起伏,通順連貫。以其豐實的想法細節(jié)去填補,那前后相反的情狀之間的鴻溝。
4.生活
不論是開篇的格子比喻,還是蝦,充滿了生活的味道。
想法=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
總有人更能窺見生活的內(nèi)核,或者說,總有人更能將散落在地板縫隙的塵土掏出來,捏成具體的玩偶。
————
0.20《乖,摸摸頭》http://m.wufazhuce.com/article/544?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呃,這個……
特點=放松隨性。語言有趣有畫面感。
想法=有一種老友聊天的感覺。
第一次讀到大冰起碼得有三四年前了吧。印象里始終氤氳著大叔一樣滄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不一定有夢,不一定棲身,如果說我有遠行的血液,一定有那么一些涌動來自大冰。
————
0.19《沒有賞味期限,只有來日方長》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96
骨架=兩線交錯。但這兩條線里有一個同樣的元素,馬美子,在起著勾連的作用。
特點=慢
想法=沒什么特別想說的。沒有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沒有費心的轉(zhuǎn)折,非常安靜的 一篇文章,記敘了流年,和流年中的人們。
————
0.18《白皮》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2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
從被動到反叛,可是最終還是走不出母親劃下的圈子。小時候不斷被留在原地,長大后不愿意被留在最后而不斷遠離。
是一個餃子一樣的結(jié)構(gòu),中間裹著厚實的餡兒,往事種種,鋪敘到如今。而被留下和不斷先離開,也是一個折疊的形狀。
作家用故事解釋世界,作者細致地解釋了一個人的軌跡。
特點=細致,真切。
想法=
沒什么特別想說的。作者是個有耐心的人,慢慢地敘述了一場往事,和期間的心路歷程。但我想,這并不是一個故事。
————
0.17《星期一,牛油果熟了》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23?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這時-這時……
牛油果與獨處、獨自探索的世界;16歲的喜歡和父母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的生活與來往的女孩。三條線索交錯,最終交匯。
但其實三條線索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自小家庭的不睦塑造自衛(wèi)的性格,成為文藝青年并且與語文老師走得近,但父親的干預(yù)使得主角放棄 了文學(xué),最終過上了現(xiàn)在這樣八面玲瓏但內(nèi)心孤僻冷漠的生活,卻又對女孩的示好有些留戀,渴望被了解和溫暖。最終吃著牛油果想起了父親,這一切似乎都是父親所賜,但也是自己的選擇,且父親畢竟已經(jīng)走了。有些事并不想年輕的腦中所想的那樣,并不是世界拋棄了自己,而是自己太過脆弱和防備,輕易地推開了世界。但這一切又從何說起呢,如果不是這樣,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就不是那個坐在車里、搜集牛油果做法獨自探索的自己了。
——但是如果按照這種順序?qū)懀粫惺裁床懀疫€容易流于煽情和自我憐憫。將同一條線索拆開三分并行不悖,就有了穿插的起伏,和結(jié)尾匯合的終于揭開。
特點=
1.層次。雖然是三條線,不同線索里的主角有著不同的面貌,但主角的性格色調(diào)始終保持統(tǒng)一,且有深淺、表里、因果關(guān)系。三條線非但不凌亂,反倒增加了主角的人物層次。
且交錯的伏筆讓三線并行仍自然流暢。
2.有條不紊。那些生活的概述,牛油果的做法,內(nèi)心的層析(尤其是主角對女孩子的態(tài)度和見解及相處時的內(nèi)心)都款款絮絮。
想法=
這思索并不算多深邃,卻紋理分明又細膩可感。
————
0.16《芳鄰》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5
骨架=這時-那時-那時-那時-這時
特點=輕慢,女性細微的心理。
想法=
作為故事感覺一般。前部分女性心理呈現(xiàn)充分細致。
中后部插入的情節(jié)感覺有些突兀,沒什么道理,像是只是為了有那么一個情節(jié),將兩人拉入同一池水里。
結(jié)尾看不懂。沒有結(jié)尾的結(jié)尾,也許就是生活一直如是延續(xù),即便有變動也是在久遠之后吧。
————
0.15《那個人的臉孔》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86
骨架=這時-那時-這時。對同一件事情不同時期的解讀。自我的審視剖析。
特點=深邃幽遠。感敏啊感敏,能比較同一件事跨越二十年時間的心境對比,條分縷析。
想法=
1.“好像希望可以連這個裸體也當做犯罪證據(jù)一般,分毫不動……她凝望著這些證物,仿佛企圖以眼光將之凍結(jié)”冷靜到可怕的地步,卻又有著暗涌的不甘。犯罪還要按死傷程度去估量,但這就是事實。從這件事就可以折射出,讓她懂得這個世界、最終與這個世界妥協(xié)的規(guī)則。
2.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理解。當年偏激,就理解為因果;后來心態(tài)變遷歸于日常,就理解為偶然。——作者究竟是怎么跨越時空去獲得這樣的體會的?
3.末句比喻挺好,但并不能引起我的共鳴,我不相信記了那么久的描述,能那么突然地消散,即便是在這一刻,她頓悟般將這一切解釋為偶然。
————
0.14 特殊-《莫比烏斯結(jié)構(gòu)》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3
骨架=時間順序。我-他-我-母親-我-母親-我-他們-她-我。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站在一些畫片之后,就一個主題的自我挖掘和評述。
特點=抽象,執(zhí)念,真實,精準,自我深挖見骨。(如果這是虛構(gòu)的過往和思索,我只能說服了)
想法=
1.冷漠。在字里行間感到一種,即便不是敵意,也至少是冷漠。如果寫下的就是自己所感知的世界,那么作者不僅對世界冷漠,對世界核心中的自己更是冷漠。
形容母親時,是這樣的句子:“一個溫柔、愚鈍的傳統(tǒng)中年女性”。即便是盲目支持自己的母親,也未能免于作者筆下的冷漠。
2.精確。思緒被條分縷析地陳列。哦,不是陳列,是釘住,繃開,展示它們帶血的紋理。(深切懷疑作者有常年寫日記的習(xí)慣,不然這自我辨析度,太恐怖了)
3.“脆弱的人,總是容易被理想的火光灼傷。”——嗯,這句話抓住我了。說給自己:脆弱的人啊,總是容易被向往牽扯。以為這希冀明亮美好,實則盲目向自己妥協(xié)。即便清楚地看到,也要帶著僥幸繼續(xù)目盲下去。
4.去查了莫比烏斯結(jié)構(gòu),不知道作者想用它做標題表達什么,但這是個有趣的結(jié)構(gòu)。如果一開始就是扭曲的,就可以兩面都能經(jīng)過。違背與聯(lián)系,組織與個人,是復(fù)雜而微妙的系統(tǒng),看似兩面,其實沒有明確界限?
5.看這篇,頗費腦筋,但值得。
————
0.13《必須發(fā)生點什么》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84
骨架=我-他-我。 這不是一個故事,是一連串的思索。從生活中的恐懼,講到悲劇,講到重構(gòu)內(nèi)心世界,講到對自尊的駁斥,講到在痛苦中還能體會別人。
修正認知偏差-戲劇與人生的議論-匯合兩者(第二部分似宕開,但在結(jié)尾綰合)
特點=
1.第二人稱有種抒發(fā)的近。而內(nèi)容上,思索又有自言自語的純真,尤其是這思索的內(nèi)容還十分的深層。
2.敏感,細致,透徹,還有極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將生活中的和文藝不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交匯思索(比如談自己克服怕黑,與談?wù)摫瘎。@二者不是同層面的,且并沒有什么相關(guān),卻可以放在一起來思考)。
想法=
之前也看過蘇更生這個系列的文,覺得有意思,但并沒有什么印象。現(xiàn)在再看便明白了,因為這是思考啊,本來就是抽象的。看的時候,會驚嘆于這般透徹的深思,居然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手筆。
會深切覺得她的話都有道理,自己不曾這般細致地思考過那些,出現(xiàn)在生命里的平凡細節(jié),和曾經(jīng)接觸到的看似正確的思想。以至于都開始覺得自己是棵墻頭草,又被說服了。
部分觀點與作者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我認同她的議論和思考。
————
0.12《歸去來》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13?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順敘。最后插敘。
特點=
1.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不論是做菜的說頭,還是談及的地域,還是用詞透露出來的民俗古味、書法、生活中老一輩的手藝、人情世故……
連比喻,都符合全文的細致營造,如“我走過去,看板凳上擱著一只扁筐,筐里整齊地擺著包好的餛飩。在嶺南叫做云吞。模樣很精致,一行行地碼著,像含苞的芍藥”。芍藥,不是日常的花,不是人們熟悉的花,是帶點古舊意味的,以前的人才分辨得出的花。
2.不著急。這篇故事,不著急告訴讀者,它究竟是要講什么。復(fù)仇只占了篇末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前文都在鋪墊。鋪墊的過程中,就是兩個人物相依為命的惺惺相惜。不問人從何而來,不問信任從何而來,終究會說的,且等著慢慢看下去——這篇故事的畫質(zhì)繁復(fù),那些古舊細節(jié)的生活場景吸引了人的注意,對懸而未解的疑問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想法=
這篇是之前看過的,現(xiàn)在再看一次。大致內(nèi)容都記得,尤其記得的是,這是一篇不能自圓其說的故事。說它真實,但它又暗示了靈異的還魂。可是大仇得報,卻又留下了一點證明來過的小尾巴——小易沒有按照慣常故事里的失去記憶,還記得發(fā)生了什么,還默念。
這篇故事,跟生活非常貼近,所記敘的人和日常,都讓人感到熟稔。且最主要的復(fù)仇故事,也是等到人們老去,才報了仇——中間的幾十年,在發(fā)酵,也在無奈,這本來就像生活。你想快意恩仇,可并不能,唯有等到時過境遷。
這篇故事,又跟生活非常遙遠,沒有那么純粹的生活,也沒有那么純粹的人,起碼常人的日常里是看不見這樣的人的。
不明白:關(guān)于字體的線索我看不明白,為什么要特意提及字體。如果方頭方腦的字代表了真的小易,那為什么是真的小易列的單子,而不是雪燕的字。
————
0.11 看不懂-《月亮島上的人》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93?channel=singlemessage
這篇故事我記得我看過,但是再看一遍也完全想不起究竟在講什么。這是一篇我看不懂,也不喜歡的故事。也許最末那一段是作者的意旨所在,但是我并沒有從他前文里感受出他想表達的內(nèi)容。
————
0.10 反例-《驕傲的鴕鳥》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86?channel=singlemessage
抱歉,我的感受是,這是一個無甚趣味的故事。
我不喜歡的理由如下:
1.細節(jié)不夠,概括、結(jié)論式語句多。有人物感情浮淺勉強、畫面模糊的感覺。作者這么寫,但是讀者無法感受到,無法共鳴。
2.人稱不恰當。開頭反復(fù)讀了幾次,才明白“我”同時代表了影子和熊小力。而熊小力的那么多表露內(nèi)心的話,用第一人稱說出來,挺惡心的。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對自己的內(nèi)心這么清楚,又能有清晰的思路直接口頭表達出來的話,他就不至于愚鈍到將內(nèi)心的感情宣諸于口了。
3.牽強,拎不清。比如[為了影子一切都是值得的,等回過神來,“這是影子,想告訴你的。”說完后,朱茵茵流光四溢的眼神卻暗淡了下來。]這一句,究竟是誰的視角?誰看到她的眼神黯淡?如果是熊小力注意到她眼神從光芒到黯淡,那他還會如此笨拙嗎?朱茵茵的感情也是突兀的。
不分析了,沒意思,總之,我不喜歡這篇。
————
0.09《自殺者》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576?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時間順敘。地點始終在地鐵站,空間關(guān)系不復(fù)雜,讓讀者好接受。兩個人物的互動,推進了情緒的蓄勢。
特點=
1.默說。女人跳下地鐵的場景,就沒有明寫,而是通過完全的側(cè)面描寫,沒寫她跳下去,但就從“我”們的反應(yīng)、車的狀態(tài)、可能的聲音中得出接下來的情況。也沒有正面寫血液,但這種描述,就是在暗示,DRM效應(yīng),用一堆營造的詞語來讓讀者腦補出作者想說的內(nèi)容。
“我”的信息在二人的對話里逐漸勾勒出來,未知的部分,讀者會默認跟趙差不多。
2.對比。趙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有意思,他苦悶,他敢說出來不怕被人笑,這也符合他一直喋喋不休。他感受到了,看到了,說出來了,但是不會改變;他抱怨現(xiàn)狀,卻仍會為自己的現(xiàn)狀辯護。他自己不知道,“我”的話里透露的厭煩,表明“我”的嘲諷。
總說要自殺的人,會長命百歲的,而真的要自殺的人,就那么毫無預(yù)兆——這是我們所理解的,就像會叫的狗不咬人。只是,讀到故事最后,還是有點意外,因為主要的筆墨在趙身上,然后才回過味來。
想法=
最后自殺時,就這么簡短的兩句,交代了上文一切的情緒蘊蓄。
死的時候,還關(guān)心著無關(guān)緊要的事,因為他本人就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關(guān)緊要。消極始終貫穿了這個角色。
作者用的是真實的地鐵站名。
————
0.08《緩慢告別》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02?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
有同一條線索反復(fù)出現(xiàn)“人生總是這樣,我們都沒有選擇”,一開始就在預(yù)言,而后逐步兌現(xiàn)。
結(jié)尾的時候,分別交代了對人,對工作,“我”都已經(jīng)褪去期待。這篇不容易分析,慢慢看下來,才發(fā)現(xiàn),這篇其實是兩條線交錯的。人,和工作,常有重疊,也偶有分離。
也許,一篇融洽的故事,就是這樣,有多種角度的線索,無論走哪一條,都能走通。
特點=
濃縮的真實感。能將一段時間的概括成幾句幾段。語言信息度偏高。
筆觸不動聲色,淺灰色的幽默,不渲染,不聲張,均勻含茹。綰和鋪墊時,也是不揚不厲的。
想法=
1.終究是要告別的,只是,各種不舍留戀拖延了,但,終究是要告別的。
2.蓄勢,作者做得十分純熟自然。非常有目的性,卻又渾成地完成蓄勢。
比如“我”在這里不被任何人在意,卻又有那么一個人,能拍拍肩膀表示信任和理解,這就是告別變得漫長的原因。上文所有寫個人沒有存在感、被忽視、工作辛苦的語句,都是為男主的出現(xiàn)蓄勢,都為這拍肩膀的觸動小動作蓄勢。
而一切的曖昧和對峙,都為了最后的分別蓄勢。讀者按照作者給定的起伏路線,終于走完了一場猜心又躲閃的旅程,早已疲憊,最后,就順勢呼應(yīng)了那條反復(fù)出現(xiàn)的線索。
3.只是這篇故事的結(jié)尾,個人感覺不那么流暢自然。按前文男主父母離婚事件的發(fā)展,二人關(guān)系近了。且男主既然拉女主去蹭大家的歡樂,又為何拒絕得那么明顯委婉。
“回到我還沒被擊碎的人生中去”這句,我不是很明白。
————
0.07《他是我的一個朋友》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21?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
順敘,而以地點和活動的變換帶動故事,推進“腦補”和議論。偶爾插入的描寫,輔助更細的腦補和更深的討論。
“我們”二人的交互,是故事的主要視角,而“我們”的分歧,又是故事所要探討議論的關(guān)鍵之處。
特點=
1.人物情態(tài)細致,抓得住特點,而又溶于自然的日常細節(jié)。
2.細節(jié)特寫有力。比如寫目光的那一段——目光沒有交集,但卻是有意不交集,這其中細微的差別,呈現(xiàn)了女人的寂寥封閉。
3.“他是一個手捧鮮花無數(shù)次出現(xiàn)的男人……多少次出現(xiàn)就有多少次離開。“——這段描述里沒有具體的場景,片段卻拼湊出了無數(shù)的畫片,一眼望去仿佛洞悉了無數(shù)過往,作者的概括和拼接能力很強,比畫面感更高一個層次。
想法=
張晴說那個妻子說不定在落地窗向下看——這腦補,真敏銳。誰會想到一個不相關(guān)的陌生人此時在哪里看什么。而張晴想到了,說明張晴對這三人的關(guān)注度,無時無刻不在腦補。關(guān)于那個妻子,前部分作者沒寫,卻如影隨形。這是”沒寫“的力量,在其他人身上都得以折射。
每一次對女人的腦補,其實也是對“我們”的刻畫,完全文青的純粹。而作者也知道這過于文青,“我們”自己便將其點破,綰合了上文“自省、引以為豪”的預(yù)熱。
風(fēng)箏比喻那段,真是神奇的一段解讀,可作為全篇這三人關(guān)系的一段縮影。作者是長期浸淫于家庭關(guān)系的研究么,如此細致而隱澀的探究。風(fēng)箏的線,這比喻真熨帖,同時上文也剛剛寫到玩降落傘放飛,接受起來十分流暢
最后的分歧留下了空間,關(guān)于真相的,關(guān)于“我們”的。
讀這篇故事的標題,我想到了斷背山。而故事內(nèi)容看似不相關(guān),細想起來,都是不被允許的感情。若有若無中,始終綴連。
感覺作者功底深厚啊,古希臘戲劇的片段反復(fù)提及。美狄亞的寓意是什么,去網(wǎng)上查了,才知道跟故事也是暗合的。
————
0.06《似水流年》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75
骨架=事件:搶救——敘述事件經(jīng)過——回溯——繼續(xù)事件后續(xù)——遇到之前的回溯——繼續(xù)后續(xù)——結(jié)束事件
特點=細膩精致,那些幽邃的感覺,以普通而細致的細節(jié)自然呈現(xiàn)。伏線伏得自然明顯,后文自然綰合。
想法=看這篇故事,我想起了巖井俊二的《情書》,一個男人的逝去,將兩個女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終于可以走出這段感情去接受未來;一個,終于明白曾有人真的在生命里出現(xiàn)過,而后走得悄無聲息。活下來的人,是不是因為背負了兩個人的過往,所以活得沉重不堪?終于有理由掙脫,卻是因為對方曾經(jīng)的背叛,卻只是一種扯平而不是真的釋然。作者筆下,感情那么稠厚,讓人無法自拔,唯有被背叛才能掙開。
香煙盒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伏筆;第二次,綰合上文,也綰合兩個女人。
在胡同里徘徊半天,才知道對面有門。這隱喻也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我”終于可以從這段過往中走出。第二次,走出。
————
0.05《敗犬革命》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37?channel=singlemessage
骨架=兩條線索并進。最后并沒有什么結(jié)論,也無所謂結(jié)局,但因這個故事本就是講進行中的生活的,那么讀者就默認參照自己的生活,將故事補充完整。
兩條線對比,又相生相成。這本來就是一篇不斷對比,而后不斷推進的故事吧。開篇就將兩性做比較了,后文路徑延續(xù)。
特點=
1.有種歡脫的氛圍,話語淺顯,又切實準確,有功底。
2.幽默里藏著現(xiàn)實。讀起來的確是現(xiàn)實的,但并沒有沉重的壓抑。
3.議論多,都是一些相對應(yīng)的思索,故不覺得脫離故事。
內(nèi)容=
【結(jié)尾二人在陽臺上的默契靜默,有了那么片刻的殊途同歸之感。只是,接下來的路還是要走下去的。每個人有他的路,也許沒有那么好,但也沒有那么差,總不要違心吧。】——這篇故事,對現(xiàn)下的年輕人來說,大概是頗有共鳴的。畢竟優(yōu)秀和墊底都只是少數(shù),中間的大多數(shù),就像故事里的人物一樣,折騰著,有著所謂初心,也迷茫著。其實這篇故事有那么點雞湯的味道,最終的“漫無目的”“心無雜念”的片刻,安撫了人心,但事實上,讓人規(guī)避了去面對和追問。
————
0.04《量子姑娘》http://www.lxweimin.com/p/cd8639f6586c
有趣的故事,“頂著脖子滿世界找腦袋”——梗的深挖,作者自己一定非常喜歡這個梗,所以會有搞笑的設(shè)想。
第7部分,有結(jié)合對現(xiàn)實的思考:如果與一個人相愛,是否可以完全不計他身后一路如何走來,只愛他的現(xiàn)在和將來?
(我寫的,想深沉,卻總是無法輕松明了地表現(xiàn)出來。但這篇故事,示范了如何將思考融化在人物的抉擇里。)
如果要說有什么不足的話,以我的水平,看不太出來。勉強說一兩個,不知對不對。
一,結(jié)論性語句比較多。這就是第一人稱的短處了,敘述人不能看到太多確切的。如果男主自己都想得那么明白了,那其實就已經(jīng)脫離人設(shè)了。
二,人物形象略感單薄。
————
0.03《再見永無島》http://m.wufazhuce.com/article/2619
飛機先生自述+場景引出“最好的朋友”→雙面敘述,“我”與朋友“偶然”的相處:有趣的無趣的,大事小事→單面敘述,只寫“偶然”角度→敘述從回憶接軌當下的現(xiàn)實,暗示“我”已經(jīng)不在了。“偶然”才是我。
亮點=
1.往日時光的敘述細致感人
2.對面落筆,將對方的視角作為第一人稱,最后再接軌到當下,自然揭示這敘述的巧妙角度
3.將對方的視角當做自己在敘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愧悔和深切追思
主要伏筆=
小木劍、龐加萊重現(xiàn)、看手相的生命線
————
0.02《超人之子》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49
類型=灰色,虛構(gòu)
骨架=
多種內(nèi)容交替:“害怕變成自己不喜歡的那種人”、空虛迷茫、孤獨到滿足于游戲中的交流和跟小偷短暫的交流——感覺有些雜亂。
人物僅有的那一點超能力,像是酵母一樣,將人物情緒發(fā)酵。
也算一個“兩次弄拙反成巧”的例子,只不過用得比較無趣。
想法=
無甚趣味。
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影射、夸張和嘲諷(不過并不高明。讀起來有趣而令人思細恐極脊背發(fā)寒、生怕自己也是被嘲的人,才是嘲諷高手)。
————
0.01《成年的側(cè)面》http://wufazhuce.com/article/2657
類型=灰色,現(xiàn)實向
骨架=離婚——生活、房間等方面的對比,人物的敘述剖白——二人離婚后典型活動描述——將局外人也繞進局里,也是一種補充。
想法=
伏筆:真的要分析起伏筆來,真的是太多了,通篇都是。是因為全文上下都十分連貫統(tǒng)一吧,不論是人設(shè)還是事件,于是會覺得到處都都是伏筆,后文都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視角:全文大部分是從羅喻角度敘述的。但這是一個上帝視角的故事。羅喻是兩位主角的朋友、家人,夾在中間能看到兩方面的情況。而故事的最后,將羅喻也兜進去了,引出了最初的齟齬。但其實,兩位主角的人設(shè)已經(jīng)十分鮮明了,給讀者一種感覺:不論這件事是否發(fā)生,這兩個人都是這樣的思維和性情,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走到今日的地步。由頭不重要。
人物:羅喻這個角色其實一開始是局外的,就連故事的后來講到他開著別克車去村里的事,其實也跟他無關(guān),是李祿成解讀偏頗。但在此文最末,羅喻表達出來的冷漠,作者已經(jīng)成功地將這個局外人繞進去了。每個人都有保持自身、遠離下陷的權(quán)利,但,不伸出援手,但其實也可以選擇保持悲憫,但他沒有。
感受:兩位主角的人設(shè)是有代表性的,讓人讀起來不會限于故事,像是能看到他們在這段文字之前,和這之后的生活的樣子,沉悶潮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