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自己是有點所謂的憤世嫉俗的,但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憤啥,嫉啥。于是感覺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惡意,而自己就是這種不公平待遇下的可憐人。
于是“抱怨”便成了那時候自己的主題,回憶下那時候自己的嘴臉,估計能夠媲美“祥林嫂”了。
還在學校的時候,就有同學告誡過我,你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有什么樣的言語以及什么樣的行動。然而這句話并沒有刻入我的腦海里,就這樣生生的錯過了。
直至現在遇到了《財富自由之路》這個欄目的時候,才有重新憶起。
一、“這個世界是有靈魂的”
我想是的。你怎么對待它,它也必然以同樣的面貌回應你。就像鏡子一樣,你對它“怒”,它也必對你“怒”。
總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總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最慘的人。其實,這無非是自己自卑心在作祟。沒有人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刻意地去針對你,某些情況下,只不過是他們無意識的表達,就像是別人不要的垃圾,而你卻將其“視若珍寶”的收藏著。于是就更加的憤懣和難受了,對待周圍的世界,就更加的刻薄。其實笑來老師也告誡過我們,當自己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是否應該往別的方面去思考,那一把“萬能鑰匙”,足以讓我們去思考另一種可能。
“自卑”,我覺著這可能就是那一把鎖頭了。因為自卑,所以畏首畏尾;因為自卑,便覺得自己是可憐的;于是悲慘的感覺外面熱鬧的世界,竟然與自己一點都沒關系。自己終于成了一座“孤島”。然后你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相信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這么樣的感受,“你并不孤獨”!
看過了無數的“雞湯”文,其千篇一律的告誡我們要自信和樂觀。但是無論強調了多少遍的這些正面的詞句,依然無所改變。
前面提到的“萬能鑰匙”——往其他的方面去思考解決方案也許最有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自卑”,無非就是覺得自己“不好”。這個“不好”可能是身材,可能是長相,也可能是家世等等。一味的強調正面思考,并不能破“自卑”,只有自己在某一方面足夠好的時候,才有可能破局。
仔細研究下哪些技能知識是自己真正想學和感興趣的,將它和自己聯系起來,賦予它意義,創造對它的“剛需”!只有自己在某一方面足夠強,不怕被比較的時候,才有可能治好“自卑”。
二、“'抱怨'是最應該摒棄的惡習"
抱怨不過是一種因為“無能”而引起的貪念。仔細想想,最近一次的抱怨是因為什么。就我而言,最近的一次抱怨其實就在剛剛:因為報銷的繁瑣,反復被退,搞得實在不耐煩。(后面想想,審核人不過是按照制度辦事罷了,一家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以及個人在適應的過程中,往往都是有陣痛期的,不斷的修正,打補丁,是為了讓這艘船更加的結實)這種感覺就像審核人刻意針對自己一樣!(其實他對誰都一樣的)于是向同事,向愛人抱怨待遇。
但這種抱怨一點用都沒有,無非就是痛快痛快嘴,該做的還是得去做。可是,卻給身邊的人帶來了負能量。如果不能忍受,就離開;既然選擇留下,那就努力的去適應才是。能解決就去解決;不能解決就承受。抱怨只會暴露自己的無能,然后自己放棄了掙扎。
這個世界確實是有靈魂的,你的抱怨,會吸附來更多的負能量;就像你的世界有了霧霾,這會影響到你自己的健康,同樣的也會影響到與你一起生活的人。我們的生活需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生活也需要我們不斷的去選擇,選擇我們的態度,選擇我們用什么樣的面貌去應對紛雜的世界。
經常聽到“價值觀”,卻老是不明白什么是價值觀,后來想清楚了:價值觀,其實是對你而言什么更重要,什么是最重要的。梳理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在生活中多問自己幾個什么更重要,“相對正確”地選擇,為自己的“世界”選擇合適的擺設,為自己創造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以上,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總結一下:
1. 這個世界是有靈魂的,你對它怎么樣它就怎么樣對你,破解自卑的局,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在某一方面足夠的,好足夠的強。
2. 抱怨是最應該摒棄的惡習,抱怨會讓你的世界產生“霧霾”,它是無能的貪婪,能解決就去解決,不能解決就承受。
3. 最后,價值觀,其實是對你而言什么更重要,什么是最重要的。為了讓自己的世界和平,健康,就好好的多問自己幾個“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