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芬蘭教育在短短40余年的發展之后成為了全球第一的教育體系,這源自于它無差別對待的平等精神和啟發孩子發揮想象的自由主張。
芬蘭教育經常被捧上全球第一的神壇,堪稱是征服世界的奇跡教育。作為最均衡、最平等的教育體制,芬蘭人在貌似放棄了精英教育之后,卻依然能夠保持卓越的國家成長競爭力。教育已經成為了芬蘭最炙手可熱的品牌,也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急于洞察的秘密。
2000年以前,芬蘭教育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存在感。20世紀的芬蘭只不過是在瑞典和俄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任何的民族主權和國家自由都不在自己掌控,更談不上什么芬蘭的教育。成功獨立的芬蘭在內患外憂未平之時,決定不惜一切,將教育發展作為芬蘭復興的突破口。“如果我們想具有競爭力,我們需要教育每一個人。這全部是源于生存的需要。”
芬蘭教育在經過短短40年的發展就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其中最核心的價值就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平等精神。在芬蘭的孩子們7-16歲的學業生涯中,絕對不會出現人為區分的差異化教育,所有的孩子們都在同樣的綜合學校接受同樣的綜合教育,知道16歲之后,才會按自身意愿選擇繼續教育的方向和領域。
芬蘭反對關于學生的任何形式的分類和競爭。不論資質如何,他們能夠接受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優待或歧視。“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著,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而每個學習任務都不會有專門的測驗考試,孩子們只在16歲時才會有一次強制的標準化測試。沒有學習競爭的孩子們卻有了更多的合作意識。
相對于孩子,芬蘭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學歷,并且按照超過10:1的比例嚴格篩選,這使得芬蘭有了世界最嚴格的師資標準。每位教師被錄取之后還必須繼續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和實操,始終保持著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愿。對于這點,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里是堅定的擁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
不過有人也會疑惑:這樣絕對平等的公共教育,就算再怎樣的優質完善,恐怕也培養不出什么創造力吧。芬蘭的基礎教育只不過是一些寬泛的介紹概念,不具備強制性的考核指標,而是作為激發孩子興趣方向的引導。孩子們能夠擁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些則會讓孩子們自發地去了解更多,從而出現“教得越少,學得越多”的芬蘭教育另類的差異化風格。
這樣的教育體制也許不會出現太多的精英,因為它本身就不是針對精英群體而制定的。即使只收獲全部的平庸,也不愿為了極少數的優秀而舍棄絕大多數的拙劣。芬蘭人在努力地維持每一個孩子的平等和夢想時,也恪守著作為一個國家的氣度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