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芬蘭
芬蘭這個國家,頻繁出現在我的視線里,是近幾年,越來越多從身邊教育同仁的口中聽到。從各方信息里,也都能看到組織校長老師前往芬蘭學習考察的身影。
“圣誕老人的故鄉”、“千湖之國”、“NOKIA誕生的地方“、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還有獨特的“SISU精神”,SISU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這個詞很難直譯成別的文字,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困境。
過去的芬蘭非常窮困,資源比不上鄰國,在歷史上經歷過被強國瑞典長期的控制,鄰國蘇聯侵占的經歷。由于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以出口,只有將“灰質轉化為GDP”,非常重視人才,使得教育成為芬蘭重要的一環。
介紹芬蘭教育的書不多,臺灣作家陳之華的這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通俗易懂。
芬蘭教育為什么敢稱全球第一?
由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展開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測試中,芬蘭中學生被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
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
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后復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
芬蘭教育的特點
先見林,再見樹
如果把一門學科或技能比做一個樹林,大多數亞洲國家常見的教育模式,是先從學習一棵樹開始,比如學游泳,可能從某一個標準動作開始,一節課下來在水池邊雙腿反復踢打水面,練習基本動作。芬蘭教育則不同,比如芬蘭的”花式溜冰課“基礎教學,老師先在一堂課里示范、教導好幾樣姿勢、技法,而且一個動作頂多教8-10分鐘,就換下一個動作。對于亞洲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老師在一個細節還沒有充分練習的情況下,怎么能繼續教新的呢?
這就是芬蘭教育“先見林,再見樹”的教育特點,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而不是機械地操練、反復地強調標準,以求達到立竿見影見到效果。這樣的做法,運用了多元、重視人性的方法,好處是能啟動孩子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科或技能的了解。并且專注于培養孩子終生學習的能力,達到讓孩子永續學習(Education for Life) 的基礎。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在PISA測驗中,參與評量的57個國家的學生,沒有通過PISA測驗的平均比例超過20%,但芬蘭學生受測的失敗率不超過5%.
芬蘭沒有所謂的“快慢班”或“資優班”,滿七歲入學,學校沒有督學,毫不標榜精英培養,考試次數不多,學校不作排名,老師不作績效考核。
在全世界教育體系都在提倡精英教育,師生群體擁有多種焦慮、競爭成為常態的今天,芬蘭教育卻歸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維,行之自然、不疾不徐、不爭不搶。芬蘭教育專家一再強調,凸顯優秀學生和精英教育,并不會給整體教育帶來最好的結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勵、運用資質優異的學生來幫助一般或落后的學生,使資優生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助于群體社會的平等發展。
工作時數少,上課時數也少
在芬蘭,看不到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人們尊重節假日休息的權利和私人時間。基礎教育的授課時數,最少為每周30個小時,最多不能超過35小時。暑假一放就是2個半月,而且少有暑假作業。
芬蘭中學生每周在下課后平均會花時間練習4小時以上數學的只有2%,而美國這一數據是芬蘭的7倍,達14%,更不用提補習班遍地開花的亞洲國家了。
老師一樣好,不需要評比
取消督學與教師績效考評,讓地方政府自治、教師自主權至上。中小學教師具備碩士學位,幼兒園教師具有學士學位。盡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教育機構的官員們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一樣好!”
老師們會收到不同意見與滿意度數據,讓老師們對于校方、家長、學生等各方反應有全盤的了解和反思,也知道自己教學方法和內容會引起怎么樣的效果和回響。而不是以單一的“甲等”、“乙等”來打考績,或依照人數比例分配下的績效考核。這樣受人尊重和信任的社會地位,使教師成為芬蘭中學生的首選職業。
不讓一人落后,不需要“贏在起跑點”
“平等、品質、公平” 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在老師的心目中,沒有后進班,只有引導班。各專業領域教育研究機構的學者們,一再強調:“我們這樣的小國,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
不僅如此,在芬蘭,還有為弱勢量身定做的教育,比如糖尿病的孩子,或者先天身體缺陷的孩子,老師會學習如何照顧這樣孩子的知識,并讓他們參與到正常的課堂中,學校的設施也會使所有這樣的孩子行動方便,并不會因為身體的缺陷而缺失教育的任何一個環節。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樣的教育基本理念,在芬蘭這個北歐小國得到了扎扎實實地付諸實現。
真槍實彈的生活教育
在芬蘭不同的城鎮,無論是大或者是小的學校,配置給家庭經濟與工藝課的教學設備和器材,一點都不含糊!不僅完善俱全、整潔新穎,還非常重視學生安全防護的配備。一群學生共同炊煮,或者踩縫紉機、織布縫衣織毛線。不分男女打成一片。或者是用電器鋸子切割木頭等,小女生們也不會懼怕落后。工藝與編織,家事與廚藝,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中親自動手去學習。
閱讀是終生資產
閱讀之于芬蘭人,是一種普遍的習慣,對于閱讀的重視程度,就像我們對于數理學科的重視一樣。芬蘭孩子們的每天家庭作業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鼓勵孩子去看自己想看的書,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
芬蘭全國對于圖書館的設計也是匠心獨到,光是市鎮里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就有上千座,還不包括學校、研究機構、公司內部的。不論建筑格局、借還書設備、無障礙空間的設計,還是專業素質和共享理念,都充分凸現了芬蘭的人文精神。圖書館已經成為芬蘭的人文地標。不僅如此,芬蘭政府還設立了深入各地的近200座流動圖書館。以大型巴士為主要載體,行程路線是相對較偏遠的社區和學校。
學校沒有制服
芬蘭所有的學校都沒有統一制服。典型的芬蘭式回答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制服這個問題!”
在芬蘭這個踏實的福利國家,基礎教育根據憲法規定,不僅學費全免,免費供應營養午餐和教科書,居住偏遠的孩子還有政府提供交通費。如果提供制服,勢必還是政府出錢,政府和民眾認為,錢要用在對教育真正有意義之處,如果制服只是為了便于管理,那么學校的教育目的,不就變成先是求管理得好,其次才是關注學生學習嗎?
就像芬蘭一個小鎮的校長反問的那樣:“請問,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制服?還是學習呢?”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正是芬蘭全社會對于教育的重視和態度,以及發生在1970年的重大教改,讓芬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引申出的良好家庭教育,正是打造世界教育第一競爭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