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茶語】戊子日:大千先生的畫與茶

有幸去四川博物院,看到收藏的大量張大千先生畫作,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200余幅,川博就收藏了183幅。在敦煌時間有限,絕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將臨摹的畫作帶回四川后,折疊裝箱輾轉存放。1963年,張大千先生家人將該批文物正式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四川博物院的張大千先生敦煌作品

據記載:張先生每天的日子基調便是:“擺龍門陣”、品茗、逛花園、作畫,年復一年,雷打不動。先生對茶葉的種類不太在意,在大陸,喝西湖龍井茶、廬山云霧茶;在日本喝玉露茶;在臺灣喝鐵觀音。但在茶藝方面卻頗多考究,他平日用紫砂壺泡茶,用陶土燒制的棕色托盤,配竹綠色的茶碗喝茶,兩色相生,如雨后新筍。想象不出來這兩種顏色搭配的效果,不過如果按照大千先生愛喝的綠茶來說,竹綠色的茶碗應該是能更好的表現湯色。這是藝術家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改天我也嘗試這種三色搭配的效果。張大千先生把日子中的情味借畫抒情,創造于1945年的《春日品茗圖》是一幅再現古人品茗品格的佳作,這幅作品曾于2013年亮相西泠春拍。我們一起來賞析這幅作品。

春日品茗圖

畫中是早春時節的一個午后,一高士,手持拂塵,枯坐松下。神色澹泊,悠然倚幾,書卷在側,卻無心卒讀,將目光投向蹲踞在炭爐前搖扇煮水的小童,若有所思。

小幾上擺放著“畚(ben)”,用以儲碗,是《茶經》中品茶二十四器之一;碗已取出三只,量茶用的“則”放置其上。明人陳繼儒在《巖棲幽事》中說,喝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畫中主人備碗三只,大概有客二人,若是連續而至,可謂“得神、得趣、得味”三全了。

備碗三只,茶置于“則”

這是在備茶等待雅客到來前的時間。水還未沸,客在途中,表達了一種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期待,在若有所思中,似乎無所思又有所思:是否在回憶上次相見的情景,還是又想著即將見面的喜悅?高士與童子之間的距離,有一種靜中有動的氣息流動,讓畫面凝結著盼望而靈動。

畫畫和讀書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讀書的習慣一直伴隨到大千晚年。大千先生讀書涉獵很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畫譜、畫論一類的書。他常說,有些畫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讀書才是根本的變化氣質之道。

在創作此畫時,張大千先生已結束在敦煌石室的三載揣摩,居于成都青城山。大千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通透領會融入日子、訴諸筆端,《春日品茗圖》重現了茶道中清、凈、冷、寂的氛圍與意境。

(部分文字資料及圖二、圖三轉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