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作業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作者:艾利克森
選自《刻意練習》P36 -P37
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這也許是有目的的練習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奧爾的音樂學生并沒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適的區間。相反,學生的話似乎表明,他在練習中,只是毫無條理地進行了一些嘗試,并沒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戰,僅僅是做那些他已經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這種方法是不管用的。
我們的記憶實驗在設計之初就避免讓史蒂夫感到太舒服。隨著他增強自己的記憶能力,我會用更長的數字串來挑戰他,以便他總是能在離自己的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特別是,每次他背出來了,我便增加數字的數目;他沒背出來,我便減少數字的數目。這樣一來,我把數字的數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夠背得下來的程度,同時也總在促使他記住只比之前多一個數字的數字串。
對于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不追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比如,業余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著那些同樣的歌曲,看起來,在那段時間里,他已經積累了數十萬個小時的“練習”,但他絕不會比30年前彈得更好。事實上,可能還比年輕時彈得更差。
便簽:
what:不論你在努力什么事情,僅僅是做熟悉和舒適的練習,是不會取得進步的!甚至會削弱我們原本的能力。要想獲得進步,需要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的練習。
why:相信很多人對1萬小時的練習理論并不陌生,世界上從來不缺乏努力刻苦練習的人,但為什么成功者寥寥無幾呢?在生活事務中,有時我們日復一日的練習,并不能讓我們進步,反而有種現狀并不好的感受。今天學習了刻意練習,明白如果只是低水平的,機械重復式的練習,不管是1萬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都不會成功。如果想要進步,需要走出舒適區,接受進一步的練習。
how:走出舒適區的步驟
1.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
2.反饋與調整: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復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及時調整練習。
3.保持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來逐步地塑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做到一些過去不可能的事情。
where:適用于工作能力的提升,專業技能的提升,任何需要自己走出舒適區的人。
A1:我從一年前就是瑜伽愛好者,由于身體天生筋骨比較硬,瑜伽體式練習會伴隨著酸疼還有局部抽筋。那時我覺得只要堅持練習就會有效果,也會經常鞭策自己要堅持練習,但身體柔韌性效果始終沒啥進步。
反思:
目標不夠明確,比方說兩年內練習瑜伽可以劈叉。我下肢的柔韌性不好,應該多做一些關于腿部的柔韌練習,針對初級學員的課從難度低的開始練習。
應該根據身體的反饋,身體酸疼的厲害下次課改成陰瑜伽這樣拉伸為主的課,而不是什么難度的課都上,自己疲勞感增強又做了無用的練習。
沒有保持練習的次數,瑜伽的進步是循序漸進,需要打破很多舒適感。特別是做的不到位的體式需要工具的輔助,而我并沒有針對自己調整。比方說預約私教老師。
A2:
目標:到2021年6月1日前,和孩子一起學完KET核心詞匯這本書。能熟練聽和讀。
行動:
1.每天按照類別學習詞匯,每天一個單元的熟讀,時間不低于20分鐘。比如食物和飲料,運動類,顏色,房屋與家,服裝與配飾等。
2.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練習,在晚上睡覺之前,孩子躺在床上輕松進行這個練習。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的次數來練習,不熟悉的單詞標注,下次重點練習。
3.書上提供二維碼,有音頻,發音標準。聽孩子跟讀,注意發音,每天和孩子反饋,哪個單元掌握的比較好,哪個單元不感興趣,為什么?如何改進?增加趣味性讓孩子的練習更有效。
4.打破舒適區:這樣大量的聽讀練習,專注力需要集中和延長,是一次全新的練習嘗試。
可控:按期完成,獎勵兒子,去御鮮坊吃他最愛的碳烤帝王蟹。
教練點評
哇~ 拆的這本。這不是一個行動步驟非常明顯的拆頁,刻意練習也不是比較好拆的書。需要自己有很強的整合How的能力。不過只要方法好,是可以挑戰的!
what 和why都還好,get到走出舒適區這個點。
How如何走出舒適區,我看了是不大明白。
從拆頁看,要點在于:
“隨著他增強自己的記憶能力,我會用更長的數字串來挑戰他,以便他總是能在離自己的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發揮出自身的能力。”? --- 知道目前的能力極限是什么(舒適區),并挑戰這個極限,并且不能太難,要距離能力極限不遠。
“我把數字的數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夠背得下來的程度,同時也總在促使他記住只比之前多一個數字的數字串。” --- 注意在達到新增難度之后,繼續增加難度,并永遠保持在只再難上一步而已。感覺就像驢子前面吊著的那個胡蘿卜一樣~ 引導驢子永遠往前多走一步,又不會因為太遠夠不著而放棄。
所以按照上面從拆頁中找到的,可以自己整理出什么步驟,去走出舒適區,挑戰學習區呢?當然也可以結合你自己拓展出來的東西~ 但給到的主要的方法不能丟。
A1標準:鮮活、故事、反思、對應?
A1禁忌:泛泛而談
A1要講一件具體的事情(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而不是敘述一個情況~~~
不是忘了,就是表達不夠明顯,需要修改哦~?
反思根據自己的How做了對應思考。
A2 目標是用走出舒適區的幾個步驟,在2021年6月1日之前,和孩子學完這本詞匯書~ 有明確截止日期了,很棒。用每天增多一點的辦法來背詞匯,是不錯的方式。
步驟確實是一種練習計劃,但與拆頁中給到的方法 --- 明確自己的舒適區,然后增加難度,每次挑戰比能力極限多一點,但也只是一點,不會夠不到-----并沒有找到多少對應之處。
結尾增加了一個獎勵,增加可控的一種方式,可以的~
用心的在寫這份作業,但對于How的邏輯我并沒有看懂,保持開放的態度吧
鼓勵四分
提到的這些反饋,請再琢磨一下,下次作業中對照檢查。
江浩作業
一:拆頁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井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
慢慢地,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回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欲望出現。最終,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還是在你家院子的車道上,習慣誕生了。
二:標準答案
I便簽
what
該拆頁講述了在大腦中誕生習慣回路的步驟。
how
1:確定暗示
可以通過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參與人物等因素來分析在出現該習慣之前,是哪種因素在暗示大腦,要進行接下來的習慣。比如很多人每晚上躺在床上就會打開手機玩游戲,那么“晚上”,“躺”,“床上”都有可能是該習慣的暗示。
2:找到慣常行為
慣常行為即自己需要培養的或者改變的習慣行為,一般可從身體,思維,情感三方面分析。比如上步中的“玩手機游戲”就是慣常行為,屬于身體方面的動作習慣。
3:確定獎賞
人在做出某種習慣行為之后,必定會出現類似的獎賞來讓大腦得到滿足。所以可以用各種獎賞做實驗,來確定到底是什么渴求在驅動慣常行為。比如上步中,通過“玩手機游戲”可以讓自己感覺放松,刺激。這種“放松,刺激”屬于情感思維上的獎賞。
why
拆頁通過分析習慣回路的三步驟,解決培養新習慣或者改變舊有習慣的問題。
平日生活中,自己常常被一些壞習慣所困擾,比如熬夜,不自主的玩手機,喜歡甜食。這些習慣長時間的積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也嘗試過改正這些壞習慣,但是從來沒有站在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習慣的形成。常常自己心血來潮,一時興起,要改掉某個壞習慣,卻基本以失敗告終。
通過學習拆頁,分析習慣回路的形成,可以做到對癥下藥,有據可循。對習慣的改變有了科學的認識,改變習慣會變得更加容易。
where
適用于個人培養新習慣或者改掉舊有習慣。
A1便簽
故事:
起因:
今年養成了一個吃甜食的壞習慣,常常在工作日下午去便利蜂自助超市買甜點或可樂,然后去找同事邊吃邊聊,吃完后再回到工位。
經過:
經常性的吃甜食使得體型越來越胖,每次吃完都懊悔無比。自己常常下定決心戒掉這個壞習慣。采取行動如通過多喝水讓自己有飽腹感,搬到離自助超市更遠的辦公區,同事監督與懲罰等方式。
結果:
未戒掉壞習慣,繼續吃甜食,身體越來越胖。
反思:
沒有摸清楚自己去買甜食這個習慣的暗示是什么。比如通過多喝水讓自己有飽腹感,是假設自己餓了的暗示下,做出該習慣。那么有時候不太餓的情況下,自己依然去買甜食。
對于大腦為何渴求去做這個習慣,即大腦獲得的獎賞是什么,也沒有進行分析。自己買完甜食后,同時會找同事聊天。平時工作內容枯燥,很少與他人說話,那么或許自身只是想要找人聊天解悶,這樣大腦就會愉悅。而買甜食只是一個順帶的習慣行為。
A2便簽
目標:
利用分析習慣回路的三個步驟,在接下來一個月內,養成每日早起在7.30下樓,跑步1.5km的習慣。
行動:
1:確定暗示
(1)時間暗示:根據自己作息時間,定7點20的鬧鈴提示自己十分鐘后要進行跑步。
(2)環境暗示:每日睡覺前,將跑鞋放在床邊。
(3)參與人物:每天早上讓朋友在7.00左右定時提醒自己要跑步。
2:找到慣常行為
7.20鬧鈴響起,快速準備,下樓跑步。
3:確定獎賞
每日跑完后,將跑步記錄發到朋友圈,獲得朋友點贊。可以作為自己的獎勵。因為自己喜歡別人的肯定。
教練點評:
哇,這是個what拆頁啊,大腦誕生習慣回路的步驟不是我們可以行動的步驟,這個名詞變動作的轉化棒棒的~
How通過躺在床上玩手機的行為為例,說明了識別回路形成的步驟。
可以精進的點是:3W1H之間的銜接,尤其是How,首先明確做出確定、找到、確定的幾個動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如何利用習慣回顧的形成步驟來養成好習慣或改變舊有習慣?還是僅僅識別到具體某個習慣形成過程?然后再給出具體步驟。
另外如果是利用它來養成習慣,是不是三步就夠,可思考是否還需要做其他進一步動作?
why很棒,通過分析習慣回路的形成,科學認識,對癥下藥。
A1
激活的經歷是沒能成功的戒掉一個壞習慣,和How的步驟進行對照是沒能精確識別暗示,沒能分析到這個習慣背后的渴求~ 非常棒,然后呢?感覺沒說完呀~ 識別暗時和分析渴求就能知道怎么做嗎?比如所以沒能做出正確的方案~
到這周,其實也可以給到一個A1+了,如果回到當時,如何使用這個方法來戒掉吃甜食的習慣呢?思考到這兒已經水到渠成了~
A2 挺棒的,如果死磕邏輯的話,還是覺得行動和目標不太對應。
按照這個目標,行動步驟是當下通過三步找到養成習慣的方案,然后還有一步是接下來三十天,每日行動~
精選作業~
橙子作業
R:選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微信讀書 P176-179
刻意練習可以簡單地記作3F原則。
第一個F是指專注(focus)。一個高爾夫球手練習的時候,他的教練過來問他:“你在干嗎?”“我在訓練呢。”他回答道。教練說:“你根本就不是在訓練,你是在玩。你打球的時候并沒有專注,你沒有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動作;然后不斷糾正自己,去建立更加強大的心理表征。”
老虎伍茲在獲得了8次世界冠軍之后決定從頭開始練習揮桿的動作;科比可以一個人在球場,把一個枯燥的動作重復無數遍,他曾經問過這樣一句:“你有沒有見過凌晨4點的洛杉磯?”
第二個F是指反饋(feedback)。一定要獲得反饋,找個人告訴你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個私人教練。有一位70歲的老人,突然想學空手道。他找到艾利克森博士:“我知道你在研究刻意練習,你能不能告訴我,像我這樣的還能不能練到黑帶?”于是,他們制訂了一個計劃,來幫助老人家拿到黑帶。他們給這位老人找了一個私人教練,不斷矯正他的問題,不斷設置任務、練習。這位老人每天用大約5個小時來練習空手道,5年后,他在75歲時就拿到了藍帶。按照這個節奏,他有望在80歲時拿到黑帶。
還有一個人,跑來跟艾利克森說他想成為高爾夫的專業選手。艾利克森問他:“你打過嗎?”“沒打過。”他回答道。“沒打過高爾夫,那你從事過別的什么運動?”作者追問。“沒有。”他說。他什么運動都沒從事過,就想成為一個高爾夫的專業選手。于是他們一起制訂了一個計劃,找了個專業的人幫他。他真的在短期內突飛猛進,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力量。
第三個F是指糾正(fix it),就是在發現有問題時及時改正。反饋的作用是讓你發現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就是要改正它。我中學的時候打乒乓球,純粹就是玩,每次上臺都跟人比賽,業余的人都很喜歡打比賽。結果一到大學,遇到幾個專業選手,發現根本打不過人家。專業的同學就告訴我:“你的每個動作都有問題,每個動作都差一點點,你肯定打不過我啊。”通常,他們的方法是:比如今天下午就練正手弧圈球,那這一下午不干別的,就正手弧圈球“啪啪啪”使勁打。這個練好了,下次再換反手推擋。我乒乓球進步最快的時候,就是在西安交通大學讀書跟這些專業選手在一起訓練的那段時間。你會發現,雖然很枯燥,沒有打比賽有意思,但是練習才能讓你進步。我到現在腦海當中還存有那個畫面:天已經黑了,我們幾個人還在球場上,不停地“叮咣,叮咣,叮咣……”
I:
What:運用3F原則,即訓練者通過專注訓練、獲得專家反饋再到不斷改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可以有效精進技能,甚至成為行業專家。
Why: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有人天賦異稟,自己卻如此平庸。為什么有人可以迅速掌握一個技能,自己卻學得舉步維艱。為什么已經在某項技能訓練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卻收效甚微…
這些皆因對訓練這件事存在誤區所致。悲觀上,認為能力主要受到基因影響,訓練不會起到太大作用。樂觀上,認為只要練習的時間足夠長,或是自身足夠努力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績。
實際上,“天才”也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而訓練想要達到效果,是要講求科學方法的,接下來介紹一下基于3F原則的刻意練習法。
【how】
1、 專注(focus):心無旁騖地練習。
訓練時,最好可以拿出大塊的時間,避免干擾,可事先將手機靜音,以及收拾干凈周遭環境,確保可以只專注沉靜于當下練習。
比如瑜伽習練,專注于呼吸,體式要領,不要被其他的思緒或雜事干擾。
態度端正,只有認真對待每一次訓練,在訓練時琢磨要點,不斷推敲,演練,才能讓每一次訓練有效果,讓每一次重復有意義。
比如,每次拆便簽,都要對照每部分要點進行梳理,切勿隨性為之。
2、 反饋(feedback)需要一位專業人士,及時幫你指出有待提升的地方。
閉門造車的詬病在于,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局限并不自知。而一位專業的教練可以有效規避這個問題,及時提供有效反饋,幫助你發現自身差距,明晰努力方向。
比如,每日一拆后,教練及時反饋蘋果洋蔥。
而在無法找到一位合適的教練時,可以通過不斷進行自我檢測的方式,獲得有效反饋。
3、糾正(fix it):針對反饋的問題,按照專業人士的要求進行調整修正。
比如瑜伽動作不規范,要按教練要求的發力點,對動作進行調整,直至達到標準。在下次做動作時,主動提醒自己要點,如果仍然不到位,仍需按照教練指示調整,直至動作越來越規范。
Where:
這個原則適用于在該領域內,最杰出的從業者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水平,并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
比如音樂(各種樂器)、舞蹈(芭蕾、拉丁舞等)、益智類(象棋、記憶力等)、運動(各種體育賽事等)。
同樣的,也適用于認知復雜度較高的領域,比如醫學診斷、軍事技能、語言學習、寫作等。
不適用于放松,以游戲、娛樂性為主的上述活動事項。
A1:
故事:
起因:2020.11.08-20:00,RIA訓練營正式開營。
經過:到此刻,2020.11.24-22:30,17天時間里,共完成17份作業,拆解便簽11則,總結復盤2次,累計碼字過萬。翻開每一篇作業,都有教練精心細致的評語。或肯定,或不足,或鼓勵,或期許…也有來自同修的反饋,以及自己的迭代。
結果:短短半個月,沒想到自己可以付出這么多時間精力用于“每日一拆”,而收獲更是始料未及。思考深度在一次次折磨中更精進,文字表達在一次次歷練中更順暢,便簽寫作在一次次重復中更清晰,知識積累在一次次拆用后更深刻。
反思:
1.作業以來,第一次在A1中激活了正面例子,感觸頗深。訓練營完全詮釋并有效運用了“3F”法則。每日都有早課解析知識要點,而且每次作業都有專業教練負責的反饋,會迅速知悉自身不足,明確改進方向,及時糾偏,不斷強化,精進之快,肉眼可見。當然,也還因為有了自己被激活了的“專注力”,特別幸運的遇到一位嚴格又不失幽默的教練,在她溫柔的刺激下,我都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再投入點兒。
2.以前自身在刻意練習方面重視不足,需主動應用于學習工作技能的精進提升上。
A2:
目標:2020.12.1—2020.12.31每天拿出1小時,對操盤技法運用3F原則進行刻意練習
行動:一. 從現有操盤類書籍中選擇兩本最想學習的
二.時間段盡量固定,暫定20:00——21:00
三.運用3F原則刻意練習:
1.專注:
a.盡量保證免打擾,手機靜音,除非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其他的暫時不處理;
b.打開番茄鐘軟件及背景輕音樂,設置2個30min(25min工作,5min休息)的番茄鐘循環;
2.反饋:
a.自學反饋:運用弗曼學習法,檢驗對技法理解是否正確
b.實踐反饋:在實戰中檢驗,運用是否得當,并做記錄
c,專家反饋:拜個師?目前好像有點難度,抖音平臺,發掘一下比較精進的纏論研究者
3. 糾正:
a.自學反饋:對講解過程中的卡殼,停頓,遺忘,困頓進行查缺補露。
b.實踐反饋:判斷失誤的交易,分析原因,總結心得,以免下次再犯。
c,專家反饋:待挖掘。
四.每日記錄學習心得,先實行30天。
教練點評:
非常棒的Why,場景提問,積極消極的兩種錯誤觀念,引出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3F原則。
How保持作者原有關鍵字,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讀,why也越來越多思考,最近都在尋找不適合的親狂光,棒~
A1結果來個大排比,收獲很大呀,開心。A1有點感慨的意思,精要來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更著重對應3F,專注有沒有,反饋是否有效?迭代如何做的?~?
A2行動中還套用了好幾種之前學到的方法呢~ 花槍耍的妙~
關于反饋,待挖掘,特別提醒,從作者原文中看,專業的專家的反饋特別重要呢~
實際上這確實是比較難實現也易放棄的~
我也不知道該咋做,但知道它很重要,值得花錢,花臉皮,花精力嗷~
春艷作業
共情傾聽《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P10-11
當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讓我感覺更差。
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說我的感受毫無道理。
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傾聽,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我機會讓我多說說我的困擾,我會感覺沒那么郁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面臨的問題
我還可能會對自己說:“老板平時還是不錯的……我當時應該馬上認真處理那份報告……但我也不能假裝這件事情沒發生……好吧,明天早點到公司,先把報告寫完……不過,到他辦公室交報告的時候,我還是要讓他知道,他昨天那樣對我說話,讓我很難過……另外,也讓他知道,以后他對我有看法,最好單獨和我談。”
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適用。如果我們也能傾聽孩子,與他產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但是,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說產生共情的語言的,因為它不屬于我們“母語”的一部分。我們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經歷。為了能流利地說出這種接納他人的“新語言”,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操練。
下面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
1.安靜專心地傾聽。
2.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哦……嗯……原來是這樣……”
3.說出他們的感受。“這件事讓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了給你吃。”
【I便簽】
what:這個拆頁教給我一個通過傾聽-反饋的方式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方法。
why:沒有尊重的傾聽,就不會有人愿意去表達;沒有對感受的認同,孩子就會覺得你不理解我,導致親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沒有對感受的定義,孩子就會搞不懂自己的狀況,無法學會面對感受,調節情緒的方法。所以,我希望學習并且使用它!
where:親子間的溝通,其實夫妻間、同事間、朋友間的溝通也可以使用,畢竟人人都需要情感認同。
how:
1.尊重地傾聽。與對方并肩坐在一起,看著他的眼睛,如果對方情緒激動,也可以有些安撫的身體接觸,例如,拉著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輕輕地撫摸后背...然后管住自己的嘴巴,打開自己的耳朵,認真傾聽。
2.積極地回應。回應的語言無需太復雜,只要簡單的“嗯”“哦”“這樣啊”...去回應。一定要及時,證明我們在用心傾聽,而且是聽懂了的!
3.定義感受。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孩子當時的感受,并把這個感受用一個詞來定義。例如,“哦,那時候一定感覺很尷尬”,“他那樣說一定讓你很傷心。”類似的。
4.用幻想去實現愿望。用幻想的方式幫他實現,即便我們知道不現實,但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我們是真的懂他們,是真的認同了他的感受,是真的被理解。這樣,親子關系才會更好,孩子才會更愿意跟我們表達心聲,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愿意傾聽我們的建議。
【A1便簽】
故事:
前天晚上睡覺前,大寶跟我說“媽媽,我討厭上學!”
我一聽就炸了,屁大點小孩才上學幾天就厭學,這以后還了得!但還是耐著性子跟他講“上學多好啊,有同學一起玩,還能學習新知識,你們王老師也很好啊...”
還沒說完,大寶就搶著說“可是老師總是冤枉我,同學也很煩人,總是撩閑。”
“老師冤枉你?那也一定是你哪里做的不好,再一個,同學撩閑你不會不搭理他么!好了好了,快點睡覺,明天又起不來了!”
結果,大寶很生氣地說“哼,媽媽你也不懂我!”
反思:當大寶想要跟我吐露心聲的時候,我卻沒能安靜地傾聽,沒有尊重孩子,是我關閉了我們之間溝通的通道。其次,我沒能耐心地聽他講完就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用簡單的回應,也能讓他感受到我是在認真聽我在尊重他。第三,他當時的感受一定非常糟糕,我不僅沒能幫他弄清感受,更是在雪上加霜,讓他感覺更糟。最后,他是多么希望有人理解他,希望老師不再誤解他,可是我的表現卻讓他徒增了一個不理解他的人。
【A2便簽】
目標:接下來的一周內11.30-12.6,每天使用認同感受的方法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行動:每天晚上故事時間之后,跟兩個寶貝繼續安靜地坐著,分別問問他們一天中開心的事和不開心的事。
1.全神貫注地用心傾聽孩子,看著他們的眼睛,摟著他們的肩膀。
2.孩子說的過程中積極回應,用“嗯”“哦”“可不是嘛”等等去回應他們。
3.說出他們的感受,這樣才會讓他們覺得我是真的懂他們。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一起編一段實現愿望的咒語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教練點評
解讀的很棒~
看來拆頁有感覺哦
對于幻想實現愿望,學習者可能會不太明確,或者自己對這個點可能沒有太理解或認同~ 當然,這一點和其他三步不同,它得適用邊界稍窄一些
不認同的話,可以只用上面幾步,或者自己改良哈哈
A1例子超棒~ 反思也挺到位
A2目標場景固定在晚上故事時間之后,談心聊天的時候,比隨時提醒自己休息共情傾聽,更可控哦~很巧妙~
非常棒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