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 | 企業內訓師培養只是花錢的項目嗎?

我在2005年接受了TTT Master Trainer的認證,至今已經12年。

近年來,隨著企業對TTT(培訓師培訓)的需求越來越大,我開始意識到,我學到了一項如此重要的技能。

曾經有一位企業大學的高管說,他感覺今后所有的培訓都將是TTT(培訓師培訓),因為無論是師傅帶徒弟,領導管下屬,服務提升、營銷業績,歸根到底都需要培訓師技巧。他用的“所有”這個詞,似乎瞬間將比例提到100%,這讓我心里一驚。

前幾日與一個客戶探討2017年的內訓師團隊培養方案,她一直笑稱自己在培訓管理上屬于理想主義者,不滿足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靈活,更追求高瞻遠矚的完美。雖然也許并沒有真正的完美,但這種理想主義,卻促使她和她的團隊不斷思考和探索內訓師發展之路。

這次溝通對我啟發很大,在這里將部分內容整理出來,由于我所接觸的大多是金融服務業,行業特點明顯,仍希望供企業管理者、內訓師們借鑒參考。

01

企業先天基因

決定了內訓師是否重要

我所接觸到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的組建了內訓師團隊。

然而內訓師們真的在發揮這種“內生力量”嗎?這就得看看企業基因是否有“內生力量”這個染色體。

信用卡現在幾乎人人都有,它是一種快速迭代的產品,你辦的可能是汽車卡,她辦的是攜程卡,過了幾年你可能注銷了汽車卡,重新辦了星巴克聯名卡……

某銀行的信用卡品種多、覆蓋面廣、市場反饋好,他們的員工對自己的信用卡產品特別自信,因為他們不是簡單模仿市面上的他行卡種,而是自己通過對市場的調研、對客戶的研究,來推出每一個新卡種。

正是因為該行信用卡業務的獨特性,很難從外部獲取培訓資源,因此必須要發展自己的內訓師團隊,來總結提煉出自己的信用卡產品知識,傳遞給員工成為銷售技能,從而轉化成商業成果,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需求。

因此這種“內生力量”的基因,決定了他們的內訓師團隊極為重要。

我所遇見的內訓師們,待遇也各不相同:有的培訓結束之后根本沒課可上;有的卻專門被安排多少天工作時間來完成內訓轉化,還享受培訓津貼,培訓評估成績被列入績效考核,同等情況下優先考慮提升……仔細想來,這都和企業基因有關。

02

企業發展階段

決定了內訓師如何培養

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內訓師的培養土壤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在企業的初創期、擴張期,常常需要應接不暇地解決各種問題,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來反思,因此無暇去做內訓師團隊培養。

一旦企業遇上發展瓶頸期,這往往是內訓師團隊發展的契機。

例如,前幾年由于某個地區出現了經濟崩盤,同時銀監會停止審批新網點,某地方銀行持續了幾年的快速擴張期戛然而止,業績受到很大影響,為了突破業績發展的瓶頸,開始引入咨詢公司。

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咨詢項目小則幾十萬,大到幾百萬。

做咨詢項目是個無比折騰的過程,折騰完了,更崩潰的是,咨詢公司一走,立刻打回原形,原來是怎樣還是怎樣。為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外求無效,便轉為內求。

然后企業又進入了下一步探索期,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到底有些什么積累,哪些是值得傳承的。在這種情況下,內訓師團隊應運而生。

當看到內訓師的培養計劃發出來,大部分報名的都是有著強烈自我發展意愿的員工,因為內訓師培養項目在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之前,首先是員工個人能力受益。

事實也是這樣,內訓師團隊建設的第一年,課程往往聚焦內訓師在個人表達呈現方面的訓練,幫助提煉個人經驗。內訓師項目中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個人,獲得各種發展機遇。

但是如果內訓師項目只培養了個人,而未對組織產生價值,這個項目顯然是無法交代的。

于是,內訓師團隊建設的第二年,往往開始探索組織經驗的提煉。這時會想辦法邀請業務部門老大參與到內訓師項目中來,貢獻想法和建議,從部門和條線開始著手整理組織經驗,希望內訓師團隊能夠幫到業務部門績效提升,從而更加凸顯內訓師項目的價值。

第三年,進一步探索內訓師團隊發展,似乎既要提煉組織經驗,又要發展員工個人能力。

于是內訓師項目開始趨于成熟,設計也復雜有趣多了,例如:

第一階段:通過各種形式,篩選真正有意愿有能力的內訓師人選;

第二階段:以業務為單位,以課程為單位,來打磨精品課程,有時會以課程開發或者課程大賽的形式來進行。這一階段以內容為主,暫時忽略人的表現力,因為一個課程出來是希望復制給多個內訓師的;

第三階段:同時聚焦業務內容,更聚焦人的表現,既出人,又出課。往往會組織講師大賽,真正達到組織經驗傳遞和人才培養的目的。

03

內訓需求大小

決定了內訓師貢獻的價值大小

內訓師團隊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打造,花去的物力、財力、時間不計其數,那如何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產生價值呢?

內訓需求越大,復制和傳播越有意義,內訓師越能貢獻價值。

例如保險行業的培訓一直做得很好,這里面有個很重要的需求就是保險從業人數眾多,產品迭代快,業績導向明顯,反過來促使內訓師團隊生生不息。

大多數銀行在做轉型輔導時,一開始都借助于外力,一兩年之后,在合作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來,便也開始把方法技術內化給內訓師們。

然而真正要把內訓師用好,需要做各方面的協調,例如工作時間調整、匹配額外的人手、相應的津貼、制度、及時的跟進和幫助等等。

無論是企業的培訓部門還是企業大學,都希望真正地助力企業發展,成為幫助掙錢的部門,而非只是花錢的部門。

這個角色轉換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探索的過程,而內訓師團隊建設項目正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探索,在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不斷體現自己的價值。

--- E N D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取經行動641/1001(17.6.22) 培訓管理中常見困惑有哪些呢?你們是否遇到過? 1.培訓成本看得見,效果...
    石林萍閱讀 1,263評論 4 13
  • 讀東野圭吾先生的《白日行》,讓我想到了拼圖游戲。 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中,我們跟隨作者一點點拼出了事件的真...
    張曉慈閱讀 1,165評論 2 1
  • 【03/12/2017 周日 第192天 丁酉年 二月十五日】 ?靜√智√勇√仁√強√禮 小結。 √今天我還是早早...
    媽媽熊閱讀 152評論 1 0
  • 這章講了李陽瘋狂英語以及家暴對他及事業的一些傷害。 with earphones slung stylishly ...
    FIONA_fb89閱讀 116評論 0 0
  • 人對自己的身體感知其實是很敏感的 前日對接完工程,開完會,剛坐下便覺得整個人渾身酸疼,那種感覺來的莫名其妙 當時還...
    七月王木木閱讀 23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