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聽到有人抱怨,時代發展得太快,剛學過的知識卻很快就過時了。不但動搖了他自己學習的積極性,更是也影響了作為聽眾的你。或許你也在思考,我到底該如何學習?或者甚至于想到,學習可能也沒有什么用處吧?
所有帶著這樣疑問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
這本書中有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臨界知識”。這個被查理·芒格稱之為“普世智慧”的基本知識,將是我們所要學習的重點。
在讀這本書時,我給自己提出這樣三個問題:
問題1:什么是臨界知識?
問題2: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問題3: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希望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能夠理清我們對于如何學習那些不過時的知識,并指導我們的實踐,給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01
臨界知識是指那些重要而基本的規律,這種知識可以發生裂變,對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進行指導,解決很多的問題。
這種知識最大的特點是,他不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重要的,它是一種思維框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模式。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都可以拿它來直指人心,讓人們找到解決這類問題最基本的方法。
所以說這一類的知識才是我們需要重點學習的知識,因為它放在什么時候或許都不會過時,其他的一些所謂的信息或知識不過都是由他生發而出,在它基礎之上再成長起來的。
所以在學習這一類知識的時候往往會耗費我們一些時間,需要我們去仔細的甄別,比如說針對一個行業,就需要我們去學習這個行業最基礎并且最重要的那幾本經典教程,以掌握這個行業或學科最基本的臨界知識。
02
學習臨界知識。
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心態:
第一,建立綠燈思維,積極的考慮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收起我們的主動防御,而應該最大限度的用空杯思維來接納新知識。
第二,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著重打通我們知識的阻塞,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時候,我們要能夠以慢為快。
其次,我們要有改變我們學習的方法:
第一,反思,以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最重要的是反思我們做事時思考的過程。
第二,以教為學。在我們給其他人傳授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想要打通我們所有知識中的阻塞,要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把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所以這時候將更有利于我們自身的學習。
第三,刻意練習。我們在不斷反思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我們在反思我們在做同樣一件事時不同的心理狀態,通過對不同心理狀態的反思,讓我們重構了我們的心理表征,這時候將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反饋和改善我們在做事時所犯的錯誤,或總結我們完成此類事情的優勢,這將會幫助我們更有效的提高我們的能力。
最后,我們還要發揮持續執行的學習方式:
第一,如實記錄。也就是,我們要記錄清楚,自己在學習或做事時,自己當時實際的心理狀態和思考過程。這將在我們復盤時,可以更加準確的找到我們曾經出現的問題。
第二,定期回顧。不斷的回顧自己曾經如實記錄的做事過程和思考歷程,將會有助于我們重建我們的心理表征,更好地調整和反饋我們的行為。
第三,付費購買。這時候我們所購買的不光是知識本身,有時候更多的是幫助我們購買了時間,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不斷學習和提高。
03
運用臨界知識。
在運用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白,其實用簡單的基礎規律可以解釋復雜的世界現象,我們必須本著這樣一種世界觀,才能有助于我們去運用臨界知識。
對臨界知識的運用過程其實是一個熟練的過程,我們要在不同場景和不同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臨界知識來檢驗其有效性,同時也幫助我們構建起心理表征,更好的解決此類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每一次都要思考存在于現象之外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然后找到對應的臨界知識來思考并解決它。
這一切也就是我們要有底層規律的思維,不要只看問題的表面現象,要不斷的思考,是知識深入化,找出藏在事物背后的底層規律,也就是那些看不見的設計,并思考它。
04
在現在這個時代,每天所產生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利用或者學習的信息量,那么正是在如此繁雜的世界當中,我們可能更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以慢為快,來學習那些最基本的臨界知識,并以此來指導我們的思考,把我們的思考引入深入,從不斷繁復復雜的現象背后找到最底層的規律,并且試圖去解決它。這時候,或許我們就可以擺脫,知識學了就忘,學了就過時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