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專欄是《順心:職場情商激活碼》的延續(xù)。本文是公關夫妻皮皮仲與婭婭文解讀情商實踐過程中,“高效溝通”練習的第十一篇文章。
人在職場,每天都要清晰、有力地“說話”。然而,我們經常會陷入無效溝通的圈套——在沒用的場合、對沒用的受眾、用沒用的方式、做著沒用的溝通。
皮皮仲與婭婭文將結合工作中為500強高管及經理人做溝通咨詢的實際經歷,圍繞職場中最常見的溝通難題,幫助所有向上的職場人找到高效溝通的方法與參考案例。
正文:
今年開春后,工作比以往更忙,經歷了很多之前想都想不到的溝通難題。不過,我和婭婭文的心情都還算不錯。原因當然有今年北京的春天天氣很爭氣,更因為自己在“職場溝通”領域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理解的體系也更全更不深——這份在專業(yè)上“精進”的心情,讓我每天自打雞血。
今天繼續(xù)分享職場溝通中情緒相關的話題。我們之前聊過對情緒的識別與管理,今天想分享一個高難度的應用:如何在溝通中管理老板的情緒?
先給大家講一位在老牌快銷外企H工作、叫“石頭”的故事。
優(yōu)秀的石頭,讓新老板不舒服了
在我印象里,H公司的人向來不凡。所以,當石頭找到我咨詢職場溝通時,我還挺驚訝的。不僅因為他是H公司的,更因為他現(xiàn)場的表達邏輯、語言都很強。
我于是問石頭的溝通,碰到了什么挑戰(zhàn)?
他給我講了他的故事。原來,他雖然在H工作,但不像其他通過管培生等項目進H的同事,他的背景一般,能留在H公司,一靠他實習期就開始的拼命,二靠欣賞他的老板。
就像很多優(yōu)秀的人一樣,石頭有時也覺得自己的想法比老板的更好。他也經常會直接地表達出來。好在招他進去的老板對此非但并不忌諱,還經常鼓勵石頭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然而,那位很好的老板自己創(chuàng)業(yè)去了。石頭又有了一位新老板。在美國呆了很多年,MBA畢業(yè),簡歷光鮮亮麗。石頭在和他工作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新老板的能力完全與他的簡歷不匹配。
“他做事沒重點,沒思路,就知道盯著一堆沒用的細節(jié)?!笔^抱怨道,“我剛開始還很愿意耐心地給他介紹問題的背景,分享我的想法等。但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和他溝通特別費勁。他也表現(xiàn)出了不耐煩,我還TM不耐煩呢!”
我繼續(xù)問他為什么不耐煩,他答道:“他每次和我聊時,似乎總是很焦慮。嘴上會說‘你說的是對的’,然后滿臉的焦慮。我就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焦慮的?!?/p>
石頭在說起這個時,臉上還帶著些嘲諷老板的神色。我也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石頭所面臨的溝通問題,可能不是在邏輯或語言,而是在情緒的感知與處理上。
老板的情緒,你居然忽視了?
我于是說:“我猜你平時的溝通應該屬于比較強勢的那種類型吧?你覺得你會觀察對方的情緒,尤其是你老板的情緒,并較合理地去應對嗎?”
“情緒?”石頭停頓了一會,又繼續(xù)說道:“我平時好像的確沒太關注過這個。我的訓練都是集中在邏輯清楚,直擊重點上。而且,我也一直相信大家都是成年人,就事論事嘛?!?/p>
我猜對了。為什么?因為我經歷過同樣的困境。我向來自認邏輯很強,嘴上表達的功夫也不錯。要不是我其中一位團隊成員給我中肯地提了建議,估計我至今還沒去關注溝通中的情緒識別與應對 。
有朋友可能還記得,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出了調動心、腦、嘴三維,訓練職場高效溝通的體系,即:內心要強大且敏感,思路要廣闊并清晰,嘴巴要溫和會詢問。其中的“情緒”就屬于第一個維度。
石頭碰到的問題,就在于他在溝通過程中,對情緒不夠敏感。我跟石頭說,我當年也曾像他一樣,覺得大家都在外企做,溝通時拼腦子拼嘴,跟自己老板討論問題時嘴上也不會客氣。
石頭深有同感。他說,在外企那么多年,他一直訓練自己“情緒沒用,理性至上”。體現(xiàn)在溝通里,他也不為自己的情緒所影響,也不習慣去關注對方的情緒。
所以,在與那位MBA老板溝通時,他每次都只定義、分析問題。他甚至認為,做老板的,理應更不應該被情緒影響才對。
果然是H公司的精英啊,我心想。
企圖直接控制對方情緒是妄想,疏導情緒背后的擔憂才是關鍵
在認同了自己可能之前不太關注溝通里的情緒后,石頭立馬問了一串邏輯特嚴密的問題:那請問溝通中我們會碰上哪些情緒?該如何識別?識別了之后該怎么去處理?能不能控制對方的情緒?
我嘗試著問他,你覺得能控制對方的情緒嗎?
他說,既然溝通中情緒那么重要,那我們就應該去控制?。○I哦相信肯定可以做到的。
我苦笑,我和石頭果然很像啊!我曾經也覺得,只要我是好意,即使在對方情緒很焦慮或生氣時,我都可以把對方聊順了。對方要情緒失控,我就幫對方去控制情緒嘛。其結果,當然只會是火上澆油,最慘的一次導致雙方情緒失控。
為什么呢?兩個原因:
因為在即時溝通中,你根本沒辦法精準地識別情緒。比如,石頭表面上看到的是老板的焦慮,但可能是不耐煩及不爽。
即便他能識別出老板的情緒,石頭也沒辦法通過他強大、清晰的邏輯去控制這種情緒。因為如果對方陷進了情緒里,他會變得非常焦慮、抵觸,根本無法專注在解決問題上。
那么,像很多石頭一樣的職場人,該拿“情緒”這個不聽話的熊孩子怎么辦呢?
哈佛有一位已故的教授Roger Fisher,他是溝通及談判領域的學術及實戰(zhàn)大師。他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別嘗試直接去識別、控制情緒,而是要去疏導情緒背后的擔憂(Address the concerns, not the emotion)。
如何做到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既然我們無法去控制各種焦慮等負面情緒,那就主動去激活正向感受及情緒。
對于石頭來說,他需要了解五種在溝通中對方想獲得的正向感受,它們分別是:自主度、歸屬感、感恩、地位和角色認可(autonomy, affiliation, appreciation, status, and role,摘自Roger Fisher,?Getting together)。為什么他的老板不爽了?因為石頭每次無私地、腰板很硬地表達他對問題的看法,他的老板可能在這五方面都遭到侵犯了:
自己的工作被石頭監(jiān)視著(自主度)
自己與石頭不是一路的(歸屬感)
自己的地位受威脅了(地位)
自己的工作沒得到石頭的感激(感恩)
自己“老板”這一角色沒被石頭認可(角色)
當分享完這些后,我開玩笑地問石頭,聰明如他,以他的強大表達能力,能不能讓老板在以上五個方面感受些“溫暖”?
他說當然可以。我期待這位H公司的精英,能與同樣是精英的老板,在溝通上有新的天地。也希望讀完本文的你,在自己的職場溝通中對情緒更加敏感、通達。
關于作者:
皮皮仲與婭婭文是對同行小夫妻。他倆不是專家,但很多人愿意付費向他們學習“如何說話”;他倆也不是作家,但他們的第一本職場溝通書很快就要出版;他倆初戀在一起十年多,但依舊很愿意與每一位喜歡慢慢向上的人交朋友。對他倆的專業(yè)話題感興趣的,歡迎簡信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