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二十四)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原文: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味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為學問切戒。
譯文:
以前的人說:“放棄自己家中的大量財富,卻模仿窮人拿著鍋沿街去乞討”。又說“一個突然暴富的窮人,千萬不要老向人家炫耀自己的財富,其實哪個人家的爐灶不冒煙呢?”上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用來忠告那些不認識自己德行的人,一句是用來忠告那些炫耀自己財富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徹底戒除的事。
個人見解:
-1-
讀到這句話,我想到的是做人要不卑不亢。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畢竟,我們總是會受到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人的影響。
在工作中,我們普遍都會面臨的這樣問題。即如何面對我們的上級?有時,人在上級面前就會無意識地將自己放低。當然,這樣做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把控不好這個度,往往會適得其反。也許本意是想低調一點,但是卻反而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一個不敢相信自己的人,自然也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這樣,領導自然不會給你什么任務。
所以,我們在領導面前,我們可以適當放低姿態,但千萬不可妄自菲薄。不然,我們就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
-2-
另外一點,就是不要自夸自傲。
關于這一點,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現在也作為一個提醒。沒有人喜歡一個驕傲的人,就算他本身有超強的能力。我們永遠要記住,人終究是感性的動物。我們對于一個人的評價往往是基于別人給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別人有多么優秀。我們會很佩服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我們未必會尊重一個有才華的人。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一個人獲得尊重,并不是他自身能力有多強,而是他給別人的感受是什么。在此,分享給大家一個故事。
-3-
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陜西巡撫,赴任時經過一座古廟,于是進廟休息。一個老和尚坐在佛堂里念經,此時,有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自個兒念經。
畢秋帆當時只有四十出頭,中過狀元,名滿天下,可謂英年得志,見老和尚這般傲慢,心中不悅。念完一卷經之后,老和尚這才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
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
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老和尚答:“《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他不慌不忙,從容答道:“老朽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四書》《五經》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贊賞。
獻茶之后,兩人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揖,便帶領仆從離寺而去。從此以后,畢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別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為人處世不可自高自大,不要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從而高看自己,小看別人。做人要謙和、寬厚,千萬不可恃才傲物。否則,就算官位再大,也未必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
-4-
結語: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完善自己修行,要做到不卑不亢是需要長期的實踐和反思的,這也是我經常在文章中提到的。讀到這些話,很多時候只能作為自己的一個提醒,距離做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盡管沒有做到,但是不妨礙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及分享自己地一些感受。對于讀者大人來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好了。當然, 也歡迎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畢竟,一個人的思維終究會有些狹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