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以前只是知道幾個關鍵詞:私奔、當壚賣酒、負心、數字詩,就像一部電影的預告片,切過幾幅片段,卻是不知內情。
在丁啟陣的《詩意人間》里,總算把這部“大片”的來龍去脈看了個遍,原來司馬相如的愛情真的是騙來的。
容許我先小小的賣弄一下,現炒現賣,權當掃盲。
第一, 卓文君嫁給司馬相如竟然是二婚。
原來,卓文君十七歲的時候就死了丈夫,她竟然是一個寡婦。
第二,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追求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堪稱愛情三十七計。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司馬相如曾經做過漢景帝時期的官,后來向往梁王門下文人學士之高雅,辭官不做,而去梁王手下做了一個門客。梁王死后,他回到家鄉成都,百無一用是書生,只能啃老度日。不過他在曾經那段游歷時結識了一些朋友,其中就包括臨邛縣令王吉。
有一天,許是一個草長鶯飛的午后吧,不知怎的,司馬相如聽說臨邛縣有一個寡婦是個貌美如花的富婆,春心動鳥,剛好在兄弟伙的轄區,于是就找到王吉,和他定下了一條步步驚心的連環絕計。
首先,由王吉邀請司馬相如去臨邛縣,一路高頭大馬開路,把他供奉在縣里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住著,每日晨昏定省,后者還做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顯得并沒有將一個堂堂縣令放在眼里。這就是第一步:造勢。
有了王吉這個“媒子”,大家當然都很好奇,這司馬大爺乃何方高人,不明覺厲,肯定了不得。于是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作為一方土豪,肯定要請司馬相如來當座上賓。但司馬相如呢?面對未來“老丈人”的邀請,端起架子,推病不來,“不得已”,還得驚縣大爺再次出面,三請四迎終于請動了司馬大官人。這是第二步,欲拒還迎,自高身價。
接著就是在席上,由王吉先彈琴一曲,再引出司馬相如,請他彈琴,這是第三步,拋磚引玉。
為什么要彈琴?因為司馬相如早已打聽到卓文君頗通音律,也料準經過他之前一番造勢,文君會來席間偷窺,這一切都是王吉和司馬相如串通而成的一出精妙好戲。這第四步,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然,司馬相如此番有備而來,彈奏的肯定是拿手的保留曲目,加上他也確有才華,以他一個堂堂城市高富帥的氣度,打動一個寡居寂寞、久居鄉野的女子自然是手到擒來。但司馬相如還怕有變,又在席后重金打點了卓文君的丫鬟,由其穿針引線,終于迎來文君夜投,私奔而去,第五步,功夫在詩外,第六步,抱得美人歸,走為上策。如此六步,一氣呵成,一個白富美就這樣成功入觳。
如果你認為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那就大錯特錯鳥。
話說卓文君跟著司馬相如一路跑回成都,才發現那所謂的城里少爺原來就一吃低保的。這時候木已成舟,悔之晚矣。好在新婚燕爾,你儂我儂,有情飲水飽,好歹捱過了最初的窘迫。但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卓文君過慣了穿金戴銀、仆役成群的富貴生活,哪能忍受終日三餐不繼、素手熬羹的清貧日子,然后就打算找贊助商。
考慮到卓王孫惱怒司馬相如計騙愛女,堅決不認這個女婿,司馬夫婦決定避開卓王孫,回臨邛縣找文君的哥哥化緣。哪知卓兄早已得了父命,一個子兒也不給司馬相如。唯一的后路也斷了,司馬夫婦黔驢技窮了嗎?不不不,他們還有最后一步——釜底抽薪。二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就在當地搞了一個小酒店,由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跟著一幫二愣子天天玩泥巴。這樣沒幾天,卓王孫就坐不住了,這文君賣的哪里是酒,分明就是賣的他的一張老臉啊。得得得,徹底敗給你兩口子了,錢拿去,仆人跟去,你賢伉儷還是早點兒回成都吧。
于是,靠著這“七連環”之計,司馬相如和攜美人與錢財滿載而歸,回成都置辦家業,從此才子佳人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當然,其間也有小波折,那司馬相如有了錢,就想多了,好在文君及時發現,以詩言志,好歹挽回了一場流傳世間的美麗傳說。
無疑,在文壇上,司馬相如的賦是頂頂厲害的,這且不說,我只想從他和卓文君的八卦新聞里總結幾點想法:
? ? ?第一點:養女兒的家庭真的要讓孩子多見世面。
卓文君都算是土豪女兒了,但畢竟那時候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結婚也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基本上沒有見過什么男人,所以被司馬相如在窗子下面彈一首吉他,哼幾句浪人情歌就激動得情不自禁,主動投懷送抱,離家出走。女生外向啊,卓王孫這個寶貝女兒就這樣就算賠出去了。
現在的女生雖然處在新社會,但其實很多也還是思想比較狹窄,尤其在青春期,自傷孤獨,可能幾句花言巧語,一杯咖啡一場電影就亂了芳心,遇到爹媽反對,還擺出一副你們勢利眼不懂愛情的心態,決絕似鐵,所以,女孩要讓她多接觸一些世面,多結識一些人,尤其是異性,不要談虎色變,在家長的引導下交流,至少好過獨自一人面對。
這個故事之所以有良好的結局,只能說卓文君運氣好,后來司馬相如無意中得到了漢武帝的崇拜和重用。世間私奔女子萬萬千,有才華不得其志的男子萬萬千,鋪墊了多少出人間悲劇,才成就了一對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啊。
第二點,有爹拼的真心好啊。
自古多少寡婦,從此過著生不如死的寂寞生活,卓文君因為有一個土豪老爸,就可以回到娘家,還可以順利再嫁。遭遇“騙子”(從某種角度來看,司馬相如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處心積慮的騙子)也可以有所依仗。
而司馬相如,他最大的優點不是做賦,而是識時務,臉皮厚,伙同縣長朋友騙到如花似玉的老婆還不夠,又伙同老婆去騙岳家的萬貫家財。換了其他稍有骨氣的男人,斷不容老婆拋頭露面當壚賣酒,再多錢也不愿意,再窮也不愿意。但司馬相如愿意,非但愿意,還頗為自得。這就是司馬相如,也唯獨因為這個優點,他才夯實了牢靠的經濟基礎,心無旁騖地搭建他的上層建筑。我想,很多被埋沒了才華的年輕人,或許就是放不下這面子,讓自己在柴米油鹽的折磨中困住了前進的步伐,可以說,沒有卓文君這個金靠山,就沒有我們熟悉的那個司馬相如。
最后一點,關于司馬相如的負心。
作為一個封建時期的男人,司馬相如有時候也會做一些YY,比如納個妾、添個小什么的,其實不止封建時期,就算在現代,男人有錢就變壞也是往往存在的事實。面對這種情況,卓文君并不像一般世俗女子,她認為“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心里盡管難過,也沒必要哭哭啼啼的,所以她并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而是直接很干脆地以詩言志,“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有她沒我,有我沒她,你看著辦吧,最后又放低身段,給司馬相如一個臺階,“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別多想了,老老實實回來吧,咱們白頭到老也蠻不錯呢。
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乃至放在現在這個時代,卓文君都算是一個睿智的女子。說她睿智,并不是為她云的那幾句詩,而在于她牢牢地把握了家里的經濟命脈。我想,司馬相如之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回歸家庭,并不一定因為卓文君有多美(畢竟在大多數男人眼里最大的美麗就是青春,而哪怕是卓文君,美麗也是有時限的),或者她多有才(且不說那時候女子無才便是德,就算會幾句詩也難登大雅之堂),司馬相如真正避忌的,是卓文君的財,畢竟離開了這座金靠山,他甚至連衣食都堪憂,別說養小了,那時候又不像現在,離婚分一半,所以我姑且小肚雞腸地揣測,留住司馬之心的并非什么傳世名句,就一個原因,銀行的密碼就只有文君知道。
司馬相如雖然是千古一絕的愛情騙子,但也不愧為天下一大才子的稱號,因為他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