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給出一個選擇題:
假設存在一種可以持續盈利的規則,并且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它。
A,經驗證實某種方法可以持續盈利,然后確立規則。
B, 先確定規則,然后經驗證實可以盈利。
請問你會如何選擇?
有些人第一眼看過去,會說:這不是一樣的意思嗎?還真的不一樣。
第一種選項,是在N多中方法中,選出來的一個。
第二種選項,是選完之后就沒得再選。
這樣的話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不管你選哪一種,我的第二個選擇題是:如果給你再選一次的機會,你選哪一種?我覺得第一次選擇A的占多數,連續二次之后選擇A的,會占絕大多數。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人性決定了,人始終認為會認為有更好的選擇,而選擇A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這兩種選擇的差別,在于哲學上的不同:前者是經驗的,后者是先驗的。但是今天我不想談哲學,我要說的是現實的結果。
確信還是相信
如果你經過事實驗證了某種方法,確實能賺錢,然后你信了,這叫相信。
如果你先確定了某種規則是可行的,然后真的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了。這叫確信。
在第一種情況下,你只是在若干盈利的規則中,選擇了其中的一個。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之后的進步就會限制在某種規則內,因為你已經明白這是你唯一的規則。
這就是在為什么在另一個帖子“一個交易員最寶貴的品質是什么”,我的回復會是:——他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
交易員之間的溝通沒有效率的原因之一,除了缺乏某種程度上的認真之外,還有一個根本因素——他們總是喜歡糾纏這個命題:“我如何做到那些我做不到的事情。”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你每次都會在“烏云蓋頂”出現之后進場,然后獲利50個點出場,之后行情一半會見底開始回升。這種方法你已經用了一年,事實證明也確實不錯。
但是有一天特殊的狀況出現了。同樣的烏云蓋頂出現之后,你照樣獲利50點出場,但是行情一路開始跌,一天之內跌了500點。這幾乎是你二個月的盈利。
事實——讓你情不自禁開始懷疑,你只要修改一下止盈策略,以后這樣的機會就可以抓住了。
然后大腦不由自主地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在抓50個點盈利的同時,也能抓住500點的盈利。還是那個熟悉的配方,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你在行情中迷失了。
在交易的世界里,我們需要的是確信,而不是相信。
在這個行業,相信是一個非常廉價的品質。
我們在論壇上可以看到很多膚淺的懷疑論者,似乎什么都不信。如果你扔給他一個長達一年的盈利結算單,他拿去用,結果竟然真的賺錢了。那么他馬上會沒有任何條件地成為大神最虔誠的粉絲。
但是,結果比虧錢更慘。他沖大神頂禮膜拜的同時,馬不停蹄地尋找另一個更神奇的方法,然后竟然還真的找到了。——很不幸,他剛好碰到了方法失效的那一段時間,就這樣把自己送進了墳墓。
后來他找到的這個方法果然賺錢了。當第二個補位的粉絲開始享受賺錢的喜悅時,這位先驅的墳頭草都已經一丈多高了…………
一個不為人所重視的事實是,如果有人持續不斷的虧損,那么他最終反而虧的不多。但是每一次中途的盈利都讓他重新燃起斗志,就像換了一節新電池一樣活力四射。所以我們有時候很難說是虧損讓人破產了,還是盈利讓人破產了。
為什么會這樣?
意外
真正讓人陷入困境的,不是那些他不知道的東西,而是他知道的不完整的東西。
經驗,如果缺乏主觀的理解,那就是一堆雜亂的數字。這些數字既不能證明什么,也不能證偽什么。在經驗中方法有效的前提,是你必須證明A后面必然跟隨著B。
但是就像我之前的文章提到的。因為價格是人的行為互動產生的。那么你根本無法證明A的背后永遠會跟隨著B,價格的存在不是一個物理現象,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現象。
而如果一種方法能夠被經驗所驗證,那么這個方法就必須要建立在價格數據之上,而不是邏輯之上。
這就導致了這個方法的特征和價格的特征是同步的。
那么任何穩定的狀態,都必然要面臨不穩定。
經驗給我們的成功,必然要面臨一些突發狀況的挑戰。
當這些挑戰發生的時候,建立在經驗上的自信就會像沙灘上的城堡一樣轟然倒塌。因為對于價格的經驗永遠是不完整的經驗。
經驗的存在是中性的。帶上你上天堂的經驗也會帶你下地獄。
但是如果是先驗的規則就不一樣的。還是上面同樣的例子,如果你在經驗之前,就已經認定了不會參與超過50點的行情,那么500點的下跌對你根本沒有意義。
雖然你可能很懊喪,但是主觀上你明白,任何超過50點的波動對你都是一個坑,那么你很大程度上就不會被它影響。
我們通常會把交易的失誤歸結到人性上面。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事后總結起來,都會說:哎呀,我還是太貪婪了。人性的錯誤。沒有頂住啊。
那么問題出現了,如果他頂住了會怎么樣呢?那就會經常出現500點行情,讓他更難受。
看上去是不是感覺有一個無形的壞蛋在控制著市場,專門針對他,就是要把他抬走才開心。
當他想到這一層的時候,一只腳已經踏進了精神病院的大門。
因為他們沒明白,貪婪、或者恐懼并不是人性的弱點。
讓一個交易者改變自己習慣的,并不是貪婪或者恐懼。比如交易之后他可以說,哎呀,我放棄這50點的空間去賭接下來的100點,太貪了。
我之所以虧錢,是因為貪婪,這個根深蒂固的人性而受到了懲罰。
但是如果他之前賭對了呢?這個想法就理所應當地被置換成:哎呀,趨勢走出來以后,一定要貪婪。
這種雙重標準,和是不是貪婪、恐懼或者其他的什么神學意義上的人性都沒有關系。
而是他沒有辦法確定如果他放棄了這個機會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就像人生的交易臺上,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犧牲換回來的是什么,那談值不值得犧牲就是浪費時間。
恐懼的例子
一個人每次出門的時候,都特別小心,因為在他門口不遠處的樹枝上總是盤著一條蛇。他用了很多辦法去驅逐恐懼,他也很清楚恐懼本身是不對的。
但是即使不去看,他還是在心里放不下那條嚇人的蛇。他翻遍了世界上的每一本心靈雞湯,試圖找到戰勝恐懼的心法。
結果通常是經常覺得自己可以了……
而這個人的問題根源,不在于恐懼本身,而是他始終沒有辦法看到那條蛇其實是一根繩子。有一天他開了寫輪眼,看到了真相之后,自然就不恐懼了。
所以很多人把交易的成敗歸結于人性因素,我覺得是一種萬能仙丹的效應。說了等于沒說。并且這個理由,你可以把它總結成任何失敗的原因。起碼在我看來,貪婪和恐懼都是中性的,如果人性本身一定會導致必然的虧錢,那任何行業都無法取得成功。
論壇上有位朋友說,即使價格是隨機的,也會有賺錢的辦法。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是他沒說出來的是,只有先驗的規則,才能抓住隨機。而用經驗建立的規則,只能死于隨機。
答案
我另一篇文章中,問了一個問題:
我們假設世界上存在一種穩定盈利的程序。那么下面的兩種人究竟誰,才能堅持執行下來呢?
第一種:一直堅信存在穩定盈利方法的人
第二種:根本不相信存在穩定盈利方法的人。
我的答案是。恰恰是那些不相信穩定盈利的人,反而能夠做到穩定盈利(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存在)。
很奇怪對吧?
我們假定這個穩定盈利的方法是每兩個月虧10%,然后第三個月賺100%,依次循環下去。
那么對于第一種人來說。如果第一月虧損了10%,第二月虧損了10%,當第三個月盈利100%來臨之前,他已經放棄了。因為他認為這根本不是一個穩定盈利的方法。
即使他堅持完了第三個月。他依然有理由認為,這種方法不夠穩定,還有更穩定的方法。
最近出題目出上癮了。我在最后再出一個題目。請讀者君思考:
我們通常都會在邏輯上假定,我們需要用一套規則去“適應”市場的波動。那么前提自然是解讀出市場的運行模式。根據經驗建立一種方法(或者策略、系統什么的)。
如果,整個世界完全是顛倒過來的呢?
問題的實質,不是我們如何去“適應”行情,而是行情如何去“適應”我們。不是我們如何抓住波動。而是波動如何抓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