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
很不好意思的是,說到朱熹,我首先想到的是“扒灰”。
果然八卦軼事的力量更大啊。不管是真是假,大家似乎都愿意聊聊花邊新聞。就算現今已有很多人指出這事不可信,仍抵不住對如此敏感關鍵詞的關注。
且不論朱熹這事是否屬實。倒是因為這事,讓我對古代那些文章圣人的言行產生了興趣。我們了解那些古賢者,靠的是他們流傳后世的文章著作,以及他人對他們事跡的記錄??墒聦嵣?,他們的行事真的能完全符合他們的主張嗎?有沒有哪位名頭響亮的大德,真的有名不副實的情況出現?
看吧,這就是八卦的力量。
好了,回到正題。
理學是最有影響的獨一的中國哲學系統,是朱熹將理學發展到頂峰。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為《四書》作的注。《四書》是科舉考試的官方教材,朱熹的注就相當于是教參??忌仨氄J真研讀,甚至必須真心理解和接受其中觀點,才可能取得好成績。可以說,朱熹正是通過這種方法擴大了理學的影響力。
理
朱熹對“理”的解釋更清楚。不是一切物都有心(情),但一切物都有自己的性(理)。理在具體的物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理,是永恒的。
理是物之極,是其終極標準?!翱偺斓厝f物之理,便是太極?!敝祆淅碚撝小疤珮O”的概念,就是指宇宙全體的終極標準。太極不僅是所有理的概括,同時也存在于每個個體的物之中。這一點可以用“月印萬川”的譬喻來理解。
氣
朱熹補充了張載關于“氣”的理論。理是形而上,氣是形而下。氣聚而形成,理則附于氣之中,讓物與物具有種類之別。理先于氣產生,太極是一切的推動者。
心、性
理體現在人身上,便是性。人同時也稟受于氣,稱為“氣稟”。氣稟的好壞,決定一個人的本性善惡。人受到氣稟的影響,本身的性成為“氣質之性”,這性并未達到普遍的理的標準,因而需要完善。
理學派主張性與心不同。心是具體的,性是抽象的。由此為孟子的德性說提供了理論基礎:仁義禮智是理,是性,是抽象的;它們分別表現出來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則是心的具體活動。我們只有通過心,才能知道性。
心學派則主張心即性。
政治哲學
國家也有國家之理。遵循理的先王治道,才能讓國家安定繁榮。
后世君主卻并未能很好依循此道,不能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只是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利用,不能持之以恒,或者只是用其一處。這樣做也造成了國家的興衰,朝代的更替。
精神修養
一曰“致知”。
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須通過具體的物。知道越多理,就越能看清被氣稟所蒙蔽的性。
一曰“用敬”。
格物不僅僅是一種為了獲得知識的智能練習,更是為了達到頓悟。所以,必須心中常記這最終目標,才有可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