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頭風月,時過
眼底兒槽,漸多
他人問,事如何
人海闊,日日風波
打開朋友圈,滿屏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胡亂地被塞了一堆狗糧后,才知,開學在即,而北京一行已過去半月不止。靜坐,常思己過,沒有筆墨的生活盡是些模棱兩可;多想,顯山露水圓個佳期如夢;說說,我與TFC的那些事兒。
一、一見傾心
只是因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而你,最后選擇了別人。一年前的我,愣頭青一個,猶如一頭困獸。一紙免師合約,斷了后招,不明前路。但,垂死掙扎也好過做溫水青蛙。第一次接到里千姐的面試電話,心想:真有趣,莫不是千里馬?我倒成了伯樂!相談甚歡后我終于接到了荊攀老師的二面通知,有備無患的我早早地知道了她,卻僅止于知道。三心二意如我:又想要考駕照,又擔心教育局的招考……結果便是——謝謝參與。機會不僅留給有準備的人,還有一心一意的人。
二、二見定情
2017年的7月18號,來北京的路上,我警告了自己4點:謹言慎行、謙虛好問、以身作則、將勤補拙。然而,破功只在一秒,進了宿舍,見著了熟悉的校友,話癆就是我。
第一次集體會議,我遲到了1分1秒,剛好被校長逮到。會議室里恰巧報我的名字,下意識地應了聲“到”,迎來校長滿臉的嫌棄。森哥一臉嚴肅地對我們說:組織有紀律,守時很重要。這是我畢業以后第一次受訓,心里暗暗咬牙道:我不會再遲到了。
我曾經是一名學生,我愿永遠都是學生。北師大七天里,最大的收獲莫過于——明白自己要成為一名不斷進步的老師:無論是逐夢遠方,但求桃李開花;還是扎根農村,靜待種子發芽。沿著宿舍的林蔭路走到教二,北師大校園里的人氣就是這假日里,也高漲不落。隨處可見的游人、學生以及前來進修的教育工作者。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乎?在這兒,我認識了許多良師益友,且以真誠相待。大家共用一張卡,共食一盤菜,共讀一本書,共同分享著彼此的教育理想。腦中還在回放薛齊老師的學生案例,教(教師)學(學生)相長這段漫長的過程是不容我們偷懶的,我們也不能代孩子們去感受困苦,我們應盡可能地去建構我們人生的大教堂,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情境。Just learn to be together.
我是很喜歡華奧學校的,接地氣,因為相似所以喜歡。工作一年后,人也踏實多了。看見空田地就想播種,看見亂屋子就想收拾。華奧的生活明顯的更貼近我們的工作:晨練+幫廚+上課+洗澡+晚自習+睡覺,天天如此。規律,才會自律。我大概是鮮有的精神抖擻了,求知若渴堪比熬夜寫畢論。許是害怕,所知過少。許是急切,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王力耕老師說,要克服惰性做好小事,杜絕眼高手低;沈桂華老師說,要相信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張范輝老師說,要為理解而教,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周霞老師說,要有自己的隨筆,主動爭取學習資源,造自己一方學習的凈土;朱振華老師說,要溝通;蔣玲慧老師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班級日志和班主任工作很重要;耿玉苗老師說,用心做事,創造感動;孫明霞老師說,明確方向,思考鉆研,為自己贏得機會;董文華老師說,不讀書的老師不優秀,不寫作的老師不卓越;鐘杰老師說,要做一個清醒獨立的老師;夏昆老師說,藝術乃無用之大用,要為孩子讀詩;卜慶振老師說,要課程覺醒,做一個有感情的老師……
大夢初醒,寶劍磨礪,梅花苦寒,我們需要的是行動!猶記“虎口脫險”團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行動;團結就是力量,是行動;實踐出真知,還是行動。我或許是其中少數有異議的人之一了,因為我覺得打破游戲規則的勝利是沒有意義的,不值得提倡的,而今回想,這也成了我的缺憾:或許團建的落腳點就不是勝利呢?群玉山頭,頓覺愚劣,竟只是頑石一塊。凡事利弊分析太清,反而無端失了詩意。詩是什么?是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萬事萬物一定要美?難道就不能是真?是善?是丑惡?
還有幾件小事想來還會心潮澎湃的。其一是在啟想藝術,南姐善意的提醒“為什么不拿起書走過去找羅老師簽名呢?”。當時,我一收到了羅老師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書,就招呼著她過來給我簽名。霎時,我驚覺自己在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沒有換位思考的表現!我這榆木腦袋后悔極了,一個人,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其二是在卜慶振老師的課上,有感情的老師當如是。對家人,對工作,真摯且熱烈。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使人意識到改變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如果你覺得生活是晴天,那么希望的陽光就會灑滿田野;如果你覺得生活陰云密布,那么不滿的雨水就會淹沒你的港灣。最后,便是北京夜行的那一場大雨。它,帶走了步行40多公里帶來的疲憊。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但我們幾個小伙伴卻在雨中更活脫、更瀟灑,雨從頭淋到腳,絲絲涼意帶來的清醒和感動意猶未盡。既然衣裳已濕,又何需檐下避雨?既然已在路上,又何愁路在何方?
再見,北京!
再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