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有二:其一是近一年多來“投資理財”這類話題從各類渠道撲來,這必然是個人人都該 get的硬技能;其二是“最好的學就是教”,我是個理財初階白癡,一開始對理財的認知大概就是如何讓“錢生錢”?
所以,我決定逼著自己“輸出倒逼輸入”......
注1:土豪及本著“吃光用光身體健康”金錢觀的朋友可以不必看下文了
注2:廣義的投資包括學習、健康、人脈等,就不深入了。此處我們來談談狹義的投資。
(一)縮減自己的支出
自從成了上班狗,和朋友們聊天的話題從學生時代的“中午吃啥,放學去哪兒?”逐漸升級了,偶爾竟然還能扯到年底獎金、理財產品......朋友們常哭訴自己“錢花哪兒了都不知道”、“這個月工資剛拿到手還沒焐熱,就要還一屁股債”,這類苦惱也許大家多少都有體會。
所以出現以上情況的朋友,我們還停留在存錢的階段,也就是如何存得第一桶金?
1、別被“省錢”挖坑
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概念,即:不為了省錢而湊合。
去年黃梅天,我為了省錢沒買防潮箱,一個疏忽結果一千多的鏡頭發霉被毀,這樣一算自己壞了個鏡頭1000多,還得再買一新的,就算省了那防潮箱的三四百塊錢,其實也虧了2000多。總結來說,上面那例子就是對自己摳門摳錯了地方。
有時候東西貴,貴在它的質量、價值。所以當初一狠心買了,也會省去很多后續麻煩,當然也能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
2、每天做好“投資”和“消費”的抉擇
讀的第一本投資理財的書是《富爸爸 窮爸爸》,現在想來整本書基本都在告訴你一個道理,那就是:如何用收入去投資資產而達到“錢生錢”的目的。
對比一下自己的現金流向圖,才發現自己的收入多半是直接到了支出和負債,也就是拿到錢后不是“買買買”就是“還還還”,所以我們沒有余錢進入資產項,自然也就無法獲得額外收入......這樣一直惡性循環,終于爸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下一代成為窮三代了......
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們就要開始考慮每日的消費中有多少是不必要消費,是否能把它轉換為投資,比如儲蓄、基金股票等....
(二)存錢不等于投資
年前朋友發我一份“存錢秘訣”大致就是:一年365天,每天從1到365中任選一個數字存錢,每天的數字都不能重復,這樣一年下來就有66795元。如果是學生或者職場新人,那就根據收入多寡,從0.1-36.5選擇其中一個數字來寸,一年就有6679.5,好吧,可以湊合買臺iphone6S了......
顯然,這樣的方式只適用于告訴你“如何才能存到錢”,而不是積累更多的資產,當然能做到這第一步對于我這個屌絲來說,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那么有了點兒小錢之后,該怎么辦呢?當然是如何
(三)嘗試小小投資
狹義投資的界定房產主要可以分為:股票、基金、房產、保險、期貨、外匯、儲蓄、債券、p2p、比特幣、古董、藝術品、貴金屬、古董、域名、彩票......
投資的途徑有很多種,但是有些領域,如果不是懂行的話,卻是很難操作的,比如你買回來一個古董結果是贗品......那么篩選下來,最普遍的投資應該就是:股票、基金、房產這三項。
如果一開始的原始資金太少該如何投資呢?可以嘗試基金、股票的定期定投,每月支出一部分的錢用來投資,一來適合普通上班族,二來也能分攤投資帶來的風險。
其次,必要的保險也是對生活保障的一份投資,如意外險等等。
(四)小白對投資的看法
首先就是心態啦,除了儲蓄其余的都有一定風險,如果帶著一夜暴富的心那還是直接買彩票去吧......哦,不,買彩票一夜暴富的幾率基本就比出門踩狗屎的幾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