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一生艱苦卓絕,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為中國的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枉為教育界的一代宗師。如果說教育事業是一汪波瀾壯闊的海洋的話,那么先生就是海的一處源頭,為大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陶行知先生就是這后者,雖然他早已長辭于世,但是他的精神卻長駐人間,歷久彌新。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我想先生年少無知時,也不一定很清楚他將來是要干什么的,但是他一定澄澄澈澈地確定他不要做目不識丁的一介莽夫,于是他苦心孤詣,一心向學。好學求知,這不正是新時期的我們該學習和繼承的行知精神嗎?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立足于文明程度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理應以先生為楷模,珍惜大好時光,對學問孜孜以求、如饑似渴,而不是渾渾噩噩上學校,糊里糊涂走人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舉國深陷亡國滅種的憂患,而陶行知先生毅然決然地擔當起了救亡圖存的重任。他放棄當時月薪500大洋的優渥待遇,一腔孤勇地投入到平民教育中去,且不論教育救國成果如何,就這一份勇于擔當的精神就值得我們為之肅然起敬。古人云,“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作為新世紀的陶子們,我們首先要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對于應負的責任,就算迎著風險也要干好,絕不推諉退縮。其次,要提升、完善擔當的能力,克服自私自利,打小算盤、算小賬的不良傾向。唯有如此,才能擔當得起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的重任。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夢想,而最難的就是對夢想的堅持。課堂上老師常說,當初想去改善平民教育的人很多,但堅持下來的只有陶行知。我聽罷唏噓不已,只嘆一句“堅持好難”。誠然,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速成品的橫空出世,人們逐漸失去了耐心、變得焦躁不已,于是恒心成了奢侈品,堅持成了高貴品質。且如此,那我們何不去堅持一下自己最初的夢想呢?怕什么失敗,要知道成功的路上已不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并不多。
“不要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毋寧質疑,如若當初陶行知先生只是個空談主義者,那么他決計是不能成為我們的老校長的,也是動不得平民教育的一草一木的,所幸他將他的思想付諸于實踐了,于是才收獲了教育學上的累累碩果。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唯有做,才有得,唯有付出,才有成果。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我們更應該將每一個積極向上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去做一個有執行力的人,而不是“說得很好,做的很少”。唯有行動,夢想才有可能實現,奇跡才有概率發生,國家才有蓬勃發展的源動力,社會才有迅猛前進的無限空間。
老校長說“曉莊是一篇永遠也完結不了的詩篇”,而我想說“老校長是一個永遠也干涸不了的精神源泉”。曉莊的故事講不完,老校長的品質我們也忘不了,雖然日后我們將四散于世界,但是我們可以將行知精神光大于天下,愿我們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花香四溢”,經歷的每一個時空都能“春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