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中國人最有人情味。而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是:西方國家,人際關系冷漠,爾虞我詐。其實,在我們中國,所謂的人情味卻附帶著千絲萬縷的附加值:權勢,利益,好處,方便等等。那么,我們中國所謂的人情味是什么味呢?
當一個中國人坐在辦公室正在辦公時,如果有一個陌生人很不禮貌到闖了進來。我們會毫不客氣的厲聲喊到:你干什么?如果再遇到一個素質差一點甚至會連推來搡地把他趕出去。
當一個外國人遇到類似的情況,會停下手里活,客氣地問:我能幫你什么嗎?素質好一點,還會面帶微笑,請你坐下,給你倒杯水。
“我能幫你什么嗎?”有一種關懷之情。在外國人看來,似乎隱含著終于有人肯找我幫忙了。不但希望自己能給對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甚至他會為對方給自己提供這樣一個幫助的機會,心生感激。
“你干什么的?”卻有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審查口吻,猶如官之于民,JC之于路人,上司之于下司。它隱含著:一直以來,不但不受上司賞識,卻屢遭訓斥的委屈,自己一肚子的倒霉正無以發泄,終于來一個發泄桶,倒霉蛋,給自己一個發泄的機會,視對方為出氣筒,為下司,為鄉里巴佬。如果對方真的有求于人,則更加囂張,盛氣,傲慢,于是開始嚴厲的審查,盤問。甚至怒不可遏的轟出去,對方再乞求的話,“別找不自在啊!”隨即砰地一聲關上門去。被關在門外的,真的猶如民之官,唯唯諾諾,委瑣而自卑,悻悻而去。
有此簡單一問,便不難看出現代東西文明,中西文化之現代差異。
在國外,尤其到**ZF機關辦事,也許陌生人更容易辦成事。在美國,有這樣一個中國留學生,到美國領事館辦理留學延期申請。這本是很簡單的小事。可是在辦理申請那天,留學生發現,辦理這個申請的美國佬居然認識。于是,竭力巴結,討好,一再向對方重復他們在中餐館認識的情景。等他羅嗦完畢,這個簽證官在他申請大筆一畫,隨即把他的申請遞給另外一人。說:“這位先生一再說我們認識,他的申請被我拒絕,有什么問題,請你處理。”
至于這個申請是否被允許,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簡單的問題被他以中國固有的人情邏輯而復雜化。在美國,尤其在**ZF機關,最忌諱熟人,關系什么的。一旦遇到熟人,遇到什么關系,他們會象中國司法人員審理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案件一樣,選擇回避。不一樣的是,外國是自愿選擇回避,中國是司法要求他們選擇回避。
我們中國人辦事,事無巨細,總希望找朋友,托關系,靠熟人。如果沒有朋友,熟人,也沒有什么要緊的關系,就努力地轉彎摸角,找這樣一個他舅的姑父的二姨的妹夫的......牽強附會的關系,八稈子打不著的關系。有關系,總比沒有關系好辦事,這是中國人辦事,尤其到機關的最先的準備工作。有關系,總是好的!有了關系,事情總歸好辦的多,至少送禮能送得出去,禮既然都送出去了,事情焉有辦不成的道理。難道,這就是中國的人情味,人情味只散發于熟人之間,朋友之間,只散發于關系網之間。這變了味的人情味,如何才能讓人間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