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玉
1.定義
討論教學法是教師精心預設、組織,為實現預定教學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啟發學生圍繞某一既定主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學生的討論結果或討論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評價,以達成預定目標的教學方法。(——p40)
2.關聯理論
討論教學法充分汲取了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施瓦布的探究學習理論和以阿莫納什維利為代表的合作教育學理論的精髓,并與之相結合,煥發強大的生命力。(——p42)
3.典型特征
一是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基礎;二是討論的內容、過程和空間都是開放式的;三是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信息交流;四是踐行以人為本的思想。(——p45)
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建立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適用條件:
(1)從教學順序看:課伊始使用討論式導入;重難點突破時使用討論教學法攻克;課尾時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式討論。
(2)從授課內容來看:對綜合性較強而又復雜的實際問題,即涉及程序性知識的,需要用學過的理論知識綜合地處理才能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沒有統一的解決途徑或固定的答案時,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更有效;對某些理論性問題,如屬于推論性質的,也可通過討論的方式,利用學過的原理推出結論。
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區:
討論前如果教師缺乏必要的講述,會使討論缺乏明確的目的;有時教師會單一地追求讓學生廣泛參與,所有問題都讓學生討論,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厭倦,或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有時問題一出現,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就匆忙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往往無法提出真正意義的觀點或看法,這樣的討論不但解決不了疑難點,反而會在倉促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討論技能,也會致使討論缺乏向心力和傾向性;討論中,優等生常常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而學困生處于從屬或被忽略地位,沒有真正參與;討論中,學生發言七嘴八舌,還可能會造成課堂秩序混亂,聽不清有效解決問題的觀點;有時學生討論不充分,如問題太簡單了學生無須討論就能回答,或問題太難、超出大部分學生的認知范圍致使討論進行不下去。(——p47)
4.基本流程
討論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可以分為準備、討論、整理、現固和強化這五個階段。(——p47)
很喜歡英國教授俄斯凱恩的這句話:“討論是促進思考和領悟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