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一開始我只是三分熱,在簡書這個平臺上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堅持寫了半個月,寫了近一萬字,不多但卻可以印證了我半個月的衡心。
八月下旬去的學校,就一直到現在沒更文了,這我才發現,寫作需要一心一意地付出,我們的衡心就是寫作的輸出來源。
這跟我們做其他事情的道理都大抵相同,比如學英語,想要學好不是花費一個月或兩個月去讀讀背背就能得出一張拔尖的成績單吧,即使在考試期間抱佛腳,那未必有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剛剛讀到簡書簽約作者弘丹寫的一篇關于寫作的文章,讓我感觸很大,就好比一團火苗,引燃起一片火海,激起我斷文一個月之后的寫文沖動。關于作者的文章里,介紹得出常豐富。
我熱愛寫文,并不是沖著某一個目的,是出于內心深處傾吐的需要,傾吐快樂,亦傾瀉煩惱,然而更多的是煩惱,而文字是不同于話語的表達工具。對于我,與其說寫文是一種愛好,不如說是一種性格,它代表了孤獨。
可是這種熱愛往往受到情緒的波動所影響,所以就出現了我上面提到自己堅持了半個月就斷更了……這是我感到自卑的一件事。
村上春樹是一位生活非常規律的作家,也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作家。他每天寫作4小時,跑步10公里,持續二十多年來一直如此。這是我從《當我跑步時我會想些什么》上看到的他。
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看上去顯得枯燥無味,一位好的筆者不正是需要這種持之以恒的生活嗎?
在這本書中,春上村樹談到了一位筆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01.
集中力,是相對于才華、耐力的最重要條件。集中力,即將自己擁有的有限才能匯集,而后把它轉變為一種力量表現出來。假定你是個學渣,當你上英語課的時候,你就開始進入睡眠模式,然后你周圍的人也跟著你倒下,最后全班倒了一大片,就剩下班中的那幾個學霸撐得住。所以,你就是區別于你們班的學霸的那個學渣,正是因為你的集中力不從你所愿所造成的。
集中力能驅使一個人的行為。沒有它,則不足以辦成任何大事,整個人就會體現出一種懶懶散散的狀態。
試想,一個走路都能打瞌睡的人,你還指望他能干什么事。有效地利用這種力量,才能和班上的學霸爭鋒相對、才能彌補才華的不足與偏頗。一位才華橫溢、有耐心的作者,哪怕他腦子里充滿了妙思,假使牙痛不已,他也寫不出什么東西來。因為他的集中力受到牙痛的阻擾而不受他所驅使。
想起我上英語課的時候,也是這么回事,撐不過半節課的我就伏臺大睡起來,甚至懷疑英語每位老師都帶有特異功能——催眠神術。上語文課的時候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02.
我在寫文時通常會遇到瓶頸期,就比如在解數學題時唯一的思路被打斷,會讓我頓感焦慮,負面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讀到《學會學習—從認識自我到高效學習》一書,書中列舉了十六位偉人的故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史蒂芬·金——他堅持每天寫兩千字。他曾這樣子評價寫作的艱辛:寫文章就算是嘔心瀝血地把文字一個一個地堆積起來。
其實,不論是史蒂芬·金還是春上村樹,他們都不是堅持一個月,兩個月,而是長年累月,甚至幾十年都日復一日地在寫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們就是怎樣培養成的。
我以為,這世上沒有有什么不勞而獲。
03.
當我把文章發表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把心交給了讀者。我要用盡我的心緒來博君一笑。
《文心》里有這樣一段話: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聞。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以,寫作材料得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讓讀者產生共鳴,就達到了觸發的要求。這樣的文章就不會枯燥無味。
即使我的文是這般毫無觸發感,但我會一邊寫一邊學習,起碼,我已經戰勝了那個思而不學的自己。
“道理我都懂,只是不會做”,這是可愛又可恨的一句獨白。如果我們做到這種從自身的經歷出發,自己感悟出來的道理,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時,這些道理才會指導你的行動,做到“知行合一”。這時候,你就有資格去談你的寫作夢想了。
做到“知行合一”是不簡單,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借鑒、吸收,用到自己的文章,這時候就是自己的東西了。記得我拿著一張打著不到40分的作文紙急忙著找老師請教:
“老師,作文怎么拿高分啊?”
“寫好作文,得先從模仿優秀的文章開始入手,一步一步來,把別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
我說我知道了,謝謝老師。
當我下一次拿作文紙再次請教老師的時候,此時的作文紙上是打著42分,也是我第一次超越四十分。
每一次超越,都是不一樣的汗水,當然,也給我帶來了快樂。
我喜歡寫文,那些我想說但是沒有人傾訴的心里話,我可以寫在文字里。那些對未來美好的寄托,我也可以寫在文字里。
如果你也想我一樣喜歡寫文。請努力去寫好自己的文字吧,不僅要寫,而且要堅持寫,認真對待。
若你看到了我的這篇文章還在蠢蠢欲動,請你不再拖延。都是萬事開頭難,行動起來就對了!
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種生活狀態,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想和自己說,從今天起,做一個不再拖延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