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疾病心理學》,里面講了一些疾病根源和自我治療的相關理論,玄玄乎乎的,我剛看了一半,挺感興趣,可能也是跟我的想法相切合的原因。說實在的到了我這個年紀你那個歲數,身體或心理上不出點什么毛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藝青年了。所以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減肥,跑步,食療。很詼諧,我們不再畏懼死亡了,卻開始畏懼衰老。
但就這本書而言,它提出了一個普世醫學系統不太敢提及的話題,就是自我療愈。它用了大半的篇幅來說明癥狀是一種表現,我們需要找到的是引起表現之后的內因,而不僅僅是掩蓋表面現象,而后面要講的可能會是內因是人自身意識的情緒影響。好吧,可能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我們時刻保持好心情,不要熬夜,鍛煉身體,積極面對生活,認識自我……這雞湯偽裝的好到位,我給100分。這和中醫理論毫無二差,不過不得不說,二位作者是會玩的,他們用了現代感極強的語言來解讀人體,避開了人們對“中醫”與“西醫”的片面認識,我看這本書,感覺它不僅僅是在幫助我了解疾病,更是讓我有了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
你了解你自己么。要認真回答的話,我想所有人都不會很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精神原理,消化系統,血液循環,心跳脈動,意識傳達,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想到的。你并不了解自己,你只知道,某種程度上你是可以控制這一切的,可有些時候,你并不能,比如饑餓,困倦,情緒,疾病。但你可以避免,提前吃飯,早些睡覺,避免麻煩和疲勞,少談戀愛和亂搞。這些都是能夠讓你保持健康的方法。即是“節制”。不節制就會積累冗余,長時間的冗余導致局部壓力變大,變質,壞掉,無法修復??蛇@恰恰多數人都在把持的態度,享受一時的歡愉,把握當下的時光,生病了再來抱怨吧,失去了再來懺悔吧。我們也沒有辦法,誰讓未來離我們那么遠,那么遠呢。
看這本書的起因是參加了一個書評小組,主持人每個月會推薦一本書給大家看,月底上交讀后感。讀后感我是寫了,不過是在次月的第一天提上去的,因為超過了期限,好懸沒被踢出去。按理說一個月看一本書是分分鐘的事情,我的時間都安排到哪兒去了呢,自省之后也覺得這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工作,留給自己的時間也都放在了溝通和創作上。搬家之后每天到公司的路程拉長為一個半小時,看書的進度大部分是在這個時間段內完成的,可這個時間段不僅僅是給看書服務的,還有看漫畫,看新聞,微信聊天,打瞌睡。打瞌睡的時候會做夢,美夢或噩夢,雖然只是幾分鐘內所發生的事情,也足夠我的大腦折騰一陣子的了??上КF在沒有速記的習慣,不然我肯定要將這個夢記下來。
哎?
我發現自己其實在自己的家里,正在收拾東西的途中睡著了。這就尷尬了,今天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不過既然已身在千里之外,也不要關心太多東西啦,手上有什么就做什么吧。我開始熟悉身邊的事物,我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集和磁帶,也看到了高中時候的日記和草稿,不過帶不走啊這些,都不是必需品,就把他們都留在這里吧??上С踔械漠嫲搴吐嬕呀洸恢滥娜チ恕T缭绲谋晃野仲u掉了吧,我一直很埋怨他把我之前的物件都當舊廢品處理掉的,但他無形中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不要留戀過去,過去會讓人沉浸在懷念的消極情緒里無法自拔,人要學會向過去告別,然后往前看,向前走別回頭。我并不支持這個道理,我并沒有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從空間角度來看,人不參與的話空間整體上就不應該發生改變。屬于我的,我離開后它不會發生改變,我再到來時,它還是屬于我的,摸得到碰的著的。那我的過去,自然也和現在沒什么區別。正在對資本主義進行強烈的批判之時,我看到了掛在墻上的大鏡子,鏡子中影像出了脆裂的墻皮,腐朽的木窗,變色的衣柜,還有長大的我。
以后,可能會很少再回來了。
能帶走的就帶走吧,帶不走的,就把它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