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你對待他們會不一樣么……?》的視頻,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境、難處,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和包容。不幸的人身邊可能有更不幸的人。所以也不要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對別人發泄,因為別人可能有更大的情緒。我們應該要有同理心,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不易!
第三天的課程特別是讓我對“原諒”這個詞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是以為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者事情的不再追究,是放下;今天永澄大大的解釋,我才徹底明白了,“原”指的是還原,還原到他的角度上去,讓你從他的角度去還原事實。而“諒”是對自己的諒解,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徹底放下!
在前面的兩課中,我們知道了語言和情緒方面的相關問題,只調整了一點點,至少在了覺察的方面有了進步。可是常常不自覺間,小我就會偷跑出來,這主要還是因為信念。不是所有人都會刻意去考慮自己行為背后所持的信念是什么,特別是在負面行為背后的信念。
比如說很多人在堵車的時候,常常會焦躁不安,發脾氣,突然有車插到前面,就會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按喇叭抗議;而也會有些人即使是遇到堵車也會邊聽音樂邊等。那對于同樣的體驗,不同人的反應不同。遭遇消極體驗時,有的人消極應對,有的人沒什么反應,有的人反應積極。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正是因為大家的信念不同。消極應對的人他的信念是覺得權利受到侵害;而反應積極的人會覺得這不過是讓自己在長途旅程中的一個小憩,休息一下更好出發。這就會造成后面情緒和語言上本質的不同。
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而我們的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利用這段距離。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對于一些負面的信念進行積極主動的調整,你才會得到成長和幸福。那么究竟信念是什么?信念是意志力的源泉。
我們來看一個思考過程的“ABC模式”。
A(adversity=困境)表示出現困難的狀況
B(belief=信念)表示自己對改困難狀況的認知
C(consequence=結果)表示我們作為反應的感受或行為
ABC模式表示一連串的思考、情感、行為模式,問題發生時,問題的刺激和信息就會受到我們的信念、思維方式的詮釋,其詮釋的結果又會引起某些感受和行為。也就是A引起B,B又引起C。這也就是外界刺激由信念得出的行為反應。
如果理解了這種情緒和思維的關系,對自己的思維運行模式有了認知,覺察到自己的信念,以前自動回應問題的人就可以更加理智、有意識的處理困難事件了。
下面這張表就充分說明了在遇到了外界刺激時,你的信念就是你內心的低語,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你覺得就是這個樣子的,從而你產生了后面這些消極情緒。
那么,對于消極情緒的反應,如果我們能在信念這個地方進行調整,就能得到完全不一樣的反應了!只要擁有了正確的信念,那么你的反應也會變得積極。
那么永澄大大給出了白兔愛肥鵝模型的正確信念,如下圖。正確的信念就是每個人都做到了最好的自己,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你可以自己去選擇如何去做才能積極主動,你的資源是充足的,要相信自己,做事要懂得靈活變通,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
簡單一點來理解白兔愛肥鵝模型就是:“我的資源是充足的,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靈活的選擇三種以上的有效解決方案,并讓自己做得最好!(耶!我背下來啦!)
所以,改變要從信念開始!想要有積極主動的自己,先要有正確的信念。來看我的刻意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