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三國紅顏(四) | 年過三十,守寡在家的吳氏緣何能成為劉備的穆皇后?
提到諸葛亮,上至耄耋老人,下到總角孩童,都知道他是智慧的象征,忠貞賢良的代表。然而說到他的妻子,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美丑的爭議上。這種爭議與史書上的語焉不詳有關,也與民眾的美好想象有關,但無論怎樣,諸葛丞相的成就與這位洋溢著才華光芒的黃夫人(諸葛夫人)是密不可分的。
黃夫人沒有留下真實姓名,只知道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愛女,后人依據自己的希冀,稱呼她黃月英、黃婉貞、黃碩,其中黃月英這個名字散發著才華的味道,與人們心中黃夫人的形象更近,因此最被大家所接受。
(一)月亮之合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這是距離三國較近的東晉的史學大家習鑿齒在《襄陽記》里面對諸葛亮迎娶黃月英的記載,《三國演義》引用了這一記載。諸葛亮與黃月英成婚的具體時間還沒有定論,大致是在他隱居隆中時期(公元200年左右)。
有人說諸葛亮迎娶黃月英是看中了老丈人黃承彥當時的聲望地位,畢竟黃承彥當時是荊襄一帶的名士,他的妻子與荊州牧劉表的妻子是姐妹,他的舅兄是當時荊州的軍政第一人蔡瑁,這種顯性的姻親背景與隱性的名望資源為年輕時的諸葛亮提供了有利的成長平臺。
也有人說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只希望能夠一展所學,實現盛世太平,早年自比管仲樂毅,躬耕自樂;晚年貴為丞相,身后也只有15畝薄田,800株桑樹的遺產。可見諸葛亮選擇妻子的主要依據是才德,而不是其它。
無論是何種原因,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名字從那時起就連在了一起,后來人們更是親切地把他們的結合稱為“月亮之合”,而有關他們婦唱夫隨的愛情故事也廣泛地流傳在民間各地。
(二)賢內助與發明家
走進幽靜的隆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與黃月英新婚后不久,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光元一起前來拜訪他們,正當諸葛亮發愁多么多人怎么招待的時候,妻子過來說米飯和面食都已經準備好了,諸葛亮感到很驚訝,就和一眾朋友到廚房里面去看,結果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只見眼前幾個形體相似的木頭人正在一上一下地椿米,不遠處有一頭木驢在圍繞著石磨拉磨。
所有人都大為嘆服,其后每當諸葛亮的朋友們前來拜訪的時候,黃月英都熱情地款待他們,漸漸地黃氏勤勞賢惠、聰明能干的聲譽在當地開始廣為流傳,如今的水鏡莊、黃家灣依然流傳著他們的奇聞軼事和各種小發明。
在隆重隱居的歲月里,應是黃月英一生最幸福的歲月,韶光的流轉里,夫妻兩人或在田畝中看著手植的幼苗茁壯成長,怡然自得;或攜手山川江河間,覽四季之景;或燈下對答,心意相通,陶醉于新發現。
民間傳聞,傳信的孔明燈,運糧的木牛流馬,一次能發十支箭的諸葛連弩以及南征時驅除瘴氣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都是黃月英幫助諸葛亮發明的,至于到底是夫妻倆誰發明的,由于那時候沒有版權,文字記載也太過粗略,所以無法確定,但我想多半是得益于黃月英的。
(三)三代忠貞的諸葛家風
在諸葛亮54年的流金歲月中,前27年躬耕隴畝,養望修身;后27年日理萬機,戎馬倥惚。到了46歲(公元227年)才迎來了自己的孩子,而次年就開始了北伐大業,期間一直在軍陣前線,軍政要務一一過問,根本無暇教導孩子。
原來武侯之子諸葛瞻,字思遠。其母黃氏,即黃承彥之女也。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武侯在南陽時,聞其賢,求以為室。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及武侯死后,夫人尋逝,臨終遺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
這是《三國演義》里面關于諸葛瞻和黃夫人著筆不多的描述,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只有8歲,或許是感到時日無多,諸葛亮臨終前為兒子留下了《誡子書》。可以想象的是,在諸葛瞻的成長和教育上,黃月英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諸葛亮去世一年后黃月英也溘然而逝,以至于諸葛瞻沒有機會去親身學習父母親的才智謀略,只能牢記忠貞報國的道理。
公元263年,魏軍兩路伐蜀,鐘會兵臨漢中,鄧艾偷渡陰平,在生死存亡之際,諸葛瞻受后主詔命率軍抵御,面對鄧艾“封為瑯琊王”的勸降斷然拒絕,最后為國戰歿。他年僅19歲的兒子諸葛尚穿透敵陣后聽聞了戰敗的消息,嘆息說:“我父子受到國家重恩,不能早日斬殺黃皓,讓國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導致今天的失敗,還活著干什么!”于是再次策馬沖入魏軍,力戰而亡。
諸葛亮的千秋英名離不開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少不了子孫的恪守家風,忠貞報國,成都武侯祠殿壁上的碑文“國破難將一戰收,致使疆場壯千秋。相門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賢忠武侯。”正是對諸葛亮一門三代忠貞報國的歌頌,這種家風的形成自然少不了黃月英這位偉大的母親。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世間美貌的人數不勝數,然而能像黃月英一般心思巧慧,家事不煩丈夫,國事鼎力相助,既能幫助夫君掛印封侯,又能教勉兒孫忠孝傳家的女子古今以來又能有幾人呢。
【下一章】:三國紅顏(六)|被套路的趙云與擦肩而過的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