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黃金十步”時,我如獲至寶,斷定這個武功招式可放之四海而皆準,為大部分生活中的決策兩難提供參考。
所謂兩難,一定有沖突。越艱難的決策兩難,越隱藏著深層次的沖突。被卡在原地動彈不得,是因為想不清楚,沒有套路。更可能的,被情緒所困:挫敗,無力,自責,于是不想面對問題,躲進小屋成一統。巴不得問題自動消失,或由別人解決。
這樣逃避幾次,自然打擊自信,活得不爽。
閑話少說。何謂“黃金十步”?
第一步:讓自己對實務的道德層面保持敏銳
Be sensitive. 其中,咨詢師特別強調,對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當下能力局限的清醒覺知。合格的咨詢師,絕不會掩飾太平,把自己扮成全能專業人士。實際上,清醒覺知自己的情緒和局限,恰恰是咨詢師工作能力和專業的體現。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徐凱文說過:“心理學,包括臨床與咨詢心理學,還遠不能說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學科。而人心,人性,遠比這個世界任何事物都要復雜。從一百多年前的弗洛伊德到現在的積極心理學,應該說都還是在盲人摸象的階段。每一個心理學派或心理學工作者多半都是基于自己的經驗來提出對人的看法觀點和理論。”
比如說,咨詢師本人經歷過離婚的傷痛,面對離婚的案例,不可避免會牽動自己強烈的情緒和個人價值觀。不是一定不可以接這個個案,但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確保面對案主可以保持客觀清醒,才是對案主負責的行為,才能確保一切以案主的最佳利益為依歸,而不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利用了案主來滿足咨詢師自己潛在的需求。
推廣到父母對子女,異曲同工。子女所作所為,有時難免牽動父母強烈的情緒和個人價值觀。不是不可以管教,但父母最好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承認,認清,接納),盡量清醒客觀地處理問題。否則看了N本教育經典,學了無數育兒妙招,收效甚微,預料之中。
(未完待續。今天是清明節,香港工人姐姐放假。上午爸爸一人帶三娃,下午就是媽媽我的檔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