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少陽郁熱夾飲證
這種類型常有兩種情況:
①以咳嗽伴有口干口苦,又有手足冷或腰酸腰痛癥狀,舌質可偏紅苔膩,脈弦緊,沉取無力。
此為少陽少陰合病,以小柴胡湯合用四逆湯加味。
②咳嗽伴口干而脈沉者為澤漆湯證。
澤漆湯咳嗽特點多遷延,咳嗽時間長,凌晨或早上起床后加重。
在使用澤漆湯證時,常去桂枝,因澤漆湯證患者皆咽部紅,所以去之,常加掛金燈。
澤漆也叫腹水草,主治水氣病,也治淋巴結腫大。
曾在《驗方新編》中得一治療肝硬化腹水的驗方。
后以澤漆10斤加水煎,加蜂蜜后做成澤漆膏主治淋巴瘤。
人體循環分為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澤漆湯善治淋巴循環,可祛水飲瘀滯。
在淋巴癌治療中,余常用此方。
近日還治療一例淋巴癌患者,舌淡胖有齒痕,皆以此方加減,重用穿山甲、貓爪草。臨床控制療效不錯。
3.太陽少陰合病
治用麻附辛湯。
用方要點:面色白,惡寒較甚或腰部冷痛,鼻塞流涕,咳喘夜重,對冷空氣敏感,舌淡胖苔白膩,脈右寸多沉細。
4.太陽陽明合病
臨床表現為咳而汗出,舌苔黃膩,痰黃,咽部充血,脈滑數。
可用葦莖湯合小陷胸湯。
5.太陽少陰少陽合病
臨床表現為咳嗽時間較長,口干,咽癢,咽干,夜間咳嗽加重,舌淡苔白,脈細弦。
可用小青龍湯合小柴胡湯合麻附辛湯。
最后講一種最常見的過敏性咳嗽。
現在大人小孩極易患此癥。
過敏性咳嗽也稱變異性哮喘,體質以陽虛為多見。
主要特點是咳嗽以早晚為主,運動后加重,對氣味特別敏感,對抗生素及霧化治療效果皆不佳,以嗆咳比較明顯。
這種咳嗽,余常用二麻四仁湯。
此方系陳蘇生老師經驗方,使用起來非常應手。
麻黃配麻黃根,一散一收;
桃紅配杏仁,一個治氣分一個治血分;
郁李仁配白果仁,一發一收。
在此基礎上常加車前草、佛耳草,收效非常快。
后期鞏固期可改六君子湯,合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龍骨與牡蠣是一組對藥,對改善體質及對疾病進展起到一定截斷作用。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方—再造散。
這是治療陽虛外感方。
再造散出自《傷寒六書》,原方是散劑。
本方方名很有意思,再造是造什么呢?
古人的理解是:
①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②泛指再生、復活;
③重新創建。
我的理解是指再生人體的免疫防護功能。
本方由參附,芪附加祛風藥組成。
重點從腎論治,風藥能解除支氣管痙攣與高敏狀態,加參附、芪附以固本固表,是過敏性咳嗽后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調理方。
臨床上可打成粉劑,每次1~3g,能提高免疫力。對于抗過敏,收效亦甚佳。
【驗案集粹】案1 楊某,男,15歲。
現病史:咳嗽伴發熱1周,最高體溫達39℃,在某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肺炎”。給予輸液治療好轉后出院。
但仍咳嗽頻繁,咳嗽后右側胸痛。
伴低熱,口干,有涕,痰白,大便可。右下肺聽診可聞及少許濕啰音,苔濁膩微黃,脈兩寸弱。
辨證:太陰少陰咳嗽。
治法:溫化水飲,降氣止咳。
方藥:真武湯合澤漆湯加味。
附子10g,白術15g,白芍15g,茯苓30g,澤漆18g,黃芩10g,黨參10g,桃仁10g,杏仁10g,金蕎麥30g,山海螺20g,生姜5片,紅棗10個。7劑。
二診:藥后無咳嗽、發熱,仍然感乏力,苔凈,以六君子湯善后。
按:真武湯專門治療少陰水氣病,澤漆湯專門治療太陰水飲病。
對于兩肺可聞及濕啰音,伴苔膩,脈弱的患者,兩方合用可取得佳效。
杏仁與桃仁相伍,一氣一血,氣血雙調,暢通氣機,從苔面來看,濁膩微黃,飲郁化熱,故取金蕎麥、山海螺清肺化痰。
案2 徐某,男,12歲。
現病史:患者平素過敏體質,經常反復咳嗽10年余。咳嗽1周,無涕,無痰,鼻眼癢。
查:咽峽紅,雙肺呼吸音粗,苔白,脈弱。
辨證:少陰陽浮。
治法:溫潛法。
方藥:黃附片5g,生龍牡各12g,紫石英12g,天花粉10g,當歸6g,南沙參10g,天漿殼6g,炮姜6g,五味子6g,黨參10g。7劑。
二診:咳嗽微,近日不慎受寒后又出現鼻塞,雙肺呼吸音清,脈弱尚浮。仍以溫潛法。
方藥:砂仁6g,龜甲6g,黃附片4g,炙麻黃2g,款冬花6g,陳皮3g,蘇葉10g,黨參10g,紫石英12g,細辛2g,五味子6g,白果3g。5劑。
按:患者過敏體質,虛陽在上,故引起咳嗽、咽紅、鼻眼癢等癥狀。
余常用附子配龍骨、牡蠣、紫石英,溫潛法來治療。
標本兼治,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案3 唐某,女,58歲。
現病史:慢支病史10年,糖尿病史5年。咳嗽1月。
在醫院輸液1周。刻下陣發性咳嗽,少痰,咽癢,咽喉干,無口苦,大便正常。雙肺下部呼吸音欠清。舌略暗,苔薄白膩,脈弱。
辨證:少陰陰虛陽浮證。
治法:溫、托、透三法同用。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炙麻黃6g,黃附子12g,細辛6g,天花粉12g,牡蠣30g,桔梗10g,甘草10g,全蟲6g,炮姜10g,五味子10g,枇杷葉20g,黨參30g,南沙參20g。10劑。
二診:患者咳嗽明顯好轉,無咽癢,舌淡苔薄白,脈較前有力,后予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善后。
按:此例患者從臨床辨證來看,既有少陰的證候,又有陰虧的表現,余常用溫滋法來治療,即附子配花粉、牡蠣、南沙參來治療,效果很好,用全蟲以解痙。
案4 徐某,男,34歲。
現病史:晨起干咳伴咽癢5月,口干,大便一天一行。咽紅明顯,可見濾泡。
聽診雙肺呼吸音欠清,中下肺可聞及少量啰音。苔膩欠潤,脈浮無力。
辨證:少陰夾熱。
治法:溫滋法。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麻黃3g,制附子7g,細辛5g,半夏15g,黨參10g,甘草10g,石見穿10g,白前6g,全蟲3g,枇杷葉20g,南沙參30g,生姜5片。6劑。
二診: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咳少量痰,略有咽癢。雙肺無啰音,略欠清。咽部紅,苔膩欠潤,脈弦細。
方藥:掛金燈10g,黃芩10g,天花粉15g,黨參10g,甘草10g,石見穿10g,制附子10g,白前6g,全蟲3g,生牡蠣30g,徐長卿15g。6劑。
按:此例慢性咳嗽,根據口干、咽癢,舌苔欠潤辨證為少陰夾熱證,故以澤漆湯加減。
因澤漆性熱,故用掛金燈替換澤漆以清熱利咽。
案5 鄒某,女,35歲。
現病史:咳嗽伴胸痛半年余。曾在多家醫院診斷“慢性哮喘性支氣管炎”,先后給予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差。
咳嗽以晚上為甚,有痰,口干,大便正常,盜汗。扁桃體略腫,雙肺呼吸音粗。舌苔黃膩,脈左寸關弱,右寸弦滑。
辨證:少陽郁熱。
治法:和解少陽。
方藥:小柴胡湯合千金葦莖湯合宣痹湯。
柴胡10g,黃芩9g,蘆根15g,冬瓜子30g,薏苡仁30g,桃仁10g,杏仁10g,枇杷葉10g,郁金10g,射干10g,絲瓜絡15g,瓜蔞殼15g,姜半夏12g。7劑。
二診:藥后咳嗽明顯好轉,舌苔漸化,繼續原方治療7劑。
三診:藥后咳嗽微,舌苔白,脈平,以五味異功散善后。
按:千金葦莖湯清化痰熱,宣痹湯開肺痹,治胸痛有佳效。
【臨證心得】
經驗時方是臨床經驗的積累,是經過反復驗證并用于臨床卓有成效之方。
在經驗時方的運用中,需要把握每一種方劑的要點,抓主證方能達到最佳臨床療效。
1.二麻四仁湯
二麻四仁湯,也稱脫敏湯,是治療過敏性咳嗽哮喘經驗方,由上海名中醫陳蘇生先生所創。
組成:麻黃5g,麻黃根5g,桃仁10g,杏仁10g,白果仁10g,郁李仁10g,百部10g,款冬花10g,車前草10g,甘草10g,辛夷花10g,蒼耳子10g。
功效:調整肺氣,排痰止咳,散風脫敏。
主治:哮喘咳嗽。
心得:
麻黃配麻黃根一開一闔;
桃仁配杏仁一氣一血;
郁李仁配白果仁一滑一澀;
百部配款冬花,見于《濟生方》百花膏;
車前草配甘草排膿止咳;
辛夷花配蒼耳子散風脫敏。
凡是咽癢咳嗽或哮喘皆可應用,以咳喘,咽癢,口淡,便干,舌淡苔膩,脈浮弦為辨證要點。
2.葦莖陷胸湯—肺部感染專方
組成:葦莖30g,薏苡仁30g,桃仁15g,冬瓜子15g,瓜蔞皮20g,法半夏15g,茯苓20g,桔梗12g,魚腥草30g,金蕎麥30g。
功效:宣通肺氣,清肺化痰熱。
主治:外感久咳之證極易化熱,或過食辛辣之物,痰熱內生。
心得:葦莖陷胸湯由千金葦莖湯與小陷胸湯加減而成。
《千金方》中葦莖湯由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子組成。《傷寒論》曰:“小結胸證,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蔞組成。由于黃芩清三焦肺火,故以黃芩易黃連,二方合用,形成肺部感染專方。加桔梗宣肺利咽排膿;
加魚腥草清熱解表,清咽排膿;
加金蕎麥是肺膿腫之專藥,此乃陳照老中醫的家傳方,單味就能治愈肺膿腫。
3.青龍哮喘方—哮喘性支氣管炎效方
組成:
炙麻黃5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2g,干姜3g,金沸草10g,佛耳草10g,川貝3g(沖服),黃芪30g,紫河車10g,鹿銜草15g,橘紅10g,甘草6g。
功效:補益肺腎,肅肺化痰。
主治:肺腎兩虛,引發胸悶,氣短,咳喘痰多,舌白膩,脈細。
心得:方中生黃芪補肺益氣,用于肺氣虛引起咳嗽伴有出汗的效果很佳。
鹿銜草既能清肺祛濕又能補脾益腎,多用于慢性氣管炎治療。
4.截咳方
組成:天漿殼10g,天竹子10g,百部10g,馬勃3g。
功效:溫肺肅肺,截治咳嗽。
心得:無論急性或慢性,持續性或陣發性的劇烈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本方皆適宜。
此方為朱良春朱老經驗方,經臨床使用20余年效果顯著。
天漿殼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天竹子含有南天竹堿,對呼吸系統有強烈的鎮靜作用。
百部可降低呼吸系統興奮性。
馬勃清肺利肺,泄熱而止咳。諸藥相配,鎮咳效果很佳。
余在臨床治療咳嗽,除按照六經辨證施治選擇經方治療咳嗽外,尚根據經驗隨證加用專病藥物以加強止咳。
下面介紹余在臨床中經常應用于咳嗽的幾味中藥。
1.附子
附子可溫五臟之陽,要善用,不可濫用。特別在治療慢性氣管炎中,我經常使用,但用量一般在15g以下。
當然如果是心衰時,可以學習李可老師破格救心湯的方法來治療。
這里余引用《本草備要》對于附子的功效的描述:“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此描述比較精辟,可以參考。
2.天漿殼
天漿殼味咸,性平,入肺、腎二經。有清肺化痰、定驚透疹之功效。
《飲片新參》載其“軟堅,化痰,清肺。治肺風痰喘,定驚癇”。
《上海常用中草藥》指出,其“化痰,止咳,平喘。治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麻疹透發不暢,發熱咳嗽等”。在慢性咳喘病治療中,只要見咳嗽痰多,我一般加用此藥,一般6~10g為宜。
3.南沙參
南沙參味苦,微寒,入肺、肝二經。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功效。主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喉痛。在臨床中見到喉癢、喉干痛,恒加此藥效果特別佳,一般用量在10~30g。
4.平地木
平地木性平,味辛、微苦,歸肺、肝經。具有化痰止咳、利濕、活血功效。
主治新久咳嗽,痰中帶血,黃疸,水腫,淋證,白帶,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睪丸腫痛。用量10~15g。對于痙攣性咳嗽效果特別佳。
5.山海螺
山海螺味甘,性平,無毒。具有消腫、解毒、排膿、祛痰、催乳功效。主治肺癰,乳癰,腸癰,腫毒,瘰疬,喉蛾,乳少,白帶。對于膿痰較多的咳嗽氣喘效果佳,用量為10~30g。
6.金蕎麥
金蕎麥性涼,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濕功效。用于治療肺膿腫、咽喉腫痛、痢疾、無名腫毒、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等。
南通市中醫院陳照主任家祖傳方專門治療肺膿腫,朱良春朱老多次登門拜訪,取其經驗。
后陳老與朱老成為好友,并主動把秘方獻給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挽救了無數肺膿腫患者的生命。近年來余擅用此藥治療肺部腫瘤,一般用量30~80g。
7.全蝎
全蝎味辛,平,有毒,入肝經,乃治風之要藥。
凡驚風、抽搐,必不可少,善竄筋透骨,治風濕疼痛有佳效。全蝎治咳,歷代醫家少有介紹。
20世紀90年代,余學習朱良春《蟲類藥物應用》,發現朱老善用全蝎治療各種慢性頑痰瘀血及破傷風、急慢性驚風。
后在一本驗方書中看到一專門治療百日咳處方:
麻黃、杏仁、甘草、百部、葶藶子、全蝎。
遂開始在臨床中試用,結果發現本方治療百日咳效果很好。
余開始思考,百日咳乃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此方效果佳,全賴全蝎解痙之功,所以之后在臨床中見痙攣性咳嗽,皆加全蝎一味。目前治療肺癌,余也在辨證基礎上加用,取得一定效果。
另外,脈診在咳嗽治療中也非常重要,余始終堅持把脈診放在首位,根據脈診來定其虛實,其次是寒熱。
如在咳嗽治療中常見幾種脈象,介紹如下:
兩寸浮弦可選小青龍湯,如果伴沉取無力可以加附子、紅參;
右寸沉弦,伴苔膩可以選澤漆湯;
右寸沉細弱可以選麻附細作為底方;
右寸浮緊,苔白可以選麻黃湯;
右寸弦滑可以選千金葦莖湯;
兩寸關脈大,尺弱可以選《馮氏錦囊》全真一氣湯;
兩寸弦大沉取無力,可以選用生脈飲作為底方;
右寸弱伴左關弦滑可以選用黛蛤散。
附子
原文:味辛溫。
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為《本經》下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
《本經》云其辛溫,與現在的認識有差別,現一般認為附子乃大辛大熱之品,溫里散寒作用甚強。
其主“風寒咳逆邪氣”,實際上取其溫里散寒之功,而與痰沒有直接的關系。
下面兩則醫案中所用附子均為陽虛有寒之故也。
王某,男,45歲,患者有咳喘病史10余年,半月前不慎受寒,咳喘復作,在某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予小青龍湯并配合西藥抗感染治療多日,效果不顯。
此次來診,患者咳嗽,痰稀、色白、量多,氣喘,畏寒肢冷,口唇發紺,苔白脈沉。
予麻黃15g,附子(另包開水先煨)50g,細辛6g,陳皮10g,法半夏15g,茯苓15g,紫蘇子12g,厚樸12g。
服上方3劑后,咳喘大減,再診改麻黃8g,再進6劑而諸癥消失。
按:本證系素體陽虛飲停,復感風寒,引動痰飲,肺失宣肅,釀成是證。
小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然前醫頻進小青龍湯,未效,為何?
蓋本案陽虛為本,風寒夾痰飲為標,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佐蘇子、厚樸、法半夏降氣平喘化痰,使陽氣運,風寒散,痰飲化,肺氣降而病愈。
王某,男,67歲,患者頭身疼痛、發熱惡寒、咳嗽、咯稀痰1月多,服中西藥效果不佳。
咳劇時汗出惡風,頭昏目眩,咳停則覺精神疲乏,心悸不安,背心、四肢特別畏寒,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證屬太少兩感,心腎陽虛。
以真武湯加味。
處方:制附子(先煎)30g,桂枝、白芍、白術、茯苓、生姜各15g。3劑,每天1劑,水煎服。
11月22日二診:
服藥后得微汗,頭身痛、發熱惡寒減輕,手足背心轉溫,咳減半。
守方加減再服3劑,病愈。
按:太陽少陰為表里,初則邪襲太陽之經,不解而內傳少陰,少陰心腎陽氣不足,太陽少陰同病,故外感之寒邪久稽,病難見愈。
方中重用附桂溫少陰心腎之陽;白術、茯苓健脾化痰;白芍益陰養血;生姜溫胃散表寒,且桂枝、白芍、生姜合用有調和營衛之功,使兩感之寒邪得解而久咳治愈。
附子乃大辛大熱之品,溫里散寒作用較強,這種溫里作用包括“溫中”,也包括溫腎。
配伍人參、干姜、白術等組成附子理中丸,主治中焦虛寒證;
若配伍地黃、山藥、山茱萸、桂枝等即組成腎氣丸,主治腎陽虛之水腫、小便不利、痰飲等;
附子生用,配伍干姜、炙甘草即組成四逆湯,主治傷寒少陰病或大汗亡陽證。
總之,附子具有強烈的熱性,溫里散寒作用強,廣泛用于里寒證。
金創”是指刀箭等外傷,以出血或腫痛為主要表現,然附子既無止血之功,亦無消腫之力,古今臨床無應用的記錄,故存疑待考。
“破癥堅積聚、血瘕”實與附子的辛熱之性相關。
《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可見,積聚實與寒凝有關,寒凝則血瘀。
附子味辛能行,性熱能通,其治“血瘕”者,是通過其溫通散寒之力而起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