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不抽煙、喝酒、不吸大麻,但是生活中總會遇到類似等紅綠燈不耐煩地按喇叭,暴飲暴食,愛吃零食等行為,實際上這些癥狀同樣屬于成癮的表現。
在心理學家磯村毅的《二次洗腦》中,作者詳細介紹了上癮患者該如何完全解脫對“癮”的依賴。
1錯誤的觀念
依賴分為“生理依賴”和“心理依賴”
生理依賴就是指藥物攝入使整個身體的代謝平衡發生了變化之后,身體總是需要該藥物存在。
擺脫生理依賴并不難,具體所需時間據麻醉品類和個人的不同而不同。以酒精為例,擺脫酒精的生理依賴需要的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以香煙為例,大約只要3天。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戒煙半年或一年后居然再次染上煙癮,這種情況就是屬于單方面地擺脫了生理依賴。
所以最難的是對“心理依賴”的擺脫。
普遍煙民的心理是:吸煙對所有的壓力都有效。正是這樣一種錯誤的思維認知,導致大量煙民戒煙困難,即使戒煙很長時間后,依然回到吸煙的狀態。
2對依賴癥的正確認知
首先我們要理解對于煙民所“感受”到的如同神仙一般的感覺從何而來。那就是多巴胺和α波的促進作用所產生的大腦感受。
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感到舒適和寧靜的神經遞質。而α波則是一種讓人得到撫慰的 、節奏恰到好處的腦波。
正常人的多巴胺分泌能力屬于正常水平。而煙民通過尼古丁來多次刺激分泌多巴胺后,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系統產生了鈍化,即很難通過身體自身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必須通過一次次的越來越多的尼古丁來刺激。最可怕的是,即使通過尼古丁的刺激可以達到多巴胺的分泌,但此時所分泌的多巴胺遠遠遠低于正常人所分泌的水平。如下圖所示:
然而,由于患者在多巴胺分泌不足時嚴重感受不到欣喜和寧靜,而通過吸煙來促進了多巴胺的少量分泌,所以煙民自認為是香煙拯救了自己,自認為自己只有在香煙中才能得到快樂。
做個不恰當的類比:一般人都是走路正常的,而戴假肢的人因為戴了假肢后才感受到正常行走,沒了假肢后就無法適應正常的走路方式。這個時候,我們總不至于歌頌假肢,然后對天下人說:假肢使我快樂,大家都去戴假肢吧。
香煙依賴患者的心理就相當于那個呼喚戴假肢的人。他們吸煙后所感受到的快樂水平,實際上遠沒有正常人所體會到的快樂水平。
而α腦波的頻度數量與多巴胺的分泌狀態相似,于是在沒有香煙的情況下,患者就會產生類似嘴饞、無聊、坐立不安等感受。
3自我覺察
反思大多數人生活中沒有察覺到的上癮機制,比如對于早晨鬧鐘的設置,經常是感受到了時間的來臨,但偏要等到鬧鐘響起的那一刻才下能安心起床。比如等紅綠燈時的破口大罵,也是因為紅燈讓自己神經系統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情緒上的無法寧靜······只有覺察到自己認知上的錯誤,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對“癮”的依賴。
我們身邊陷于香煙、酒精、賭博、游戲等依賴癥的朋友并不少見,面對他們因依賴癥所帶來的自己以及家人的痛苦,我們大多只是出于一種美好的祝愿進行勸解和幫助,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缺乏科學的講解。希望這篇書籍概述能夠幫助有需要的朋友。同時如果覺得自己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建議查看原書《二次洗腦》。